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的最后一天,上海市食品安全聯席會議辦公室宣布,上海熊貓乳品有限公司因涉嫌生產、銷售三聚氰胺超過國家標準的乳制品,被監管部門依法查處。據記者了解,對上海熊貓乳品問題的查處,早在2009年4月已經進行,之后長達8個月的時間內,一直處于對公眾“保密”狀態。(1月5日《21世紀經濟報道》)
在姍姍來遲的真相面前,公眾難免會問,監管者為什么要拖8個月才公布?
三聚氰胺事件曾給中國乳品行業帶來幾乎致命的打擊,這是一個行業為其瘋狂和恥辱行為付出的代價。經歷了懲治與反省,乳品行業目前已全面復蘇。統計數據表明,2009年前三季度,國內乳品產量累計高達1423萬噸,同比增長3.42%,乳業產品銷售率整體超過95%,行業景氣指數為95.5點。
上海熊貓乳品之所以“出事”,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使用了由寧夏熊貓乳品有限公司提供的、因三聚氰胺超標被當地質監部門明令禁止銷售的奶粉原料。這批原料為何又突破禁令進入上海熊貓的生產線呢?去年12月曝光的陜西金橋乳業三聚氰胺奶粉案顯示:在三鹿事件帶來的整治風暴中,問題奶粉原料只是被封存禁止銷售,并沒有銷毀。風聲過去了,這批有毒原料在利益的刺激下蠢蠢欲動。
監管者發現了問題,本應當在查處案件的同時,第一時間公開信息并發出食品安全警示。但這些情況卻因為“當前乳業恢復形勢較好”,而變成了“不能說的秘密”。在為整個行業著想的宏大借口背后,又未必沒有監管者因自身失職而產生的投鼠忌器的顧慮。
就在一年前,我們曾一次次地追問,恥辱的三聚氰胺事件何以到這等地步?所謂技術漏洞并不是過硬借口,真正的問題在于,經濟利益超越了生命健康權益,監管力量容易成為虛假的擺設。三聚氰胺卷土重來所揭示的,仍然是這樣的原因。
種種跡象說明,在風暴式整頓之后,對三聚氰胺事件的清算并不徹底。《食品安全法》出臺之后,監管力量并沒有自動實現脫胎換骨。三聚氰胺的悲劇不能重演,眼下最要緊的事情,是要對數量巨大的所謂被查封毒奶粉及原料進行追查,并予以公開銷毀。同時,對于食品安全的監管漏洞要進行重新評估,繼之以嚴厲的問責。(周東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