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斥著黃牛和“雇傭軍”的H&M限量發售,盡管制造了噱頭,但卻可能喪失品牌口碑。
商報訊(記者 王曉然 劉一博)當饑餓營銷的負面效應顯現時,或許品牌才會放棄這種“非常”手段。快時尚領域巨頭H&M與意大利品牌Marni合作推出的限量新款“Marni at H&M”,從昨日上午8時開始全球發售。但在7日晚間22時,北京西單H&M專賣店門口就排滿了人群。但這些消費者卻并非這個快時尚大牌的目標客群。他們大多為“大媽”或“民工”打扮,難道他們也喜歡上了H&M?
3月7日22時,記者在H&M西單大悅城店看到,已有20多人在門口排隊。許多人帶著板凳、穿著厚羽絨服,顯然是有備而來。
值得注意的是,在隊伍中有不少都是“大媽”。她們衣著樸素,與H&M品牌風格不符。排在隊尾的一位“大媽”表示,在網上看到召集今晚到H&M排隊,每排1個號給150元。當記者詢問如何與召集人取得聯系時,她含糊地表示:“明早6點,“里面”會有人來收號、發錢。”提到“里面”二字時,她用眼睛瞟了瞟H&M店內。這時,陪同她排隊的人打斷了談話。
曾多次參與H&M限量發售活動的“真消費者”說,早來排隊的多是黃牛黨,而且越靠前的號越貴。隨后記者在網絡上看到,排名靠前的號已經炒到了2000元。
事實上,H&M曾因“限量”發售導致消費者連夜排隊而被屢次質疑,但其從未給出正面回應。其實,這就是被商業領域屢試不爽的饑餓營銷。比如蘋果,限量發售手機;新世界百貨店慶的限量“贈品”。
在業界看來,饑餓營銷是把雙刃劍。盡管在短時間內企業制造了商品稀缺的現狀,提升了品牌價值,這不僅吸引消費者搶購,還讓品牌獲得了更高的利潤,但長此以往,當消費者識破了這種營銷手段后,饑餓營銷讓企業喪失的將是品牌口碑。
在派尚服裝搭配學院院長康藍心看來,如果說H&M成功,只能說其營銷手段的成功,不代表服裝設計與工藝的成功,這種手段僅能在一定時期內忽悠中國消費者。康藍心說,H&M更多的是在玩概念,服裝本身還沒有達到大牌的水準。
品牌戰略專家李光斗認為,H&M此舉屬于“主動饑餓”,這可以起到提升品牌價值的作用。消費者只有變聰明才能不被品牌玩得“愿者上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