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國乳品新國標低于國際標準的話題再次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有“中國乳業第一大炮”之稱的廣州奶業行業協會會長王丁棉近日表示,中國乳業現狀十分混亂,中國的乳業標準被大乳企以及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等所挾持,遠遠低于全球標準。
他的這個說法遭到了內蒙古奶協秘書長那達木德的反駁,那達木德表示,新標準顧及我國超過70%奶農都是散戶的現狀。如果執行過嚴標準將害苦奶農。
有關乳品安全國家標準的爭論由業內激辯逐漸擴散到社會層面,普通民眾對此普遍感到無所適從,同時對中國乳業的不信任也呈持續擴大態勢。乳業國標的高與低,究竟誰是最終的受害者?
內蒙古奶協秘書長那達木德:提高質量要循序漸進
目前我們的乳品安全國家標準的確不高。不過這會不會對消費者的健康造成損害,衛生部等部門在制定標準時,肯定已經充分考慮了。
目前我國奶牛養殖業的實際情況是:小規模散養比例較高,超過70%。小規模散養,往往就在房前屋后,衛生環境不是那么好,牛奶采集后保存條件有限,生鮮乳菌落總數更容易升高。
還有一個現實,就是奶源還遠不能滿足乳業的加工需要,缺口高達40%-50%。這就造成收奶企業在奶源把關時,底氣不足。
提高標準,倒逼質量提升,這樣的想法是不錯,可是如果脫離了實際情況,就可能導致乳業重創。如果現在就要求按照乳業發達國家的標準來執行,那么占總量70%的散養戶絕大部分都要倒奶、賣牛、殺牛。奶源供應將更緊張,可選的優質奶源更少。
雖然不能為了保護民族產業而損害消費者的健康,但是在不損害消費者健康的前提下,我們是不是可以接受循序漸進地提高質量呢?
廣州奶業行業協會會長王丁棉:奶農間接受害低標準
新標準實施一年,奶農并沒有從中得到很大實惠,反而間接地受害。
按說國內的乳品需求增長很快,但是一些地方卻出現了奶農倒奶、殺牛的情況。如果銷路好,獲利豐厚,奶農怎么可能輕易把牛殺掉,主動退出呢?
因為低標準的乳品,國內消費者是不買賬的,F在很多人都想盡一切辦法買國外的乳制品,充分顯示了我們老百姓對國產乳品消費信心下降。
消費者沒有信心,奶農最終也賣不掉奶,或者說賣不上價。
上周,還有奶農跟我反映,一斤原奶價格掉到1.2元,甚至還有8毛錢的,連飼料和人工成本都不夠。虧都虧死了,還受什么益?
降低標準,誰獲利了?乳品企業。飼養成本降低,企業比較容易收購低價奶源,有條件以更低價格占領市場。企業規模越大,受益就更大。
在新的乳品安全國家標準出臺之前,專家在各地調研,提出提高標準的意見,基本沒有被采納,顯然是有大企業在操作。
■ 網友“微”觀
@逗逗飛:人們喝牛奶不是為了強身健體,倒是為了保證別人不破產不倒閉不虧本!
@小生有禮_:質不如人就搞雙重標準,國人就該吃二流食品嗎? 摘自新浪微博
■ 回應
乳企:“在開會”、“太敏感”
對于上述乳業標準之爭,國內幾大乳業巨頭對外的回應是出奇的一致。在記者就此事幾天的采訪里,這些企業有的明確表示“不作任何回應”,有的則以“開會”為由拒絕表態。
針對以“開會”不便表態的企業,記者擇日再分別幾次電話采訪時,得到的回應依然是“仍在開會”。
昨日,三元一位負責生產的經理表示,這個話題太敏感,不便發表評論,但是三元執行的是國際標準。
■ 旁觀
新西蘭乳品商:中國標準差的不是一點
在新西蘭做乳品生意的華人邵先生:中國國內的乳品標準的確是他在全世界范圍內見到的最低的,和那些歐美發達國家的乳品標準比太低了,差別好大,差的不是一點點的問題。
其實在乳品標準中,細菌的含量這點是最現實的、和消費者利益關系最大的,現在的情況是,國內老百姓吃的這些乳品品質較差,但卻是符合國家標準的。
細菌含量的控制,在技術上不是很難的,這個問題國內現有條件下也是可以解決的,但目前這樣的情況,可能就是和管理體制、標準要求有關。這不是做不到的問題,也不是技術上的問題,完全是企業為了出產量、提高效益,犧牲了大家的身體健康,稍微控制一下情況就會好很多。
企業的利益、道德的標準、人的健康、法律標準,這完全不能做比較的幾點,卻被拿來放在一起。
在新西蘭,乳品的標準制定完全是專門的乳品管理局制定的,是國家政府的一個單位,要求特別嚴格,企業是參與不到的。而國內的協會是民間組織,這完全是兩碼事的問題。
■ 案例
消費者反映
奶站儲存不當 鮮奶不鮮
一位消費者向本報記者說,其家里訂的某知名品牌的鮮奶,5月中旬,天氣熱了,奶也不新鮮了。下午送奶的人剛送到,我們就拿回來放到冰箱里,當天晚上喝的時候已經發酸。孩子因為喝了這奶鬧肚子。
向訂奶站反映此情況后,奶站的建議是由下午送改到上午,因為上午是從廠里剛送過來的。
“這說明奶站自己并沒有冷藏儲存措施,暑天里放大半天,肯定壞呀。”這位消費者表示,難怪國內標準要低于國際水平,事實表明,乳企的軟硬件就是跟不上。
本版采寫/本報記者 李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