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學生愛眼工程借“慈善”瘋狂圈錢 個人信息被賣存款丟失、滅火器有效成分“縮水” 央視“3·15”晚會曝光不誠信生產經營行為
中華學生愛眼工程以慈善的名義圈錢、“黑心”廠家對滅火器也摻假、個人信息被賣存款丟失……昨晚,央視“3·15”晚會揭露了一系列不誠信的生產經營行為。晚會主題為“共筑誠信,有你有我”,突出每個人都有責任。
當慈善遭遇營銷
愛眼工程借“慈善”瘋狂圈錢
央視3·15晚會首先曝光的是中華學生愛眼工程的慈善營銷,該組織以公益的名義,進行商業行為盈利。
央視記者暗訪看到,在山西洪洞縣一所小學里,中華學生愛眼工程正在進行學生免費視力檢查,視力較差的孩子可以得到價值260元愛心捐贈卡,持這張卡可以到當地愛眼工程工作站免費兌換一副特殊鏡片。
360元鏡片其實只需30元
開展這次活動的眼鏡店老板告訴記者,眼鏡店加入中華學生愛眼工程后就可以成為工作站,并以中華愛眼工程進入學校,活動每一步都是中華愛眼工程委員會事先策劃好的。
“我們名義上是慈善,但該收錢的還是要收錢。”中華學生愛眼工程理事長劉金順對記者說,孩子們可得到價值260元的愛心捐贈卡,持這張卡可以到當地的愛眼工作站兌換一副免費鏡片,而到店里,不可能拿著一副片走了,還需要鏡架。在愛眼工程的精心設計下,捐贈卡只是誘餌。
而據受訪者稱,在卡上價值360元的鏡片,其實只要30元。
眼鏡店一年掙500多萬
“百分之百掙大錢,我以前一年掙五六十萬,現在可以掙500多萬。”一眼鏡店老板告訴記者。
如此處心積慮幫助眼鏡店賺錢,愛眼工程從中可以得到什么好處?調查發現,這些產品均是三億康科技發展北京有限公司提供的,每家眼鏡店每年至少要購買6萬元三億康公司的產品。
愛眼工程靠售鏡片獲利
“三億康公司的老板是劉總(劉金順)的夫人。你想想他能不合作嗎?”受訪者告訴記者。至此,整個利益鏈條浮現出來。中華學生愛眼工程以各種名義吸引眼鏡店加盟。眼鏡店吸引學生來購買從中獲益,劉金順通過銷售鏡片獲利。
中華學生愛眼工程在全國有上百個工作站,號稱公益組織,計劃要用十年時間使全國學生近視發病率下降30%。
記者在北京市工商局網站上查詢,發現三億康發展有限公司2011年3月12日就被吊銷。一個虛構的中華學生愛眼工程就這樣套著慈善的面孔在全國各地上演著圈錢鬧劇。 記者 劉渝暢
救命滅火器摻假
滅火器有效成分“縮水”過半
火災出現時滅火器能救命,但如今也被生產商摻假。昨日的央視“3·15晚會”上,浙江東順消防設備有限公司生產不合格滅火器一事被曝光。
車間的負責人告訴記者,東順消防的滅火器銷售好,得益于他們在各個生產環節上下了大工夫。真的如此?
記者現場看到,一批剛剛生產的滅火器標注著滅火器磷酸二氫氨(滅火器中的有效滅火成分)含量是50%,該公司在國家消防產品質量信息網站上申報的磷酸二氫氨含量也是50%,但在實際生產中,卻將磷酸二氫氨含量改成20%。由此滅火器成本降了3~4元,不僅如此,滅火器的鋼板厚度也從1.15毫米降到了1.1毫米。
雖然東順消防生產的滅火器質量不合格,但是低廉的價格和琳瑯滿目的商標,使他們的銷售情況仍不錯。
見習記者 譚亞 實習生 曾芳
危險的液化氣罐
利欲熏心 液化氣罐充二甲醚
央視“3·15”晚會上還曝光了在行業利益的驅使下,液化石油氣儲配站在液化氣中摻入二甲醚。
央視記者調查發現在江蘇省宜興市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很多經營液化石油氣充裝業務的零售商都不在宜興市內充裝液化石油氣,而是雇車將鋼瓶送到50多公里以外的常州市充氣。這里的液化石油氣質量真的比宜興的好嗎?記者注意到,在常州晶益液化氣儲配站院里停著一輛運輸危險化學品的槽車,它是專門為儲配站運送液化石油氣的。
2月20日一大早,記者跟隨這輛槽車從儲配站出發,兩個小時后,這輛槽車開進了江蘇省張家港市的新能能源有限公司的大門。十幾分鐘后,一位工作人員開始給這輛槽車充裝。新能能源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為這輛車充裝的是“二甲醚”。
記者隨后從常州市第三液化氣充氣站以38元的價格購買了一罐液化石油氣,并將其送到上海市計量測試技術研究院進行檢測,結果顯示,這瓶液化石油氣中二甲醚的含量竟然高達61.3%。北京化工大學張立群教授告訴記者:“加入二甲醚之后,對于原有的密封材料,傷害是很大的,很容易早期就失效,產生泄漏。濃度越高,現有的密封圈失效的時間就越短,然后泄漏的危險性就明顯加大。”
質檢總局明確規定,不得在民用液化石油氣中摻入二甲醚后充入液化石油氣鋼瓶。但由于二甲醚比液化石油氣每噸便宜2000元左右,在利益驅使下,在液化石油氣中摻混二甲醚已經成為行業內半公開的秘密。
此外,《氣瓶安全監察規程》規定:附件損壞、不全或不符規定的,應先進行處理,否則嚴禁充裝。但記者對20余家充氣站進行了調查,有十幾家充氣站沒有按規定在充裝前、后對鋼瓶進行漏氣檢查,甚至當記者主動提出檢查要求時也不給檢查。
記者 劉渝暢 實習生 唐會余
個人信息被叫賣
信息被賣 市民存款不翼而飛
日前,家住上海浦東的陳小姐通過網銀登錄賬戶發現,原本存有4000余元的銀行賬戶余額僅剩85元。陳小姐的這張銀行卡一直隨身攜帶,密碼只有她一人知道,卡上的錢怎么會在一夜之間不翼而飛?顯然,陳小姐的銀行卡密碼已被識破,而不法分子正是通過一些專門的公司購買到了陳小姐的個人信息。
郵編、姓名、地址、電話甚至車型……有關個人隱私的幾乎所有信息,都被當成價格不一的商品,被公然叫賣。然后被一些專門的公司出賣謀取利潤。一家聲稱手中掌握著1.5億中國中高端消費者的信息,叫做羅維鄧白氏的個人信息公司被央視“3·15晚會”曝光。據調查,該公司將不同渠道搜集而來的市民個人信息以字段為計價單位進行出售,且信息越精準喊價越高。
記者調查發現,羅維鄧白氏公司掌握的個人信息數據,不僅數量龐大,而且詳細精準程度讓人震驚。該公司是從哪里獲得的?
“我們數據來源渠道應該說非常多,我大概可以說幾種,最早是通過買數據,車主的信息無非是從4S店或者保險公司來的。”鄧白氏工作人員稱。央視記者調查發現,銀行工作人員成了這條非法產業鏈上重要的參與者。
對此央視主持人提醒說,現在社會上充滿了各種會員卡,當你填金卡、銀卡、鉆石卡等等,要特別小心,要動一動腦子,自己是不是應該把這個表上所有個人信息都填滿。你所屬這些信息的機構,是不是真的可靠?包括我們實名制的火車票都要小心,不能亂丟、亂放。
見習記者 譚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