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槍槍
身陷“洋奶源門”和“洋身份門”的施恩承認了自己“假洋鬼子”的身份。施恩官方網站掛出聲明稱,公司對因未向公眾介紹企業背景而引發的誤會致歉。三聚氰胺事件發生后,施恩稱全部采用從新西蘭、澳大利亞進口的奶源。(6月18日《京華時報》報道)
假如不是北京一名普通消費者堅持要為孩子討個公道,最終引發媒體追問,那么今天施恩“假洋鬼子”的馬甲,依然不會被掀開。施恩成立7年,消費者們就在它身穿“洋裝”的華麗表演下被欺騙了7年。我們不禁想問的是,這7年中,誰在為施恩撐傘護行?
盡管施恩現在致歉,盡管它聲稱三聚氰胺事件發生后,全部采用從新西蘭、澳大利亞進口的奶源。但一個簡單的致歉絕對不是橡皮擦,能把歷史的痕跡輕易抹去。毫無疑問的是,施恩隱瞞真實公司的“華人”背景,刻意夸大外資成分和外產奶源,實際上已經構成了商業欺詐,理應為此付出違法的代價。
2006年“3·15”晚會,歐典地板“德國制造”的謊言被揭穿:“德國總部”根本不存在!為了迎合部分消費者崇洋媚外的心態,歐典憑空捏造了所謂“德國制造”和“德國總部”的噱頭,然后高價銷售,上演了中國商業現實版的“皇帝的新衣”。當時有論者指出“歐典地板事件既不空前也難絕后”。施恩“假洋鬼子”面目的被戳穿,印證了過去的猜測。由此,我們不能不清醒地看到,施恩和歐典事件的出現,根本源于相關行政職能部門管理的漏洞和作為的缺失。
在美國只有一個空頭公司,注冊一個商標,然后就在國內招搖撞騙號稱國外奶粉斂財,但施恩的伎倆并不高明。否則,僅僅因為媒體借由一個普通消費者的追問,怎么幾天工夫就現了原形?值得我們反思的是,這樣一個“假洋鬼子”身份,因何會在國內招搖7年?在歐典之后繼續招搖3年?如若這個問題不能深究、厘清,那么,即使法規再完善,也可能落入被架空的窠臼。
現在,究竟有多少施恩和歐典式的企業依舊在“假洋鬼子”的面具下潛伏,我們不得而知。因為,作為消費者,因權力有限等原因,辨偽能力其實很低。
此時此刻,政府職能部門絕不能一言不發,無視不語就意味著縱容。言亡羊補牢也好,稱舉一反三也罷,只有政府應該也必須來承擔這個為消費者權益托底的打假責任——— 只有在公權力的威嚴下,才能平衡市場化中商民地位之間的強弱懸殊。所以,政府在施恩事件中的及時補位是必要而且必然的,否則就如往昔論者所言———“施恩事件”絕非空前更不會絕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