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生活 > 修正藥業等藥用膠囊鉻超標 > 正文
編者按
當工業明膠變成藥用的毒膠囊時,它引發的恐慌是顯而易見的,畢竟人類最低層次的需求是生存和安全,而食品和藥品安全與否,直接與這兩個最低層次的需求密切相關。
衛生部全國合理用藥監測系統專家孫忠實在做客人民網強國論壇時說,一天服六個膠囊沒有吃多少鉻,不要恐慌。
可以理解,該專家的說法,很大程度上是為了緩解公眾的恐慌。
但是,作為衛生部專家,他代表所在機構發言時,不能忘記一個前提:那就是——每天吃六個毒膠囊對人體有害無害是一回事,能不能用工業明膠做藥物毒膠囊是另外一回事。
換句話說,到底毒膠囊有沒有死人,吃不吃出問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拿工業用的東西給人吃,前者是結果導向,后者是原則導向。
這是底線和原則問題,好比說,每天往你飯里加一點老鼠藥,未必會毒死人,但是問題在于,根本就不該往飯里加老鼠藥。
所以,專家如果只談知識,不談常識,引起公眾反感也就不足為奇了。
不過,單純的指責和憤怒的情緒表達,可能可以短暫舒緩公眾的緊張情緒,但是對于事情本身的解決卻未必有益。
所以,我們決定回到理性和冷靜的道路上來,去認真調查研究如下問題:
1、為何工業用的明膠會流入食品和藥品領域,到底是多大的利益驅動,中間又是哪些環節出了問題?
2、新昌作為膠囊生產基地,為何要做有毒膠囊這種自毀長城的生意?有什么樣的歷史因素和現實成因?
3、像修正藥業這種企業,一個月的廣告額就高達3.6億,為什么要省下膠囊的幾厘錢呢?哪怕是把廣告費用稍微砍掉一點,也不至于在成本上克扣這么厲害。
4、目前國內醫藥產業,為何會頻頻出現類似的藥品安全問題,相對照而言,發達國家的醫藥領域,如何控制藥品的質量和安全,有何借鑒之處?
我們試圖通過調查,完整而詳細地理解這個現象——工業用品如何流入食品和藥品,并且大行其道,只有通過對每個環節的利益分配和機制變化的梳理,才能明白這個產業為何走到今天這個地步,這樣才能對癥下藥,避免今后再出現類似情況。
所以,憤怒之后,理性的第三方調查,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我們希望通過我們的調查報道,能夠對監管部門解決問題有所幫助、能夠讓公眾理解工業品流入食用和藥用領域的背后成因、能夠讓更多的人去思考如何調整這種利益格局,真正做到長治久安。(21世紀網 周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