最近曝光的一份醫院藥品回扣清單將醫療界的“膿包”挑破,引來各界口誅筆伐。如果個別醫生吃回扣,那可能是他喪失職業道德,但如果大多數醫生都吃回扣且成為一種“常態”,值得反省的就是制度。
羊毛出在羊身上,回扣不僅將加大百姓看病的成本,還會誘導醫生開大處方,甚至導致患者面臨濫用藥物帶來的健康損害和生命危險。
《執業醫師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名文禁止醫生拿藥品回扣,處罰不可謂不嚴,但多年來屢禁不止。甚至在藥品回扣清單事件曝光后,仍有醫生在網上發帖稱“肯定要拿回扣”。表面上這是源自醫生收入和付出嚴重不等的不滿心態,而從根本上說是一種“以藥養醫”體制“培育”的“畸形病態”。
在過去財政投入不夠的情況下,有關部門允許醫療衛生機構以“以藥養醫”作為資金補償機制,但客觀上導致了藥價虛高、醫藥不分、管理混亂的問題。實際上,吃藥品回扣絕不僅僅是醫生,藥品銷售是一根長長的利益鏈條,銷售、招標采購、使用、管理環節都或多或少存在吃回扣的現象,一種藥品要想中標進入采購目錄甚至要行賄數萬元。這不僅需要加強醫療行業行風和職業道德建設,更應對整個醫藥制度“開出藥方”。
目前我國正在進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就是旨在將“以藥養醫”轉為“以技養醫”,通過大力推進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實行集中招標采購,從根本上逐步消除醫院藥品加成的“土壤”。
與此同時,相應的經費補償機制應及時到位,政府應加大投入,適當提高醫療服務價格,提高醫生的地位和待遇,讓知識技術價值得以體現,讓勞動付出得到應有的尊重和回報,讓他們有一個合理、體面、陽光的收入,而不是將手伸向醫藥代表的紅包和患者的腰包。
摘編自新華社6月2日電文/周婷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