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園姓公也不易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9日 13:22 經濟觀察報
雷頤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Leiyi5684@vip.sina.com 舉世皆知,中國園林可謂歷史悠久美不勝收,但不是官家園林就是私家花園,從無“公園”,F在我們生活中習以為常的 “公園”、“動物園”,是百年前在近代西學東漸影響下才出現在我們生活中的。 公園首先于1868年出現在上海的租界,由租界當局創辦,使國人對這類“公共”有初步認識。而中國人興辦“公園”,則是1905年清廷“新政”的產物。其中北京動物園的前身“京師萬牲園”于1907年7月正式接待游客,這是中國第一座公共動物園。但直到清朝滅亡,京城依然沒有“公園”。清亡之后,這些名勝仍為民國軍政機關所用。但從1914年夏起,京城一些名勝陸續對公眾開放,成為公共場所。1924、1925、1928年,頤和園、北海和景山也相繼辟為公園,對外開放。 但“公園”在我國的歷史畢竟不長,“公共”與“政府”、“官方”遠未界線分明,在“官本位”體制下,“公園”很容易又成為“官園”。 在文革中的1971年2月末,北海、景山這兩個開放了近半個世紀的“公園”突然關閉,重新收歸“官園”,并且未作任何通告啟事。或許,在宗旨就是“全面專政”的年代,掌權者認為這是“官產”而不是“公產”,可以任意處置,根本無須讓民眾知曉或聽取民意。除北京市民外,大多數“全國人民”是在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后,幾乎傳達到每一個人的“王洪文、張春橋、江青、姚文元反黨集團罪證(材料之一)”中,才知道這兩個公園被關閉的。“材料”的第四部分有一小節的標題是:“毛主席剛逝世江青外出游說放毒,吃喝玩樂”,登有江青10月3日在景山公園游玩的相片。另一小節的標題是“在毛主席病重期間王洪文釣魚、打鳥取樂”,據王原來的警衛員揭發說:“反黨分子王洪文對我們偉大領袖和導師毛主席一點感情都沒有,在毛主席重病期間,王洪文在中南海值班看護,根本不把毛主席的病情放在心上,不安心值班,他于一九七六年七月上旬就把釣魚桿拿到毛主席住地開始釣魚。八月二十日左右,王洪文在值班時早晨五點鐘就打電話,叫工作人員給北海公園聯系,要去北海公園釣魚,聯系后,下午三點左右就去了,連釣了兩次。” 在文革淫威下,人們對“公園”再成“皇家花園”敢怒不敢言,只能道路以目。文革結束后,北海、景山于1978年3月1日重新開放,再成“公園”。 1978年是激動人心的年代,幾乎每天都有令人興奮的“撥亂反正”的新政策出臺、新變化發生。與許許多多重大事件相比,北海公園、景山公園重新開放的消息確乎微不足道,現在早被遺忘。1978年3月2日的《人民日報》報道:“三月一日,北京城里,風和日麗,春光明媚。剛剛修飾一新的北海公園和景山公園,在歡慶五屆人大和五屆政協勝利召開的日子里,重新開放了!倍3月3日《北京日報》的報道則更有當時的“時代氣息”,值得詳錄:“春回大地,陽光燦爛。重新開放的北海公園,游人如潮”;“華主席為首的黨中央和人民心連心,對北海公園重新開放極為關懷,多次做重要指示。成千上萬的游人,熱烈歡呼五屆人大和五屆政協的勝利召開。在攝影展覽室中,各界游人仔細端詳以華主席為首的中央領導同志的大幅照片,臉上流露出幸福的微笑;在《十月的螃蟹》照片前,笑聲朗朗,表達出粉碎‘四人幫’后的由衷喜悅”;“數不清的工農兵群眾、科技工作者、愛國人士、港澳同胞、海外僑胞,興高采烈地談論著粉碎‘四人幫’后的大好形勢。他們站在白塔的白玉石欄桿前,憑欄遠眺,偉大的首都,氣象萬千,生氣勃勃,滿城春色,頓感心曠神怡,豪情滿懷。有的青年男女不由地唱起《交城山》的歌曲:‘華主席為咱除‘四害’,錦繡前程放光輝’”。最后一段寫道:“大自然的美與人們的歡樂交織在一起,廣大群眾由衷地感到生活在華主席身邊的幸福。一個青年在意遠亭上即景賦詩:山水多嬌春常在,抓綱治國花盛開,滿園春色慶勝利,古園新貌人民愛! 北海、景山重新對社會開放,看似區區小事,然而當年卻是經華國鋒、汪東興、鄧小平及北京市長吳德等最高層領導多次做出重要指示、批示才得以實行。還園于民,確是深得民眾好評、大得民心之舉。 從1978年到現在,彈指一揮間,30年過去。這30年,是“改革、開放”的30年,當然也是中國社會發生深刻變化的30年。這種變化,也反映在“公園”的命運中。 百年前興辦的“京師萬牲園”,建在昔日荒涼的 “西郊”,所以在1949年改名為 “西郊公園”,1955年命名為 “北京動物園”。近百年來,它已成為北京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現在,當年的“西郊”早已是高樓林立、燈紅酒綠、車水馬龍、紅塵滾滾的鬧市。在這寸土寸金的鬧市之中,北京動物園自然為城建商業開發所垂涎。其實,這些年來北京動物園已被蠶食,但有關方面并不滿足,經過一番運作之后,北京市有關方面在2003年決定動物園搬遷到距離市區35公里的大興縣,并一直要求動物園對搬遷“保密”,甚至一些動物園的員工也是在媒體披露后,方才知道動物園可能遷走。 然而,就在動物園搬遷悄然醞釀、即將拍板的情況下,由民間環保群體通過互聯網自發組建而成的公益網站“綠網”在2004年春首先披露此事。網上激辯最終引起傳媒注意、報道,進而引進了公眾的廣泛關注。民間環保組織、法律人士、學者、普通市民、動物園職工、中小學生、人大代表、各種媒體紛紛就此事發表意見、評論,反對搬遷。人們批評有關方面擅自決定動物園搬遷、并對公眾“保密”的做法在程序上有很大問題,漠視了公眾參與決策的權利。許多人指出,搬遷作為涉及廣大民眾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項,其決策權應在公眾一致同意授權的人大,而非政府部門。政府有關部門漠視納稅人供養的社會公共財產知情權,不經公共討論,在嚴格保密狀態下就做出了搬遷北京動物園的決定,不能不使人質疑其動機:如果是為了公眾利益,為何要對公眾保密?背后是否有巨大的商業利益?因此,只有在公眾享有充分的知情權,經過廣泛充分的公共討論后,才能決定是否搬遷。正是在這種“公眾”壓力下,北京市有關方面從善如流,起碼暫時停止了北京動物園的搬遷。 從1971年“人不知鬼不覺”地關閉北海、景山公園,再到今天北京動物園搬遷引起公眾輿論的強烈反應,并形成強大壓力,使有關部門開始與公眾對話、情愿不情愿地改變、哪怕是暫時改變原來的決策,其中可以看到30年來中國社會的巨變,看到中國“社會”開始重建,“公共領域”開始發生作用,因而意義不菲。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來源:經濟觀察報網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