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擴 編輯
昨天“點擊廣東”欄目關注了東莞某官員億元造別墅一事,現在有了后續報道:“調查發現:東莞大朗鎮造價過億元別墅的主人實為當地老板”(《廣州日報》7月7日)。表面上,該鎮領導撇清了別墅主人的嫌疑,而且當地部門在調查時也在極力避免別墅染上奢華和威權的色彩。然而,通觀整個調查結果,人們仍然感覺該鎮領導和別墅主人的關系在當地似乎諱莫如深。但愿鎮委、鎮政府所說的“迅速查清真相”,能更清楚一些。
房價看上去已跌了不少,然而,“廣州四成家庭預測今明兩年房價要漲”(《信息時報》7月7日)。值得注意的是,該調查還顯示,逾六成廣州市民滿意民生改善。一個是房價看漲,一個是滿意民生改善,這兩者似乎有些矛盾。高不可攀的房價本是市民負累,仰視高房價而滿意自己的生活應當不那么順理成章。不過,我們也可以理解為這是一個提醒信號:房價要漲,通脹或至,有關方面該未雨綢繆了。
繼7月6日內地第一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在上海誕生之后,“深圳招行建行分別完成首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南方日報》7月7日),業界稱這對中國銀行業具有劃時代意義。這個意義,在我理解即是讓進出口企業多了一種幣值穩定的貨幣選擇;對普通民眾而言,人民幣在周邊地區成為具有貯藏和獲利價值的“硬通貨”。其實,人民幣要成為國際儲備貨幣,仍然有些遙遠。
但不遙遠的是,“深圳三家銀行跨行取款費翻番,被指壟斷牟利”(《南方都市報》7月7日)。銀行方面稱,原先收費低于成本,漲價符合規定。有專家倒是說出了比較公允的話,這幾個銀行都比較賺錢。工商銀行是去年全球最賺錢的銀行,這些銀行獲利后想到的應該是回報社會、讓利于民,而不是加碼收費。而且,在我看來,三家銀行一起提高收費,已涉嫌價格同盟之壟斷行為了,銀監會或物價等部門要不要過問?
說到錢,另一則新聞也讓人內心不爽:“廣州治水半年花出22億元,工程完工不足一成”(《南方都市報》7月7日)。半年花了天文數字般的工程款,結果石井河等河涌,還是臭不可聞,以前那著名的“廣州速度”都跑到哪去了?亞運會快到了,可是時不我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