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問“雅培奶粉質量門”四大關鍵點
本報記者 梁建剛 陳璽撼
奶粉又開始讓人揪心了,這次的主角是家著名“洋品牌”:雅培。
事件的發起方,是一家注冊在香港、在上海設有分支機構的專業研究公司,名為 “CER research”(以下簡稱CER)。3月22日,CER在其網站發布了一篇題為 “雅培心美樂一段,營養不良的第一步”的調查報告,稱公司從上海和香港購買6個品牌的嬰幼兒配方奶粉,送至德國一家專業監測食品安全的實驗室進行成分檢測和分析,結果發現6個樣品無一符合中國國家標準,而“原擬作為標桿的雅培奶粉表現最差”。
軒然大波頓起,事件不斷升級,一個個疑問并未因連篇報道得到解答,但在這次交鋒中,事件雙方都贏得了前所未有的曝光率,原本默默無聞的CER幾乎一夜爆紅。
我們有些擔憂:類似事件并非沒有先例,這次交鋒會否如過去般不了了之?真相能否最終出現,讓消費者明明白白,尤其是當這一切,涉及的是我們的未來,我們的孩子。
追問一:奶粉到底有無問題?
在CER發布的報告中,明確列出此款產品是2011年12月在香港購買的雅培“皇牌心美力”奶粉,問題主要有二:一是奶粉中的乳清蛋白與酪蛋白比例為 “41%:59%”,遠低于“60%:40%”的中國國家標準和相關的國際標準;二是該奶粉β-乳球蛋白出現93%的變性,顯示該產品可能經過高強度熱處理,存在營養破壞情況。
那么,酪蛋白比例高有何危害?據稱嬰兒食用過多酪蛋白會導致腸道出血、營養不良、腹瀉等問題。CER負責人曾向媒體確認,已將測試結果及報告結論分別遞交上海與廣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雙方均表示正準備進一步調查。
記者隨后查閱國家標準文件《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嬰兒配方食品》,其中確有“國家發布的乳基嬰兒配方食品中乳清蛋白含量應≥60%”一項,若依CER的報告結論,該款奶粉確實未達我國國標。但雅培公司昨日向記者表示,“雅培所生產的奶粉都是依各國家與地區設定的不同標準區域差異化生產并銷售的,中國內地市場所銷售的同類產品叫‘喜康寶’,完全符合中國國標”。
問題是,喜康寶與皇牌心美力的英文名相同,更有消費者表示,兩者只是譯名不同分成港版與內地版而已。雅培公司相關人士表示實際并非如此,“兩者依照標準不同,產品生產也有差別,但沒有質量上的差異”。
那么,我們身邊的雅培奶粉質量如何?
昨日,記者聯系上海質量技術監督局,相關負責人確認并未收到CER的相關報告,不會對此事進行調查。目前能確認的是,去年的嬰幼兒奶粉相關抽查合格率為100%!氨局l建議誰舉證的原則,若質監介入,CER必須首先證明其自身的資質和這份報告的權威性,包括取樣與檢測的全過程。”同時,因所涉雅培奶粉為進口產品,質監部門實際并無權力調查,負責方應為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CER將報告送錯了地方。
記者隨即聯系上海出入境檢驗檢疫局,該局在發來聲明中表示:上海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和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等要求對進口乳制品實施入境檢驗檢疫工作,經檢驗檢疫合格的,出具《衛生證書》,準予進入國內市場。目前,未發現進口雅培金裝喜康寶嬰兒配方奶粉不符合我國法規標準要求。
上海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內部人士告訴記者,該局目前也未展開針對性調查。上海對于進口食品,尤其是嬰幼兒食品的檢查歷來嚴格,若查出不符合國標產品,只會“直接退貨與集中銷毀”,保證不會流入國內市場,這點消費者應放心。
追問二:雅培如何控制產品質量?
波折橫出,雅培在上周末連續發出聲明,而CER也毫不含糊,逐一進行公開回復,并堅持報告觀點。
對于CER的質疑,雅培顯得很“委屈”,企業相關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雅培嬰幼兒配方奶粉均按產品銷售所在國家和市場規定的產品標準進行生產,符合甚至超越當地嬰幼兒安全和健康生長標準。CER報告中提到的雅培產品并非為中國內地市場生產,該被檢測產品與中國國標不同不可避免,這份報告的發現和結論極具誤導性!
據雅培公司人士告訴記者,雅培在中國內地只有一家工廠生產培樂奶粉,雅培金裝系列產品產地有4個,分別為新加坡、新西蘭、丹麥和西班牙,產品全部由上?诎哆M口。
產品喜康寶為原裝原罐進口產品,奶源是新西蘭,工廠在新加坡,企業的產品質量控制與檢測也隨工廠在新加坡,但都嚴格按照不同產品不同銷售地執行差異化生產,因此更不能將不同名稱的奶粉混為一談。
對于CER的這份報告,雅培在發給記者的聲明中主要提出了幾點疑問:盡管報告中表示檢驗的樣品還包括另外品牌的產品,但其他5個都沒給出具體名字;報告未公布其他產品樣本的任何相關信息或檢驗結果;報告中也沒有信息表明是受誰委托發布該報告;無法從這篇報告中找到CER用于獲得檢驗結果的檢測方法。所以該報告的科學性、客觀性和公平性值得懷疑。
為回應質疑,昨日雅培公司表示:“雅培已證實我們的產品符合中國國家標準中關于乳清蛋白不得低于60%的標準,雅培還將產品送交擁有國際認證的第三方實驗室進行再次檢驗,以確保產品符合監管標準。”
但就記者詢問這次送檢是否為與CER檢測的同批次產品,送至何處檢測,結果何時分曉等問題,雅培在上海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送檢由美國總部進行,具體情況還不知曉”。
追問三:CER是誰?
就在CER與雅培奶粉口水仗激戰正酣時,一系列新情況的出現讓爭議開始轉換方向。
先是CER在調查報告中援引的5位國內外專家先后聲明,表示報告未經同意引用觀點;隨后,媒體更爆出CER與上海某廣告公司共用座機,實為一家的消息,CER報告的公正性旋即遭到質疑。
CER究竟是家什么公司?昨日,記者親身探訪CER位于淮海中路的辦公地點,在公司前臺后的廣告板上,最上方確為上海某廣告公司與某投資咨詢有限公司的銘牌,其下掛著多幅其它銘牌,其中之一正是CER。
據記者所見,整個公司的辦公場地約有數百平方米,工作人員數十,規模不小。一位員工告訴記者,公司共有9個部門,這兩天負責CER相關事務的同事沒來上班。
接待記者的一位張先生表示,公司CEO晏格文目前已不再接受采訪,但他也認為“現今大家的關注點有些錯位,事件核心仍是雅培奶粉的確檢測不合格,雅培公司事后再送檢的行為,也未說明送檢具體產品,難令人信服。”
CER公司在3月25日發表的聲明中,除了堅持報告內容的正確性,堅稱公司未受任何其他公司委托,立場是為了中國消費者。
但比對CER網站內容與聲明,這樣的表述說服力并不強。
在該公司的官方網站中,除了此次的報告,最顯著的是該公司之前的業績報表,清晰記錄曾對3家中國在美國納斯達克(微博)上市的公司發布過報告,及報告后公司股價大跌的情況。
公司在聲明中也確認:CER是一家主要從事針對中國各行業及相關公司進行調查研究的專業研究公司,客戶群體中大部分都是對沖基金和投行。公司的研究方向覆蓋多個行業和公司。這次調查奶粉是在去年12月開始,也是其第一次接觸這個領域。
CER表示,鑒于第一份報告中專家反應如此強烈,決定暫時延遲后續奶粉研究。但究竟是暫緩,還是只有雅培一家?諸多線索讓眾媒體已開始猜測,CER可能為類似“渾水機構”一般的做空機構,通過發布報告引發對象股價下跌而盈利,此次發布報告有商業攻擊之嫌。
追問四:報告中的問題有多嚴重?
乳清蛋白與酪蛋白比例不達標后果如何?β-乳球蛋白出現變性,是否意味著營養破壞,產品質量不佳?
為盡可能保證公正,記者未采訪當事雙方提供的專家,而是聯系到一位法國留學生網友“少個螺絲”。作為著名民間非營利組織科學松鼠會的一員,小諸(化名)日前發表的一篇題為《雅培嬰兒奶粉不合格?》的文章,在網上引起了許多贊同。
小諸告訴記者,他碩士期間學習的是乳制品工業生產管理等相關內容,博士期間的課題主要涉及嬰幼兒配方奶粉的生產工藝控制等。
在他看來,第一眼看到這份CER報告的摘要“感覺是非常詫異,覺得報告中有很多不太妥當內容”。
對于乳清蛋白與酪蛋白比例,小諸告訴記者,國際上并未有對嬰兒配方奶粉中乳清蛋白和酪蛋白的比例進行規定。簡單來說,不管是牛奶還是母乳中,蛋白質可以人為地分為兩類,一類是在pH4.6的酸性環境下從牛奶中沉淀出來的酪蛋白,剩下的就是乳清蛋白。酪蛋白在胃酸作用下會互相交聯形成凝乳塊,減緩消化吸收速度。但只有當嬰兒因對牛奶中的酪蛋白過敏引發結腸炎時,酪蛋白才會導致腸道出血。但這只是一種特殊情況,好比對花生過敏的人甚至會因吃花生過敏而窒息死亡,但不能說吃花生會讓人窒息,這就屬以偏概全了。
此外,β-乳球蛋白的確可作為判定牛奶熱處理強度的指示物。但配方奶粉與普通牛奶的判斷標準不同。通常配方奶粉都需額外添加乳清粉,乳清粉則主要來自于奶酪工業的副產物,在從牛奶到乳清粉的生產過程中,必然經歷多次熱處理,該變性也早就都變性了,所以以檢測嬰兒配方奶粉中的β-乳球蛋白的變性程度,來衡量奶粉質量,并無意義!皩嶋H上,只要其中蛋白質的氨基酸組成能滿足嬰兒對必需氨基酸的需求,在蛋白質這方面就沒問題!
在小諸看來,這件事只是國內外標準差異的問題,并非食品安全問題。
記者手記
不得不重視的“第三方”
事件曝光已近一周,雙方你來我往,仍未有“勝負”,“懸”著的只是無辜的年輕父母們,因為答案未明,迄今相關監管部門也始終“失語”。
其實,放眼回望,類似事件早已不鮮。去年7月,臺灣某食品藥物管理局爆料一批零度可口可樂原液主劑配料摻入當地禁止的物質,引發可口可樂信任危機;去年中秋時,九陽、美的等國內豆漿機廠商也爆出 “豆漿機使用工業潤滑油”事件,但最終調查皆是,廠商強烈回應,爆料方銷聲匿跡,九陽等品牌豆漿機是否有問題至今仍是未解之謎。
業內人士或第三方機構爆料,是歐美等國早已流行的做法,美國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里,即有著關于組織、支持和鼓勵食品安全方面的科研和合作的規定。本著為消費者著想的目的,發動各方力量參與監管,在這點上,第三方機構在我國的出現無疑值得歡迎。尤其,在當前國內食品安全監管力量不足、消費者信息獲取途徑有限、食品事故頻發的大環境下,業內專家或第三方研究可作為食品安全監管的有效補充力量,為消費者提供一個充分認識產品真實信息的渠道,激發消費者的維權意識。
但也有業內人士昨日向記者擔憂地表示,第三方檢驗機構在國外需通過資質驗證、檢測范圍限定之后,方可發放營業執照,檢測若有問題,將面臨復檢和法律制裁等一系列制約。而目前國內對第三方檢驗機構的監管存在不足,一是專業資質是否過硬,二是能否確保中立發言,不代表各方利益。否則很可能淪為商家 “傳聲筒”,出現“捏造”報告攻擊競爭對手的可能。
同樣值得反思的,還有監管部門的作為。意外質量事件之所以接二連三,與目前我國缺乏有力監管機制和有效信息披露機制不無關系。若監管部門對各類產品的抽檢更頻繁,信息公布更充分,其它渠道的爆料自然會少,這就是著名的“燈塔效應”。若企業要靠著第三方的爆料和消費者自發求證的熱情才能自律,消費環境如何令人真正放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