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正文內容

中藥材迎來近十年來最猛漲價潮 八成藥材翻倍漲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24日 07:36  大洋網-廣州日報

  中藥材進入近十年來最猛的第四輪漲價潮 天災、游資助推還是中間商加價?中醫藥界憂影響行業長期發展

  從50元到500元——只花一年時間,中藥材太子參價格成功翻上了跟斗云。這種多為治療小兒發熱之用的尋常藥材陡然成了“貴族”,眼下在號稱中藥材價格“晴雨表”的清平市場已是一夜參貴。

  當然,瘋狂的不僅太子參。麥冬、三七,甚至大多“老廣”常拿來煲湯煲涼茶的甘草、淮山,都爭相駛上了漲價的高速道。對于一直依賴中藥“簡、便、驗、廉”優勢的老病號們來說,這不啻是“藥你命”;而對于近年逐步向暖的中醫藥界而言,不啻于當頭一棒。

  根據中國中藥協會的監測數據,2010年全國市場537種中藥材中有84%漲價,平均漲幅為109%,漲幅超過100%的品種多達96個。而2011年3月以來,中藥材漲價進入第四輪高峰,與此前三次相比,這次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猛的漲幅。而中國中藥協會中藥材信息中心副主任蔣二國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更表示,中藥材價格今年還將有一定的上漲空間,且近期無降價趨勢。

  到底是誰在推動中藥材瘋狂漲價?自然災害造成歉收、游資炒作推至虛高,還是中間商暗中牟利?這種瘋狂還能瘋多久?

  文/圖 本報記者邱瑞賢 實習生肖桂來

  在廣州市清平中藥材批發市場,眼下想買太子參,往往難碰到熱情店主。

  市場:

  瘋狂的太子參

  其實在中藥材界,太子參一向低調。在2010年初之后,一系列價格狂飆,讓這種尋常藥材一下子成為全國中藥材市場上最炙手可熱的“明星”。

  廣州市清平中藥材市場太子參價格可謂與時俱進。“太子參以前每公斤很少超過100元,2009年底的價格甚至只有20~30元,2010年初漲到50元左右,隨后就像坐了直升機,去年一年就翻了近10倍,現在已經快500元了。”一位在該市場采購藥材的行家坦言,價格上漲以日計算的太子參就如讓人心驚肉跳的“妖股”,現在他已經不敢貿然“加倉”,“價格高得離奇,很不正常啊。萬一砸在手里怎么辦?”

  根據廣東省價格檢測中心的數據,去年7月初,太子參價格僅為82元/公斤,只一個月后,8月初已達到了180元/公斤。而昨日記者從廣州市清平中藥材批發市場了解到的最新價格是:460元/公斤。

  在一個鋪位前,老板一聽要太子參,貨都懶得拿出來:“現在你買不買?不買就不用看貨了。”過了一會兒,該店的伙計才從里屋的貨架上拿出幾個塑料小包。“很多店都沒有貨,不瞞你說,我們拿貨價就不低,賣得自然也不便宜!”小伙隨口開價:“240元一斤。”

  價格:

  過去漲幾角現在漲百元

  漲價榜上,瘋狂的不僅是太子參。在清平藥材市場經營的店主王增告訴記者,中藥漲價潮已持續一段時間,他店里大部分的中草藥價格都是穩步增長——和太子參相比,三七漲得也很“扎眼”。“原來三七的價格是0.2元/克,現在已經漲到0.66元/克。”作為一種被認為有補血功效的藥材,三七在中藥材界受到的關注度很高,“因為它用途很廣,很多藥方里面都必須用到這味藥。”

  “三七在藥材界出名,最主要是在去年西南地區干旱時因為歉收,三七忽然大面積缺貨。一年里價格簡直漲瘋了。”廣東省第二中醫院藥劑科藥師洪篤云說。在中藥界,很多人認為,三七的漲價,拉開了中藥材第四輪漲價潮。

  在繼1988年、1992年和2003年“非典”期間后,這第四輪的漲價來勢洶洶——根據中國中藥協會的監測數據顯示,2010年全國市場537種中藥材中有84%漲價,漲幅在5%到180%。其中28%的中藥材漲幅超過51%,2%超過300%。冬蟲夏草、阿膠、西洋參、太子參、三七、牛黃品種等位列漲價榜首。這也是,近十年來漲幅最猛的一次。

  “連級跳式漲價”,專營寧夏枸杞生意的店主小李如此總結過去一年中藥材的價格變化。“在一年里,賣幾塊錢的甘草,爬上了數十元的陡坡,有藥材店已標出每斤30元。”而在他印象中,參類藥材也漲得嚇人,年前不足百元,現在已漲到了每斤250元左右,“過去漲價一般是幾角幾元的漲,現在是上百元地漲”。

  行業:

  漲不了價的“傷不起”

  “從2009年9月份到現在,不過一年多,我們醫院開了三次藥品價格招標會。這是從來沒有過的。”洪篤云2005年進入藥劑科工作,在他的記憶中,2005年至2009年5年期間,一共也就開了三次招標會。

  “如果是個別品種的價格調整,我們就與配貨經銷商開小型招標會行了,但是這一年以來,每次都有數十個品種的藥材配貨經銷商跟我們說,原有的價格做不下去了。”為了防止經銷商的小動作,負責采購的洪篤云本人跑到了清平市場去看價格,“那里是中藥材價格的晴雨表,我一看,發現真瘋漲了。”

  “入貨價調整了,但藥價不敢頻繁調整,因為都是老患者,常年服中藥,漲了幾分一角,他們都會很敏感,久而久之他們就會流失。”洪篤云感到很無奈。

  “不少患者反映藥價越來越貴,我們盡量回避漲價過猛的。比如金銀花太貴,我們就選蒲公英、野菊花等,同樣清熱解毒。但即便如此,單張處方平均價格已從去年的83.59元/方上升到了102.7元/方,漲幅15%左右。”荔灣區中醫院院長沈堅華說。

  “中藥飲片還好,可以隨行就市,中成藥有很多都進入了國家基本藥物目錄,有限價,所以企業比較受傷。”在大德路的一個藥房,一位銷售人員這樣說。中藥材價格的狂飆,目前確實未“降臨”于中成藥——在大德路一家藥店,以三七、白芍、甘草等為主要成分的某知名品牌中成藥價格為10元/盒,另一品牌同類膠囊則僅售15元/盒。銷售人員告訴記者,這些常用藥價格基本平穩,“記得漲過5角,也已經很長時間了。你看一下這個藥的價格標簽就知道了,還是半年前的舊標價”。

  幕后:

  “干旱只是炒作概念”

  年近花甲的孫大爺在清平中藥材批發市場做了近三十年中藥材生意。“這年頭,人工越來越貴,房價在漲,藥價也漲”,他認為這是“隨行就市,水漲船高”,不過“漲這么快,還是頭一次!”

  “中藥漲價,和其他農產品漲價一樣,虛高!”主營參類的藥材店老板老于說,“價漲了,生意卻不好做了。沒人敢下手去買,賣不出就不掙錢!”很多人看到參類比較貴,都去找其他藥。

  到底是誰在推動中藥漲價?老于分析,今年太子參價格上漲,與其主產地福建、云南、貴州等地的氣候原因導致減產有關。“如去年西南大旱,今年北方的連續干旱,這都使得大部分藥材單產下降,從而物以稀為貴。”

  另一方面,愿意種植中草藥的藥農卻在減少,“化肥、農藥都漲,已經沒人肯種中草藥了!”老于說,他有一次到安徽采購藥材,藥農紛紛訴苦:掙不到錢,不如外出打工。

  “中藥漲價在我看來四大因素,一是社會因素,隨著近年來社會對中醫藥的重視程度提高,導致中藥材的需求量上升;二是環境因素,近年來自然災害增加,洪澇、地震、干旱等都造成中藥材減產;三是熱錢涌入,很多資本從房地產、股票等市場撤出,瞄準了中藥材這個新的投資途徑;四是人為因素,中草藥種植成本增加了,但是瘋漲的價格卻沒有轉化為藥農的收益,而是越來越多人涌入經銷鏈條,多重代理層層加價。”

  在洪篤云看來,前面兩個因素都是后面兩個因素的借口。“社會和環境因素可謂是漲價的誘因,給消費者產生一種心理暗示,推高剛性需求,然后游資和中間商在其中推波助瀾,造成瘋漲。”

  “如2010年西南大旱造成的三七價格瘋漲,其實不過是市場推手利用了干旱這個概念。三七確實歉收,但行家都知道,中藥材本身就不是當年采收當年賣,一般都有半年至一兩年庫存量,名貴藥材更有2~3年的庫存量。大面積缺貨肯定是有人大量囤貨。”他分析。

  難題:

  定價“無標準”,漲價“無解”?

  由于屬于農產品,中藥材種植受氣候、地理等環境影響較大,講究“道地”屬性,產地往往非常集中。一種中藥材,主要產地只在幾個縣的區域內,因此控制上游種植資源變得相對容易。老于介紹,在目前500多種常用中藥中,很多可能只需幾千萬元資金就能控制住產業鏈,即便像甘草這種用量較大的中草藥,幾個億的資本也足以“控局”。 

  而另一位行內藥商則表示,中藥材“買高不買低”,和樓市有類似規律。“150元一公斤不買,認為還能降降,降來降去,‘降’到了170元一公斤。”

  “去年在三七瘋漲時,國家出手了。”洪篤云說,當時有關管理部門找了幾個囤貨的大企業進行約談,瘋漲的三七價格才陡然被剎了車。“現在呢,這么多個品種都在漲,誰來出手?怎么出手?長久來說,還是要有政府指導價,中藥材的價格不能毫無約束。”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藥用植物研究所名譽所長肖培根明確表示,中藥材價格難題就在于這個指導價如何定下來。“定價標準就需要有質量標準,但是中藥目前就缺這個。”在洪篤云看來,這也是一直困擾中藥材發展的命門所在。

  “我們平常進貨,往往依靠品相定價,因為中藥材講究配伍,每種中藥材本身有幾十個化學成分,往往是搭配產生療效,這樣很難給每種中藥材一個明確的定價。比如蟲草怎么定價的?看每公斤3000條還是每公斤4000條的大小來區別,但也不是行價,而是看買賣雙方是否愿意承擔。事實上從療效上來說,兩者差不多。”

  洪篤云認為,在投資者看來,中藥材的投資價值和依然方興未艾的普洱茶相似,這種“無標準”正是獲利的空間。

【 手機看新聞 】 【 新浪財經吧 】

分享到:
留言板電話: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圖片 含視頻 含投票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