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生活 > 修正藥業等藥用膠囊鉻超標 > 正文
“毒膠囊”事件還遠未走到結束的時候。盡管現在相關監管部門仍在大力對被曝光企業展開調查,但人們心中仍有一連串的問號:“工業明膠”的食品藥品污染鏈到底有多長,都流向了哪里?市面上究竟有多少毒膠囊,到底哪些膠囊是安全的?
文/本刊記者 宿希強
4月15日,央視每周質量報告播出《膠囊里的秘密》,曝光河北一些企業,用生石灰處理皮革廢料,熬制成工業明膠,賣給紹興新昌一些企業制成藥用膠囊,最終流入藥品企業,進入患者腹中。
由于皮革在工業加工時,要使用含鉻的鞣制劑,因此這樣制成的膠囊,往往重金屬鉻超標。經檢測,修正藥業等9家藥廠13個批次藥品,所用膠囊重金屬鉻含量超標,最高超標90倍。“毒膠囊”事件就此引爆。
“毒膠囊”這三個觸目驚心的字眼,猶如一枚重磅炸彈,再次震驚了國人。
有人將其與當年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相提并論,分別看作是關及民生的藥品和食品兩大領域里的標志性事件。
應該說,這種提法并不過分。時至今日,“毒膠囊”事件仍在持續發酵,從生產到銷售再到監管,從成本到管理再到檢測,從道德到法治再到賠償……人們心中仍有太多的問號。而審視整個事件乃至事件發生的大環境,還有更多深層次的問題值得我們反思。比如,“毒膠囊”出現的真正根源在哪里?如何預防此類事件的再次發生?
據央視每周質量報告顯示,根據記者的深入調查,發現作為國家明令禁止用于食品藥品原料的工業明膠,被大量地用于藥物膠囊的生產。其中,修正藥業、通化藥業、海外制藥和蜀中制藥等知名藥企均登上了黑名單!新京報社論稱,現在公安部門已經對被曝光企業展開調查,但“皮革明膠”的食品污染鏈到底有多長,都流向了哪里?期望監管部門以負責任的態度,給公眾準確的答案,并拿出鐵腕的打擊力度,捍衛公眾的健康。
前奏:一條微博引發的圍觀
“毒膠囊”的事發并非全無征兆。
4月9日——“3·15”掀起的波瀾尚未完全平靜,央視知名主持人趙普微博爆料:“來自調查記者短信,不要吃老酸奶(固體形態)和果凍,內幕很可怕,不細說”。身份認證為“經濟觀察報調查新聞部記者”的朱文強微博也稱:“央視一哥們說,以后別吃果凍和酸奶,問為啥,他比喻說,哪天你扔了雙破皮鞋,轉眼就進你們肚子了。這哥們說,這才是今年3·15晚會重頭,可惜沒播”。
媒體人、知名網友“落魄書生周筱赟”對此回應:“不用這么神秘兮兮啦。
所謂老酸奶,就是更加濃稠,其實是大量添加工業明膠。工業明膠,就是用垃圾里面回收的破爛皮革之類做出來的。果凍更是如此。這本該是常識。”
“老酸奶和果凍、破皮鞋、內幕、工業明膠……”這些敏感的字眼撥動了公眾對食品安全緊繃的神經,迅速引發了網友的大量圍觀,兩條語焉不詳的微博當天就引來上萬網友評論轉發。破皮鞋到底能否被做成工業明膠加入老酸奶和果凍呢?各大媒體對此紛紛予以報道。
但令人意外的是,面對這一事關重大的“傳言”,所有的果凍及老酸奶生產企業第一時間都沒有對此證實或證偽,相關政府監管部門既沒有“發聲”,也沒有采取相應的諸如突擊“抽檢”等行動。
直到4月10日,才有企業站出來“辟謠”,然后是半官方的三大行業協會出來為老酸奶和果凍“正名”。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言辭謹慎地發表聲明稱:主流品牌老酸奶不會添加工業明膠。中國焙烤食品糖制品工業協會和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糖果專業委員則相繼發表內容基本一致的聲明稱:目前國內果凍行業不使用明膠。
但作為企業“娘家”的協會發表的“正名”聲明并不能完全平息公眾心中的疑慮。食用明膠廣泛用于果凍、酸奶、冰淇淋、糖果類、肉皮凍等,以便使食物成型,那會不會有不法企業使用工業明膠代替食用明膠呢?按相關權威專家的說法,破皮鞋被做成工業明膠加入老酸奶和果凍,“不排除這樣的可能”,而且“一般情況下不好鑒別”,但專家們同時也表示,“一公斤的酸奶里面大概是要加不超過5分錢的食用明膠,如果把食用明膠換成工業明膠能省4分錢。”,“大品牌企業不太會為了微利,冒險用工業明膠代替食用明膠!
而據媒體報道,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金獅說,我國去年生產的合格明膠為5萬噸左右,市場缺口為1萬噸,權威專家的解讀為,“意思是說應該是80%以上的食品用的是食用明膠,有20%產品有可能會用到非食用的明膠。”這給食品藥品中工業明膠的存在造成了空間。問題是,這20%的產品到底是什么,流去了哪里?
微妙的是,4月10日一早,趙普和朱文強均刪除了自己關于“老酸奶和果凍”的微博,與此相呼應,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糖果專業委員會更是高調表示“不排除起訴引發這一事件微博發布者”。
接下來沸沸揚揚的是“趙普被封殺”的新聞。按常理而論,身為央視主持人的趙普空穴來風、“造謠”的可能性并不大,因為這對他沒有任何好處,他也沒有以此搏出位的必要;但作為一名主持人,他手中也不可能有“第一手證據”。他微博里也提到,“來自調查記者短信”,證據自然只能在央視的“調查記者”手中。
也許,就在這種倒逼的情形下,幾天后的4月15日,央視“膠囊里的秘密”終于播出了,盡管這可能是一期“遲到”的節目,如朱文強所說,“這才是今年3·15晚會重頭,可惜沒播!碑斎,原節目素材中是否有關于食品的部分,還是別較真的好。
事發:“毒膠門”引發的連鎖反應
4月15日,央視曝光廠商用皮革下腳料造藥用膠囊,涉及修正藥業等9家藥廠13個批次藥品后,首先沸騰的是民意。
“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爬得了高山,涉得了水塘,制得成酸奶,壓得成膠囊,2012,皮鞋很忙!”
“以后要是想吃果凍了,我就拿自己的皮鞋舔一舔,以后我要是想吃老酸奶了,我就拿自己的皮鞋舔一舔,以后我要是感冒了,我就拿自己的皮鞋舔一舔。2012,皮鞋很忙……”
在微博等互聯網工具上,網友以戲謔的語言發泄著對“毒膠門”的無奈和不滿。與此同時,網友還通過歌曲、漫畫、段子等多種形式的“惡搞”發泄對毒膠囊事件的不滿。如網上熱傳的一首《泛濫毒藥風》就是借《最炫民族風》,以歡快的節奏配上沉重的題材來表達心中的郁悶;漫畫《破鞋的妙用》則調侃“破鞋可以變身果凍酸奶、可以化作藥品膠囊、還可以招呼無良專家和官員”;還有網友為了規避毒膠囊的風險,“發明”了“饅頭式膠囊藥吃法”、水果式膠囊藥吃法……客觀地說,對于“毒膠門”的反應,相關部門可以稱得上及時。曝光當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對13個藥用空心膠囊產品暫停銷售和使用,河北省警方展開行動,江西省對省內主要藥用膠囊生產企業開展現場核查,并會同有關部門對弋陽縣龜峰明膠有限公司生產的工業明膠銷售流向進行清查;16日凌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在其網站就藥用“問題膠囊”鉻超標一事再次表態:對媒體報道的13個鉻超標產品暫停銷售和使用。同時表示,待監督檢查和產品檢驗結果明確后,合格產品繼續銷售,不合格產品依法處理。對違反規定生產銷售使用藥用空心膠囊的企業,將依法嚴肅查處。
但“待監督檢查和產品檢驗結果明確”這一說法引起了公眾的質疑。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表示,要對相關企業進行處理,必須依據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拿出的相關檢測結果。而此前的15日晚,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緊急召開會議,研究如何檢驗媒體所報道的13個批次的膠囊產品。該院是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下屬的檢驗機構。
值得注意的是,不知是不是出于避嫌的考慮,央視送檢的單位是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綜合檢測中心,且報道中強調是“反復多次檢測確認”,而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是一家隸屬于國家質檢總局的國家級公益型科研機構,2004年經國務院批準成立。
人們質疑,同為國家權威檢測機構,為什么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的檢測結果不能作為執法依據?就連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秘書長、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微博)也表示,“一家隸屬于國家質檢總局的檢測機構出具的檢測結果,是否可以成為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執法依據,還不是很清楚。”
隨后相關部門加大了動作力度:4月16日,浙江新昌警方抓獲22名問題膠囊涉案人員;4月17日,多省市調查問題膠囊,停售封存13個產品;4月18日,浙江新昌33批膠囊制品樣品檢出鉻超標;4月19日,國家質檢總局發出《關于對非法使用工業明膠加工食品徹查嚴打的通知》
(以下簡稱《通知》),要求各地質監部門在前一階段工作基礎上,立即組織開展對使用工業明膠加工食品違法行為的徹查嚴打行動,對所有明膠生產企業和使用明膠的食品生產企業一個不漏地進行檢查,對發現的問題及時依法處置;4月19日晚,藥監局公布首批膠囊藥品抽檢結果,修正藥業等9家曝光企業均有鉻超標——公眾擔心的兩家國家級檢測機構檢測結果“打架”的情況沒有出現。
而警方也已抓獲53名嫌犯;4月20日,國CoverStory封面專題家食品藥品監管局召開電視電話會議,全面部署藥用膠囊質量安全專項監督檢查行動。會議還定性鉻超標藥用膠囊事件,是非法使用工業明膠生產藥用膠囊及使用鉻超標膠囊生產劣藥案;會議要求相關省食品藥品監管局對違法違規企業及其產品繼續深入開展調查,嚴肅查辦涉案企業,堅決控制銷毀不合格產品;會議要求各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立即組織對所有藥用明膠和藥用膠囊生產企業進行監督檢查,重點檢查原料來源、供應商審計、入廠檢驗、出廠檢驗、產品銷售去向、有無使用工業明膠等問題……截至4月22日,各地警方對相關案件共立案7起,依法逮捕犯罪嫌疑人9名,刑事拘留45人,查封非法生產線80條,查扣用工業明膠生產的膠囊7700余萬粒。
期待:以鐵腕手段,捍衛公眾的健康
“毒膠囊”事件還遠未走到結束的時候。盡管現在相關監管部門仍在大力對被曝光企業展開調查,但人們心目中仍有一連串的問號:“工業明膠”的食品藥品污染鏈到底有多長,都流向了哪里?
市面上究竟有多少毒膠囊,到底哪些膠囊是安全的?
讓網友頗為詬病的是,監管部門往往“選擇性”監督執法,只是查記者曝光的廠家和企業,別的不管。當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和瘦肉精事件莫不如此。很多網友認為,膠囊鉻超標問題不是個別企業的問題,而是一個行業的問題,不是某個批次產品的問題,而是整個產業鏈的問題。唯有對膠囊進行全面普查,對市場上所有的膠囊種類進行徹底篩查,才能給公眾一個真正的交代。
網友“有有有有”算了這樣幾筆賬:
按浙江新昌縣關于膠囊原料及半成品4月18日公布的抽檢結果,96批次中33批樣品重金屬鉻超標,鉻超標率達到了35%(33/96=35%);4月19日,國家藥監局公布了對9家涉事企業的第一批膠囊藥品抽檢結果,抽檢范圍擴大至33個品種42個批次,其中23個批次不合格,鉻超標率達到了55%(23/42=55%)。在新昌縣的膠囊廠,毒膠囊比例是35%。到了藥廠,增加為55%。為什么?“有有有有”分析認為,越是低端、便宜的藥,越是量大種類多,使用的廉價毒膠囊也越多,所以到了藥廠,毒膠囊比例遞增。當然,還有一個可能原因是:這些藥廠還用了來自別的地方的毒膠囊殼。新昌縣的膠囊殼產量只占全國總產量的40%。這些藥廠不可能只用一個地方產的膠囊殼。
這種算法未必真的科學,但其中隱含的民意是:毒膠囊的比例究竟是多少?是不是該普查所有的藥廠,包括小藥廠,還有各種保健品膠囊?與公眾最直接相關的是藥品流通終端,也就是藥店、醫院等,官方為什么沒有進行這個環節的普查?
問題當然不止于此。更多人把矛頭直接對準了監管部門,崔永元就詰問,對藥品的監管應該是藥監部門的日常工作,應該隨時能發現問題,用不著媒體來發現。不然納稅人養著藥監局的人干嗎?房地產業“大嘴”任志強(微博)也表示,“十三家的毒膠囊,居然一家都沒被專管藥監的政府部門發現。卻由媒體所揭發。稅收都在被這樣的機構浪費了。民眾還能相信他們嗎?”
想想也的確令人后怕,如果沒有媒體調查發現“毒膠囊”事件,我們還會吃多久的毒膠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