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
編者按:消費者黃某今年4月份,在海滄某4S店購買了一款中檔汽車,5月份,在路上行駛時,輪胎突然出現爆胎,該車配備的是錦湖輪胎;車主張先生的錦湖輪胎已經“開花”,他說今年1月份開車河北老家過年,前輪爆胎,差點要了他的命。媒體評論稱,錦湖事件狠狠摑了中國消費者一個耳光。
錦湖輪胎再爆脫胎門問題輪胎重新上路
今年4月份,消費者黃某在海滄某4S店購買了一款中檔汽車。5月份,在路上行駛時,輪胎突然出現爆胎。在與商家協調處理未果后,黃某將該4S店投訴到了海滄工商所12315。
在調解過程中工商所工作人員發現,該車配備的是錦湖輪胎,在其輪胎側面出現一條較深的不規則的裂痕,肉眼無法判斷究竟是質量問題還是被外物劃破。于是,工作人員要求4S店先行鑒定輪胎質量。按照錦湖輪胎授權檢測點提供的報告,該裂痕系人為因素,不屬質量問題,廠家不予賠付。
對此,黃某無法接受。黃某表示,他愿意自費將輪胎送至國家質檢總局上海輪胎檢測中心進行質量鑒定,待權威鑒定報告出來之后再進行維權。
哈市現場鑒定200條問題輪胎 絕大多數是錦湖
21日,哈市部分車主組成的輪胎消費維權團聘請了具有專業鑒定資格的鑒定師,為上百位“問題輪胎”車主的近200條輪胎現場鑒定。鑒定的“問題輪胎”多是錦湖輪胎。
21日13時,陸續有車主拿著自己的輪胎來到鑒定處,排起長隊。車主李先生帶來的輪胎橫向出現一條長約10厘米的斷裂紋,已經看到裸露在外的鋼絲。李先生說,這條錦湖輪胎兩年跑了4萬公里就出現斷紋,他覺得是輪胎的質量問題,為此他找到哈爾濱錦湖輪胎經銷商,但其不承認是質量問題,并表示車主如有異議可以找權威專家鑒定,拿著鑒定結果再和“錦湖”交涉∩令李先生感到為難的是,距離哈爾濱最近的鑒定輪胎地點在青島市。李先生說,因為一條輪胎而到青島鑒定,成本太高了。而這次有專業鑒定師來哈鑒定,少了很多周折。
拿著一條“開花”錦湖輪胎的車主張先生告訴記者,這條輪胎差點要了他的命。他說,他2009年12月提的車,家庭用車使用強度并不大。今年1月份他開車河北老家過年,當車行駛到京哈高速唐山段時,前輪爆胎,方向盤下沉,車猛地沖向隔離帶,多虧當時車速不快,他及時調整方向,才停下車。事后多次給錦湖輪胎廠家打電話,廠家給登記了,讓等通知,可快過去半年了,也沒有消息。
錦湖輪胎公示檢測流程 車主大多數并不知情
此前,有車主反映,錦湖召回點檢測只靠目測和手摸,全程不超過10分鐘。對此,錦湖昨日詳細解釋了整個檢測流程,舉升機支起車輛后,需要對剩余花紋深度、胎壓記錄和外傷進行檢查。
據介紹,外傷的檢測,要用起子把花紋溝的大石子清除后,查看輪胎是否有撞擊起鼓或劃傷。“此外還要手摸胎側,檢查是否有接頭起鼓或者凹陷,檢查輪胎氣門嘴、氣門芯是否老化漏氣。”錦湖相關負責人稱,整個流程嚴格執行下來需要半個小時。
“起初幾天,到店檢測的車主的確很多,有的網點員工可能確有執行不到位的情況,”錦湖市場部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但現在已經要求錦湖各地辦事處員工到現場監督抽查。
錦湖輪胎辯稱“返煉膠”輪胎符合國家標準
在被央視曝光的背景下,錦湖輪胎再次爆出新“言”,指出召回或更換輪胎,是在“產品質量沒有問題”的情況下進行。錦湖輪胎中國董事長李漢燮也公開向媒體表示,不管是召回的輪胎還是因檢測而更換的輪胎,品質都沒有問題,錦湖輪胎在產品質量沒有問題的情況下進行了一次召回。
此言論一出,另消費者不解,此番言論將此前本已定位為問題輪胎的天津錦湖輪胎一說完全推翻,既然如此又為何要道歉呢
一位錦湖輪胎的相關負債人《證券日報》記者談到:“此前公司董事長道歉是因為產品不符合公司內部制定的生產標準,有可能會給消費者帶來不安。但是,其實上公司產品的質量是達到國家規定標準的,所以說公司之前的產品沒有問題。”
錦湖韓泰陷質量門 輪胎行業標準亟待補位
正是因為行業標準的“缺位”,李漢燮并沒有對媒體透露返煉膠添加的調整比例,只是承認將在企業內部進行溝通、提高管理等方面的水平,“如果現在國家質檢總局出了一個統一的標準,錦湖輪胎會完全接受。我覺得其他的輪胎企業經過這次事情以后,也會跟我們一樣,重新調整企業標準。”
據輪胎行業資深人士、中國輪胎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專家許春華介紹,我國輪胎生產標準相當滯后,20年前原化工部橡膠司制定了《子午線輪胎工藝技術若干規定》,此后一直未重新制定過相關標準。
根據1991年的相關規定,胎面壓出工藝中返回膠均勻摻用比例不大于20%;胎側膠、胎肩墊膠、三角膠壓出工藝中返回膠應按膠種不同分開回煉,出片后摻用,摻用比例不大于20%。
很明顯,這樣的標準已遠遠趕不上行業發展的速度,更達不到引導企業發展的目的。而在產品檢測標準方面,中國同樣落后于其他國家,在美國和歐洲,2007年已提高了對輪胎的測試標準,測試速度由原來的每小時137公里提高到了160公里,耐久性試驗里程也從原來的3000公里提高到了4080公里,但我國相關標準卻未見調整。
輪胎行業不斷爆發的質量危機足以證明,當法規并不完善的情況下,企業自律在利益最大化面前往往顯得不堪一擊,但這恰恰是考驗企業道德底線的時候,在同樣的外部環境下,企業信譽孰優孰劣反而更容易辨識。
錦湖事件狠狠摑了中國消費者一個耳光
上周,錦湖輪胎中國董事長李漢燮召開新聞發布會時說:“不管是召回的輪胎還是因檢測而更換的輪胎,品質都沒有問題,錦湖輪胎召回是為了消除消費者顧慮。”并呼吁行業盡快出臺統一標準。其在央視向公眾鞠躬道歉、并宣布召回的情景仍歷歷在目,一個月后竟發表了“翻案”宣言。這是為什么
作為行內人,李漢燮想必知道這個行業有著種種的不規范,可倒霉事偏偏只攤在自己頭上,這就令其不忿了。而上周韓泰也被曝光存在質量問題但“雷聲很小”,這為我們對李董事長的心理推測找到佐證。如果是“好孩子”,錦湖會首先深刻反省、改正自己的錯誤,再對行業的健康發展盡一份力。然而這些我們沒有看到,只看到一張知錯不改,推卸責任的嘴臉。
看錦湖案發至今,不管媒體如何說道我國在輪胎生產和質量監管上的標準的滯后和缺位,有關職能部門仍在跟公眾“躲貓貓”,從未做出回應,某種意義上說,為錦湖壯膽撐腰的正是公權力的監管缺位。公眾的譴責只能停留在道義層面,這對企業來說只是“撓癢癢”,這也正是錦湖說話“無法無天”的深層原因。
我們有理由相信,錦湖雖然在此事上給中國消費者摑了一個耳光,但其拒不認錯的強硬的態度勢必遭到消費者更強硬的反感和抵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