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看過這個廣告:扭一扭,舔一舔,泡一泡,奧利奧。對于不少孩子來說,“奧利奧”可是美味的名牌食品。奧利奧真有那么好?會不會也像某些食品一樣坑孩子?為了讓孩子們吃個明白,城市信報記者決定實地探訪,看“奧利奧”能不能經得住“扭一扭”、“泡一泡”。
奧利奧的“娘家”——卡夫食品公司位于蘇州工業園區。這座工廠擁有近30000平方米的生產車間,主要產品有奧利奧、趣多多、太平梳打、樂之達能餅干系列、趣輕松威化餅干系列等產品。近日記者成功應聘為這里的車間工人,通過臥底揭開奧利奧的真相……
招工
中介說“給錢就能進”,基本工資1140
2月22日,記者來到位于蘇州工業園區的一處自發形成的露天人才交流場所,那天蘇州正好下著淅淅瀝瀝的小雨。這個人才交流場所停著不下十輛面包車,全都是職業中介用來向各個廠區輸送應聘者的私人面包車,旁邊則圍著一些等待被送進工廠的工人。
“你們是去納貝斯克(卡夫食品公司的獨資食品公司)的人吧?”一個被稱為龔總的人來到記者面前詢問。龔總喊完話后,聚集在龔總旁邊的工人大約有二三十人,這些工人都想去卡夫食品工作。
“我們能進去嗎?”一個年輕小伙問龔總。“現在給我錢,百分百包你進去。”龔總滿口答應著。這時,小伙子從口袋里掏出了100塊錢遞給龔總,隨后龔總在一張寫滿人名的表格上,在人才來源一欄寫了個“優”字。
“先帶你們去納貝斯克面試。”一個工作人員說。過了一會兒現場來了幾輛面包車,將大家拉到了白榆路51號,一下車就看到這里寫著“卡夫食品(蘇州)有限公司”。此時,卡夫食品的門口已經聚集了一大批準備進去的工人。
“你們是作為勞務外包工人進入廠子的,基本工資是每個月1140元,每天工作12個小時。但是其中有4個小時算加班,有加班費,公司每天中午給你們免費提供飯菜,晚上不管吃的,但是如果每天做完十個半小時的話,每個人有5塊錢的餐補。你們要是覺得行就留下,明天去體檢,然后過來培訓。”女業務員面無表情地說。
“工資太低了,但是沒辦法,他們家要求比較低,別的工廠進不去,咱們先干著看吧。”坐在記者身邊的一個30來歲的人向他的朋友低聲說。
“你們收不收45歲以上的人?”一個頭發看起來花白的中年人詢問女業務員。“只要你能干得了就行,年齡不是問題。”女業務員回答。
衛生疑云
洗手消毒走過場,不戴口罩手套
穿過更衣室下到一樓,就是進入操作車間必須經過的通道——卡夫食品的洗手消毒間。“員工在進廠之前,都要先經過洗手消毒,需要六個步驟,先用熱水洗手,然后涂抹洗手液,再用熱水沖掉洗手液,然后把手烘干,再在手上涂抹消毒劑,最后烘干,就可以進廠工作了。”工人在參加GMP(即良好操作加工規范培訓)的時候,業務員這樣介紹說。
但是記者進入工廠后發現,很少有人真正完成洗手消毒程序,他們將這個程序簡化了一半:用洗手液洗手最后直接烘干,涂抹消毒劑,然后直接進入廠子工作。記者就此詢問了一位老工友,工友笑笑說:“你是新來的吧!洗一遍行了。”
記者注意到,在洗手消毒間里,公司特意安裝了兩個攝像頭來監控工人是否洗手。按照培訓人員的說法,這兩個攝像頭可以看到工人洗手的畫面,“誰沒洗手,監控人員是會看見的,你們就會被罰款!”員工培訓的時候,他們這樣說。
還有個問題讓記者挺疑惑,在流水生產線前段作業的員工不戴口罩,也不戴手套,直接赤手將餅干裝進包裝盒里。員工還不時地說笑。將餅干裝入包裝袋的人群里,偶爾還會有咳嗽聲傳來。就在一條生產包裝奧利奧巧克力夾心餅干的流水線上,記者看到,一名女工用抹布擦完機器后,緊接著用它擦了擦手。抹布本來是白色的,擦完機器后滿是油污,幾乎變成了黑色的。隨后她沒有洗手,便赤手將疊放在一起、還沒有包裝的夾心餅干放進包裝機器凹形槽里。
而在距離該條生產包裝線不遠的另一條線上,一位擺放巧克力夾心餅干的女工突然打了個噴嚏。之后,她用手揉了揉鼻子,緊接著又去擺放餅干了。
有員工把工服踩在地上換衣服
更衣室里,一塊牌子斜立在地上:“工服要一天一洗!”記者看到的實際情況卻是,員工們誰愿意洗就洗。有些員工的白色工衣已經快變成黑色的了。
有的員工在洗完澡后,甚至將工服拿出來鋪在地上,然后將濕淋淋的雙腳踩在工服上換衣服,然后將地上的工衣撿起來,胡亂地與工鞋一塊塞進儲物柜里邊,下次再接著穿。
由于空氣不太流通,更衣室內異味撲鼻,儲物柜雖然有兩層,但是員工的工鞋、襪子與工衣大都沒有分開放置,而是胡亂地擺放在一起。
記者了解到,國內一些大型食品生產廠規定,員工不可以穿著工衣上廁所,如果要上廁所,必須脫掉工衣;對于不同生產環節的工人,消毒衛生的要求也不一樣,比如包裝工不能隨意進出與食品產生直接接觸的生產區域,如果要進入,必須執行高級別的衛生要求。
記者在卡夫食品公司接受培訓時,沒有聽到關于員工是否能穿著工衣上廁所的內容。記者在工廠看到,即使生產一線崗位的員工,也穿著工衣去上廁所。
管理混亂,重要車間隨便進
一位老員工對記者說:“這活很累人,經常會有人突然不干了,新員工很多。”由于工人流動性強,不時會有新面孔出現,許多工人互相之間不認識。
這一點記者在進廠第一天就深有體會。每天上班第一件事是由班長分配崗位,記者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你帶著他去那邊,你帶著這個小姑娘去包裝。”即使對進廠已經一周多的員工,班長也叫不上名字。一位員工這樣告訴記者,“我來這里應該有一周多了,班長我不認識。”
記者曾與兩名工友一同尋找生產車間的出口,偶然進入存放原輔料的重要車間,這里堆放著非氫化起酥油等原輔料,有工人正在清點著原料,但是他并沒有對我們的突然闖入予以阻止。記者進入配料間,一袋袋的原味巧克力顆粒、精制鹽等原料就擺放在過道一側,正在作業的員工也沒有阻止。
而直接與裸露食品接觸的生產區域,搬運工、裝箱工可以自由出入,對清潔度要求高的生產區域與非清潔區也沒有間隔,沒有限制區域間人員的交叉流動。
記者在生產車間看到,一些負責搬運的工人可以自由穿梭在裸露食品生產線之間而不受阻止,也沒有執行更高的清潔標準。由于員工流動性大,廠里出現陌生的面孔是不足為奇的,在重要的原輔料存放間或配料間出現隨意走動的陌生員工,其他員工也不會上前詢問或阻止。
工廠見聞
辦個假身份證,15歲也能進廠干活?
在工廠里記者了解到,這里既有四五十歲的勞動者,也有十五六歲的孩童,既有帶著孩子打工的媽媽,也有情侶。
“你們這里邊誰是一對的?站出來!”在記者等新員工分班時,負責考核培訓的負責人這樣問。負責人又說:“你們不站出來,待會兒我分班的時候,別怪我把你們拆開啊,讓你們站出來,是想盡可能地把你們分到同一個班上,也好互相照顧。”
經過解釋,二三十人的新員工隊伍開始躁動了,男男女女陸陸續續地站出了四對。記者還和其中一對聊過天。這個員工告訴記者說:“我是90后,高中畢業以后就不想讀書了,還不如出來打工掙錢呢!”這時,記者才知道,這個1993年出生的孩子是帶著自己的小女朋友來的。像他這樣的90后,在記者這批新員工里占了將近一半。在與外包方簽訂合同時記者注意到,新員工里有1996年生的,也有上世紀70年代生的。
在新員工培訓的時候,業務人員與一位大叔的對話讓記者記憶猶新:“你們是不是不招收年齡45歲以上的工人?”一位頭發花白的大叔這樣問業務人員。
“我們招收,只要你能干下去我們就要,你的年齡無所謂,只要你覺得你能干得了廠子里的活就行。”業務員回答。然而,那位大叔似乎還是沒有聽明白,緊接著又問:“那我今年48歲了,你們要不要?”
這時候那名業務員的態度發生了變化,大聲說:“我剛才已經說過了,只要你能干得了,我們就收,明白了嗎?”
而在工廠工作期間,記者也從一些老員工處了解到,在這個廠子里工作的還有15歲左右的工人。記者詢問老員工:“他們年齡這么小,是怎么進來的?”該工友輕描淡寫地說:“辦個假身份證就進來了啊。那東西(假身份證)又不貴,才30塊錢。”
從早7點干到晚7點,只休息1小時
在這里臥底打工期間,記者確實累壞了。機器不停,人也不停,每個人中午只有半個小時的吃飯時間。每天號稱工作八小時,其實還要加班四個小時,這種加班是強制的。從早上7點一直忙到晚上7點,工人們只有短短的吃飯時間與規定的上廁所時間,如果崗位空缺就會罰款。
剛進廠的第一天,記者被分配到一條生產線上做封裝。記者趕在早晨6點45分之前來到了更衣室,更衣室里已經擠滿了準備換衣服的工友。記者換好衣服后,跟其他工友一起來到生產車間集合,等待班長點名。
“你帶著他去二線做封裝。”班長指著記者說。
于是,記者在老員工的帶領下,開始了自己之前一點都不熟悉的工序。
“挺簡單的,你就把機器上包裝完的餅干放進箱子就可以了。”老員工說。
“你就在這里做吧,到吃飯的時候會有人過來換你的。”他告訴記者。
早上大約7點,記者開始了重復性工作,裝箱、推到傳送帶上,裝箱、推到傳送帶上……
快到中午的時候,一個陌生的員工走過來問記者:“你還沒有吃飯吧,我是來換你的,就半個小時啊,吃完趕快上來,不然會扣錢的。”
這時候,記者才感覺到自己的腳發麻了,腰也直不起來了。“剛來都這樣,時間長了就好了。”來換班的老員工告訴記者。吃完飯后,在線長的監督下,記者又來到了崗位上,開始了裝箱。
“每條生產線一個人都不能缺,要上廁所的話先給我說,我找個人來替你,上完趕快回來。”聽到記者想去上廁所,線長這樣說。
晚上7點,終于下班了,一位工友:“天天在這里包裝餅干,累死了。”
記者算了算,12個小時的工作時間內,吃飯和上廁所的時間不超過一個小時。
溫暖之處
食堂有免費飯菜吃多少打多少
“我要一只豬蹄,再來兩勺米飯吧!你給的這些米飯太少了。”一名二十歲左右的男員工向食堂的師傅說道。
“好好好!再給你兩勺,現在夠吃了吧!”負責盛飯的師傅說道。這時男員工的餐盤上已經放了一只醬豬蹄,一個大蘋果還有一些炒河粉。
這是記者在員工食堂看到的一幕,其實這樣的對話每天都有。來這里吃午飯是免費的,每天的午飯是12塊錢標準,葷菜每天變換,有醬豬蹄、紅燒肉等,在記者看來,午飯真不錯。
“飯不夠可以多要,能吃多少就打多少,并且每天還有一個水果!”這是培訓人員為了吸引員工說的話。
記者記得,當培訓人員說每天工作12個小時,月基本工資1140元后,有的人想起身離開,一聽到吃的飯不錯,那些本來要走的工人又坐下了,最終同意簽勞動合同。這些工人是沖著免費的午飯才留下來的。
在食堂的墻壁上,貼著一張標注食品添加劑的單子,上邊列了食堂飯菜中的食品添加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