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幾十年罕見的大雪引爆了關于城市規劃方面的種種話題,但主角之一還是城市交通。
大雪后的首個工作日,盡管很多京城單位都安排了錯時上下班,但在意料之中,幾乎高出平時一倍的人流,還是擠爆了京城幾乎所有的地鐵線路。而這也讓一場已經持續近一個月的、北京兩大著名居住社區之間關于地鐵14號線規劃走向的爭論更加白熱化!
盡管這場由社區網站發起的大爭論被指有網站借機炒作之嫌,即便如此,數千乃至上萬居民參與簽名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顯然,在城市功能轉移的過程中,包括交通在內的城市規劃問題,由于缺乏適當適度的長期考量,已經嚴重影響了居住在人口高密度社區的百姓日常生活。
據一位不愿具名的相關工作人員今天透露,本月下旬,北京市規劃委、交通委、發改委等各政府部門將為此召開相關研討會,力爭通過科學論證,對該問題給出一個全面的考慮,屆時將有一份方案匯總給政府主管部門。“畢竟軌道交通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的問題方方面面,包括延伸路段對周邊的經濟帶動影響評價,沿途周邊其他規劃是否相匹配等等,當然,還有關于交通規劃的劃撥預算問題。”
但社區的出行難問題真的是靠幾條地鐵線就能解決的嗎?
為了一條地鐵路線規劃,發生“爭執”的兩大居住社區在京城都是赫赫有名的,一個是天通苑社區,一個是望京社區。兩大社區從去年12月下旬各自開始了一場大簽名活動,截至記者發稿為止,參與人數已過萬人。
望京一方認為,這條地鐵本來的宗旨就是為了解決望京地區、酒仙橋電子城的出行問題,天通苑已經有兩條地鐵線,還要再來分一杯羹,自己期盼多年的14號線很有可能到時候擠都擠不上去,這是他們無法接受的。而天通苑一方則認為現有的兩條地鐵線根本無法解決號稱亞洲第一大社區的出行難問題,既然已經修到望京了,再多延幾站,就可以解決三四十萬人的出行問題,何樂而不為。
之后,伴隨這條地鐵線的爭論,兩大社區甚至還牽扯到了房價、居住成本、本地人外地人等等一系列的大討論。有望京的網友就直言,“在你抱怨沒有享受和望京一樣基礎設施待遇的時候,請問自己是否承受了望京的高生活成本?同樣在國貿上班,一個住天通苑坐地鐵,一個住望京開車。遠的那個40分鐘到,近的反倒需要一個半小時,難道還不能說明一切么?”
被望京一派指責“吃著碗里,望著鍋里”的天通苑的居民也很是感到委屈。自家門口是有兩條地鐵線,但5號線只能解決天通苑西部三個區的出行。13號線距離天通苑至少三四個公交站距離,只能起分流作用。而14號線不但可以解決東區市民的出行,也讓很多在酒仙橋電子城以及沿線上班的人受益,政府應該從全局考慮。
據了解,由于當初社區規劃不具有前瞻性,在天通苑地區這個擁有30至40萬人的相當于一個中等城市人口規模的地區,幾乎只有一條路進市中心。所以,一直以來,天通苑地區的交通出行問題很讓人頭疼。盡管伴隨地鐵13號線和5號線的開通,該地區的交通出行得到很大改善,但對解決高密度的居住人口帶來的擁堵,還是不能令人滿意。
“天通苑的擁堵問題不是靠地鐵就能全部解決的,立水橋等地的路面規劃也是癥結所在。”一位網友的分析得到兩大社區不少人的支持。他認為出口不足造成的擁堵問題該從增加出口這方面入手,可以通過一些其他的具體措施緩解,比如改造立水橋路口,建設立交樞紐,改造西向的東小口至西三旗以及上地道路等。但這位人士最后則表示,上述措施其實早就在規劃部門考慮之中,之所以不能實施,完全是因為天通苑地處昌平與朝陽兩區之間,跨區,才是所有問題無法順利疏通的關鍵。
“據我了解,昌平和朝陽在天通苑這邊的區域劃分是以鐵路和清河這條河來分割的,清河以北就是居住著50萬人口的天通苑,南邊就是北苑家園,這條河中間只有一座能雙向出行的小得可憐又很出名的立水橋。2003年我在天通苑買房子時,售樓小姐就說將來立水橋要擴建成大的立交橋,交通便利沒有問題,可是時至今日,那兩條北苑的道路修了幾年了就是不通,難免不讓人產生兩區相關部門消極不作為、不積極進行協調和溝通的質疑。”
對于這場地鐵規劃引發的爭論,有業內人士認為,民眾簽名參與是一種民意的表達,從中反映出的是民眾參與涉及公眾事務的熱情,這些百姓切身體會和建議政府應該考慮。但城市交通規劃涉及到很多現實可行性問題,往往還受很多其他因素的制約,包括跨行政區域協調等。這就要求政府應全盤考慮,慎重實施。必要時,需要成立聯動專門機構。而缺乏規劃性和預見性的城市規劃最后讓老百姓來承擔,這是顯失公平的,只有科學和合理的規劃才更有利于實現和保障社會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