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被綁架的真實故事。
在錦湖輪胎中國公司董事長李漢燮通過媒體發聲,為這家韓國輪胎制造商以“產品無瑕疵”而進行召回時,他們其實是在實施綁架,但凡使用錦湖輪胎的整車制造商都是其幫兇。特別是在錦湖輪胎的丑聞曝光后,與其媾和的整車制造商都難辭其咎。
是的,如果錦湖輪胎不再供貨,那么中國的很多整車制造商都會處于半癱瘓狀態。前提是中國在整車制造商不選擇中國本土公司生產的輪胎。在合資品牌的低端市場,錦湖是最大的供貨商。正是在這一鐵的事實面前,錦湖輪胎才有了更多的理由翻供。這是錦湖輪胎與整車制造商相互之間在綁架。在這一層關系中,錦湖處于明處,整車制造商處于暗處。
這樣一來,中國的汽車消費者失去了更大范圍的選擇余地。他們只能選擇繼續使用錦湖輪胎的產品。這種關系具有柔和的強制性。在整車制造商的強勢選擇面前,中國的汽車消費者處于絕對的弱勢位置。通過整車制造商,錦湖輪胎部分攻破了中國汽車消費者的防線。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李漢燮說:“我希望消費者能感受到錦湖還是比較好的企業,只不過在這個時間段有一些不足的地方。”這是對中國汽車消費市場發出的試探性反攻。
如果錦湖輪胎的問題沒有被爆出來,那么這些所謂的“不足”也就不存在了。換言之,在錦湖輪胎召回的過程中,有部分品牌的消費者自費更換了其他品牌的輪胎,那么這樣的動作也就沒有了意義;蛟S,這并非是李漢燮本人真正想表達的意思,但他的確沒有把更真實的信息說出來。一種更能讓中國消費者接受的態度,并沒有如李本人在CCTV道歉后,真正到來。
這也間接驗證了,在事件發生之時,錦湖輪胎首先指責的是媒體觀察這件事情的角度,而不是其產品本身,是值得推敲的。按照跨國公司對產品制作流程的控制,這樣的問題不會僅僅在一個工廠發生。嚴格的流程控制標準不會撒謊。那么,在事實面前,一定有人沒有說實話。
在這件事情中,最為嚴重的綁架發生在錦湖輪胎與監管機構的較量中。這樣的案例在中國汽車市場俯拾即是,很容易被忽略。李漢燮對媒體的表態,在很大程度上是要給監管者與其利益集團來觀摩的,以此達到平息來自消費市場的質疑。
作為一家跨國制造商,錦湖輪胎在南京、天津、長春等地建立了工廠,這會給當地帶來數額不菲的稅收與就業。在中國,這是最大免死金牌。有了這些利益保證,各地的監管機構會以怎樣的標準進行監管,是可想而知的事情。此時,不要再去談論那些冠冕堂皇的制度,以及這些制度所包含的偉大意義。事已至此,此事已與偉大無關。事發后,錦湖輪胎建立生產工廠的地方監管者無一出來做出讓人信服的表態。這一過程只需要看一下錦湖輪胎在3C認證事宜上的操作即可知曉。如果要論說制度,最好是在彼時,將所有的細節詔告天下。
有了這一緩沖屏障后,錦湖輪胎很容易就把問題推給汽車輪胎制造的行業標準,允許添加返煉膠的比例究竟是多少。在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汽車市場后,落后的行業標準已經成為其最大的病癥。但迄今為止,中國汽車很難拿出體系化的制度。即便能有這樣的制度出臺,在具體的執行層面,同樣會面臨重重阻力。整車召回制度已經給出了這樣的答案。所以,當錦湖輪胎以行業標準為由進行反駁時,中國的行業監管者沒能拿出給力的說法。
在目下的中國汽車市場,當利益與制度發生沖突時,利益一定會占上風。從事態的發展可以看出,錦湖輪胎已經開始由守轉攻。行業監管者以利益為重的管理方式,注定了錦湖輪胎丑聞最后只能是一起葫蘆案。把這種中國特色與福特汽車和凡世通輪胎之間的反目對比,高下立現。
行業監管者的不作為,致使錦湖輪胎成功的實施了綁架。而中國的汽車消費者成為這個棋局中最大的輸家,他們無法獲知自己使用的錦湖輪胎是否安全。與對歐美市場的奢望相比較,造成這種局面,誰應該承擔最大的責任?
一位高管的親戚可以發起一場震動中國汽車市場的召回,而以萬為單位的配備錦湖輪胎的汽車消費者,以及他們被代表的權益,成了這起丑聞中最大的陪襯。如加拿大學者喬爾·巴肯在《公司》中所言,公司統治著人們的生活,具有足夠強大的權力,卻沒有任何道德可言。(付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