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評論員
當我們以為悲劇可以結束、毒奶粉已經遠離的時候,卻驀然發現三聚氰胺依然陰魂不散!這個殘酷的事實,難免讓人疑惑:某些不良乳制品企業是否真的從毒奶粉事件中獲得足夠的教訓?乳制品行業是否真的做到痛定思痛?更關鍵的,相關部門是否真的從毒奶粉事件中學會盡職盡責?
毒奶粉一度成為2008年人人喊打的詞匯,隨著三鹿案件相關負責人一一受審宣判,三聚氰胺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然而廣東“兩會”期間,副省長雷于藍在參與醫衛組政協委員分組討論時提到,2008年的一批問題奶粉沒有完全銷毀,近日又流向了市場。據新華社報道,2009年以來,一些地方查處了上海熊貓煉乳、陜西金橋乳粉、山東“綠賽爾”純牛奶、遼寧“五洲大冰棍”雪糕、河北“香蕉果園棒冰”等多起乳品三聚氰胺超標案件,這些企業都是使用了2008年未被銷毀的問題奶粉作為原料生產乳制品。為此,國務院部署從昨日開始開展為期10天的乳品和乳制品專項整治。
2008年9月11日,當時的三鹿集團發表聲明承認三鹿嬰幼兒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奶粉門”被推開。自此毒奶粉引發的檢討,從官方到民間,從媒體輿論到案頭文牘,數不勝數。事件性質之惡劣,已用“結石寶寶”的健康乃至生命作了沉重的注腳。然而,當我們以為悲劇可以結束、毒奶粉已經遠離的時候,卻驀然發現三聚氰胺依然陰魂不散!這個殘酷的事實,難免讓人疑惑:某些不良乳制品企業是否真的從毒奶粉事件中獲得足夠的教訓?乳制品行業是否真的做到痛定思痛?更關鍵的,相關部門是否真的從毒奶粉事件中學會盡職盡責?
當年的問題奶粉為何未被銷毀,至今仍為禍人間?這是橫亙在多數人心頭的疑問。按照法律規定,被查處的有質量問題的產品應該由執法部門保管或監督保管,而已經認定要被銷毀的產品應該由執法機關銷毀,而不是由問題企業銷毀。是當初沒有追查清楚毒奶粉的所有去向,抑或那些被確認應該銷毀、已經封存的毒奶粉又因為某種原因重回企業?到底哪個環節出現了漏洞,讓問題奶粉的“余孽”得以殘存?如果當初沒有操作的空間,如今也就不會讓三聚氰胺一再地刺激大家脆弱的神經,每每等到事情已經發生、曝光之時才如夢初醒,或許民眾為之付出的代價已被某些人遺忘。
三鹿毒奶粉事件以來,各部門在食品安全領域的工作被高度關注并有透明化趨勢。從2008年12月開始,衛生部牽頭,會同十部門開展乳品安全標準制修訂工作。去年10月,衛生部在其官方網站就乳品安全標準公開征求意見,指出要力圖避免因監管手段缺失發生新的嬰幼兒食品安全隱患。乳制品安全標準的重修工作,曾引發了一場大小企業的口水戰,但由于乳品各種各類的名詞術語讓人迷惑,大多數消費者在選擇牛奶時是盲目的。因此,對主持此項重修工作的政府部門而言,加強食品生產過程及終端檢測、確保奶質安全的工作顯得尤為重要。
事實證明,只要存在監管漏洞,源頭問題沒有解決,同樣的事故與悲劇就會如同遭受詛咒般一再發生。當初三鹿毒奶粉帶來的震撼不小,各地紛紛采取了嚴厲的措施對問題奶粉進行監控,但仍然有人有機會在這些嚴厲措施的空隙中,找到讓問題奶粉重見天日的余地,并制造了最近一系列乳品三聚氰胺超標案件。那么,其他一些并未引起轟動的問題食品,會不會同樣也在悄悄回流我們身邊而渾然不覺?
導致乳制品三聚氰胺超標陰魂不散,自然是利益使然。開展乳品和乳制品專項整治,能摸查出到底有多少問題奶粉流入市面、流向何方,并造成什么影響。但是,在食品安全領域,只有切實從源頭、各個環節進行堵塞,讓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的人付出代價,才有可能還民眾一個安全。正如沒有檢不出的物質,只是要不要檢和要花多大成本檢的問題一樣,沒有抓不了的食品安全,只是要不要抓和要花多大力氣抓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