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9月30日電 (記者陸文軍)臨近“十一”,茅臺、五糧液、洋河等中國名酒繼中秋猛漲后,市場上再次出現“季節性”漲價,有些白酒市場價格已比廠方“最高限價”高出一倍,“坐地起價”堪稱瘋狂。
而且,國內白酒上市企業公布的半年報透露了其漲價帶來的明顯效益,業績一片大好,所謂原料、人力成本上升導致漲價的說辭根本站不住腳。
中國白酒頂住消費者的抱怨和輿論的質疑,甚至不顧發改委的約談,價格一路飆升,想漲就漲,究竟哪來的底氣
白酒漲價很離譜
進入9月,國內各大白酒品牌趁著中秋、國慶“雙節”蠢蠢欲動,酒價開始躥升。9月16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司、經貿司、價監局共同召開白酒價格座談會,要求穩定價格、加強自律。
隨后,中國釀酒工業協會發出倡議,要求相關白酒企業嚴格遵守《價格法》等法律法規,不囤積居奇,不提前散布漲價信息,不集中“搭車”漲價,更不能合謀、串通漲價。
但是,道道“金牌”管住了誰記者在市場上看到,白酒不但價格照漲,而且漲得兇猛異常,漲得理直氣壯。
比如作為中國高檔白酒標桿的茅臺,記者詢問了上海多家專賣店,一斤裝53度飛天茅臺,先前的限價959元已經變成1099元,即便如此,消費者也難以從“主渠道”買到酒。記者詢問的幾家專賣店回答完全一致:“沒酒,等著,什么時間到貨也不一定。”
茅臺真的沒貨不,市場上有的是,關鍵是看你能出什么價格。記者在上海安遠路一家名酒商店看到,同樣一斤裝的53度飛天茅臺,標價1680元,該店主告訴記者:“兩個月前,這瓶酒標價1400元,誠心要1300元也可賣,但現在低于1600元不可能出手,因為全部都漲了。”
記者發現,這里的價格比正常價高出近600元,但遠不能算“貴”。在上海北京西路上的一家正規煙酒商店,同樣飛天茅臺已經漲價100元,標價高達1780元。而在衡山路上的一家食品店,已經標價1898元。而在飯店、酒店等場所,身價已經普遍超過2000元。
這還不算最貴,記者在上海復興西路上的一家酒類專賣店看到,一瓶號稱極為緊俏的兩斤裝飛天茅臺,在專賣店標價2680元,但有價無貨,這家店有現貨,標價高達4180元,令人咋舌。
中國白酒漲價,往往伴有“多米諾”效應,一漲俱漲的情況非常普遍,近期隨著五糧液、洋河等白酒企業漲價消息傳出,記者看到,高檔白酒漲價可謂你追我趕,五糧液原先800多元的市場價早已不見蹤影,52度五糧液大多已經漲到了1109元,而洋河系列白酒、水井坊、瀘州老窖、劍南春等各種知名白酒都在漲價,漲幅幾十元至幾百元不等。
白酒漲價,“怪象”叢生
國內白酒漲價,確實存在許多讓人難以理解的“怪象”:
其一,一店一價、一天一價。同樣一瓶茅臺酒,在不同商店價格居然天差地別,專賣店價格與其他經銷店價格可以差近千元。記者在上海南京東路一條街上看到,相距幾百米的不同商店,同一瓶酒價格相差三、四百元,完全沒譜。
而且,臨近節日,高檔白酒還出現“一天一價”,靜安區的一位酒類經銷商告訴記者,目前好酒每天都可能調價,關鍵看市場動向,有人帶頭漲價,大家就跟著漲。
高檔白酒雖然不在物價監管目錄之內,也不屬于進行價格監管的公共產品,但價格如此紊亂,實在讓消費者摸不著頭腦。
其二,該賣的不賣,不該賣的亂賣。記者走訪了一些茅臺專賣店,這些店面寬敞、布置豪華的店內,可謂“門庭冷落”,根本見不到什么顧客。理由很簡單,因為“限價”茅臺根本沒得賣,但專賣店里的經銷人員根本不急,當被問起“何時有53度飛天茅臺,什么價格”他們往往很不耐煩地說:“不知道!”
記者不禁要問,這些店鋪裝修、租金、水電、人工成本不低,長期沒貨可賣,靠什么盈利,為什么不急究竟是“心態好”,還是有別的獲利方式
專賣店沒酒,而其他店都有酒,確實不正常。專賣店“主渠道”不賣酒,其他渠道反而很活躍,網上賣茅臺、手機短信賣茅臺的都有,這些酒都是哪里來
其三,“季節性”漲價變成“四季”都漲價。知名酒類分析師童馴告訴記者,高檔白酒季節性漲價是慣例,每年春節、中秋、國慶等節假日臨近,白酒都會漲價。
但目前的情況是,白酒“淡季不淡”,今年春節過后不但沒有像往年一樣價格回落,反而連續上漲,本不該是漲價季節的夏季,白酒照樣價格上行。“今年白酒市場的漲價預期太大了,在二季度尤為明顯,本來是淡季,卻持續漲價,說明消費者害怕價格上漲而購買。”復旦大學經濟學教授孫立堅(微博)說。
其四,終端價格推動漲價。東方證券食品飲料分析師施劍剛說,國內白酒漲價有個有趣的現象,推動漲價的不是成本原因,而漲價依據是終端價格上漲,理由是壓縮經銷商的利潤空間。
換句話說,白酒漲價出現了個奇特不等式:市場賣得越貴,越有理由漲價。
其五,白酒漲價的“連鎖”效應。只要茅臺一提價,其他品牌的紛紛跟著漲價,一線品牌一漲價,二線、三線跟著漲,形成新的價格體系。
如果說,一種茅臺酒確實存在供不應求,但大多白酒還是敞開供應的,連鎖漲價既沒有道理,最終損害消費者的利益,即使喝不起茅臺酒,也可能為茅臺漲價而付出代價。
“赤裸裸”漲價,不需要理由
今年初,國內高檔白酒出現一輪漲價潮,當時面對消費者和社會各方的質疑,所有廠家幾乎都把調價原因歸結為企業成本上升:農產品漲價、人工開支增加,以及嚴格征收消費稅等因素,使白酒廠商成本有所增加,成本壓力導致價格上調。言下之意,漲價理所當然。
但大家都明白,越是高檔白酒,原材料等成本所占的比重就越小,而國內部分知名高檔白酒的價格動輒上千元,所謂糧食價格的上漲,對其成本而言,實際上微乎其微,比起其猛烈的漲價幅度,這些成本增加,甚至可以忽略不計。
倒是各大上市白酒公司公布的半年報,讓公眾了解到,目前白酒企業的盈利有多好。如貴州茅臺,今年上半年實現凈利潤49.07億元,與去年全年基本持平;凈利潤增長率高達58.31%,是前兩年的三、四倍。
再如五糧液,上半年實現凈利潤超過33.6億元,凈利潤增長率高達48%,比去年大幅提升。洋河股份股價不僅高掛在130元以上,上半年凈利潤也超過了18.1億元,增長率接近70%。目前國內高價股中,貴州茅臺、洋河股份、古井貢酒、山西汾酒等酒類企業都位列其中。
酒類分析師施劍剛說,白酒企業業績如此搶眼,與其漲價直接相關,酒企賺得盆滿缽滿。如茅臺今年出廠價漲了24%,預計銷量增加20%,兩者綜合,利潤可以增長近50%。
“值得關注的是白酒企業的財務費用,”施劍剛分析,一些酒企賬面現金有上百億元,利息就有好幾億元,與其他行業高昂的財務成本相反,不少酒企財務成本可以“錢生錢”,又增加了一大塊利潤。所以其他人力、原材料等成本都是剛性的,對白酒企業的真實成本影響極小。
孫立堅教授說,一方面是白酒企業赤裸裸漲價,另一方面也是市場強勁推動。而市場動力來自三方面:一是近年來國內形成的炫耀性消費成為“剛性需求”;二是眾所周知的公款消費;三是負利率時代下,消費者基于漲價預期而出現的搶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