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安超有機食品,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無化學殘留、無農藥殘留、無獸藥殘留即‘三無殘留’的安全食品之極品,是真正意義上的安全食品。” ——— 三安宣傳語
“無論是國際學術界,還是實際生產中,根本沒有所謂的‘超有機’存在。”
———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農業部質量安全中心評審專家曹志平
“消完毒了再去檢驗,我也能保證無農殘。不過,那還叫有機蔬菜嗎?”
——— 北京一有機農場園藝師
一種打著“超有機”旗號的食品,正以強大的宣傳攻勢,考驗著消費者脆弱的判斷力。事實上,根據南都記者調查,無論是在質量認證還是在學術體系上,“超有機”概念都不存在,在國際專業學術期刊上也找不到一篇相關論文。然而,4年來,“超有機”食品卻一路綠燈橫掃北京及至全國市場。
這種吊詭局面展現了中國食品安全問題面臨的多重困境:商人的夸夸其談和誤導,食品專家的推波助瀾,主管部門的監管空白,以及缺乏食品安全知識的普通消費者的無所適從。
3月的一天,北京市民王旭買雞蛋的時候充滿了困惑。在位于西大望路的三安超有機專賣店,促銷員告訴他,“超有機”雞蛋是目前最安全的無激素的雞蛋。這種“超有機”雞蛋價格不菲。一個禮盒裝60枚雞蛋66元,平均10元一斤,而普通雞蛋平均價格不過3.5元一斤。他買回家吃了之后,感覺并無特別之處。現在他有點懷疑:超有機和有機是一回事嗎,超有機如何能保證絕對安全?
王旭的困惑折射了中國消費者對于食品安全普遍存在的某種擔心。不合理使用人工合成化肥和農藥,造成土壤污染、水污染、食品農藥殘留,已是農業生產公開的秘密。現在越來越多號稱無公害無農殘的有機產品的出現,不僅沒有減輕消費者的疑惑,反而讓很多人愈發無所適從。
王旭說:“我非常想弄清楚,有機產品真的無農殘嗎?超有機比有機更安全嗎?”
“超有機”旋風號稱“當今世界最安全的食品”
帶著王旭的疑問,3月9日,記者來到位于北京長椿街地鐵邊的金隅大廈15層,三安公司總部即在此間。風靡市場的“超有機”食品就是這家公司生產的。
公司入口的書架上,擺滿三安總裁張令玉所著“三安超有機標準化農業系列叢書”,作序者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售價158元。“三安超有機食品,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無化學殘留、無農藥殘留、無獸藥殘留即‘三無殘留’的安全食品之極品,是真正意義上的安全食品。”這樣的宣傳語,充斥著三安的每個角落。
公司客服人員稱,三安“超有機”產品主要包括大米、牛奶、雞蛋,此外還有應季蔬果。目前在北京金融界和西大望路兩處昂貴地段擁有專賣店,近40家超市出售三安超有機食品。銷售范圍遍布北京、天津、河北、江蘇、上海、杭州多個省市,全國有100多個代理商。截至2008年底,已在全國22個省(市)、56個縣市、91個示范點展開,近百萬人購買和品嘗了三安超有機產品。客服人員所言不虛。隨后幾天,記者發現北京市場隨處可見三安超有機產品的身影。
三安刮起的“超有機”旋風,在北京其他的有機農場中間掀起了波瀾。大興青圃園有機農場總經理張希慶去年慕名前去三安總部參觀,當時三安董事長張令玉的兒子、三安副總張程,現場為張希慶一行講解,張程的口若懸河令張希慶十分折服,“他們告訴我,只要用他們生產的試劑一擦,就檢驗不出任何農藥殘留了。”而有30年種植經驗的青圃園總園藝師賈延賀則不以為然,“消完毒了再去檢驗,我也能保證無農殘。不過,那還叫有機蔬菜嗎?”
三安公司客服魏經理稱,“三安生物技術主要應用在生產全過程,有機農業標準有30項,而三安超有機標準達到300多項。”他說,在達到300多項嚴格標準之后,三安超有機產品“全面超越日本、歐盟和中國有機食品標準,是當今世界最安全的食品”,但具體技術則“涉及到企業秘密,無可奉告”。
“未檢出”背后媒體送檢證實三安有機米有化學殘留
事實上,早在2008年11月,三安超有機食品“無農殘”的宣傳,就引起了媒體的質疑。生命時報記者在北京市場隨機抽取了三安超有機精品米、金豚泰國香米、華藤小站米、日本新澙縣米4種大米,送交北京市理化分析測試中心進行營養及安全性檢驗。該檢測中心是北京奧組委定點食品檢測機構之一。
檢測涉及到的營養指標共有水分、碳水化合物、蛋白質、鈣、硒5項。結果,水分、碳水化合物、蛋白質,4種大米不相上下,但是鈣和硒,三安超有機精品米含量均為最低。
最關鍵的安全性指標檢測,共涉及重金屬汞、鉛等,以及農藥殘留六六六、滴滴涕等23個檢測。
結果表明,三安有機米雖然號稱“三無”:“無化學殘留、無農藥殘留、無獸藥殘留”,但在實際檢測中,鉛含量為0.022m g/kg,根本不是其宣傳單頁上聲稱的“未檢出”;銅含量為1.65m g/kg,也遠大于其自稱的0.5m g/kg,其他指標它也未占優勢,和其近20元/斤的高價實在難以匹配。
三安宣稱擁有108項自主知識產權。記者通過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 IPO )PCT專利文獻檢索入口,在發明人一項中輸入Zhang Lingyu,只能檢索到3項專利。通過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以申請(專利權)人查詢,只有8項;以發明(設計)人查詢,是25項。知識產權人士稱,這些都不是PCT專利,并且其中許多專利都已被視為主動撤回。
三安生物科學院副院長魏剛說:“‘超有機’全面超越有機,我們有檢測報告作證。”他所說的檢測報告,被印制成冊頁夾帶在出售的產品中。在安全性指標測試中,多數檢測均顯示“未檢出”或“零含量”,這幾乎成為“超有機”無毒的最有力證據。
三安牛奶的檢測報告顯示為北京出入境檢驗疫局食品安全檢測中心出具。但是10日該檢測中心人士聲明:只對來樣負責檢測,對企業生產的真實性并不負責。該人士說:“去年給三安做過檢測。我們只是接受委托。來樣檢測無農殘,并不代表認同企業生產的所有東西都是安全的。”
三安大桃和葡萄的檢驗報告,顯示為國家食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中心出具。該中心工作人員亦表示,只對來樣負責。
農業部綠色食品管理辦公室人士表示,超有機這個概念就是對有機的混淆。據了解,有機食品產業在中國的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直到2005年國家才出臺有機產品標準。南京國環有機產品認證中心頒證委員會主任俞開錦認為,有機產品的標準只有一個國家標準,三安宣傳的“超有機”是夸大,很容易誤導消費者。“超有機再怎么號稱安全,也不可能超過有機產品的標準。”
專家批駁“超有機”使用生物制劑“消滅”農藥殘留是“作假”
學術界打假明星、新語絲網站的方舟子,看到張令玉聲稱“自1974年致力于生命科學信息調控技術(Bioinform ationA djustm entT echnology,簡稱T ech-BIA )平臺的研究,于1983年基本創建成功Tech-BIA平臺”,不禁啞然失笑。
“調控的規范英語不是A djust-m ent,而是regulation。專業英語根本沒這個說法!這明顯是查漢英辭典東拼西湊自己翻譯的。在上世紀90年代以后基因組學興起后,才有生物信息學(bioinform atics)、生物信息(bioinform ation)這些說法。張令玉說1974年就開始研究簡直是笑話。”方舟子說。
“張令玉號稱有108項技術專利,似乎在說明產品有多么高科技。其實專利說明不了任何問題。專利只考察獨創性,對是不是真能運用,并不在考察范圍之內。”方說。
超有機宣稱的“零農殘”在方舟子看來不值得一駁。因為,“空氣中、土壤中、水中,本來就都含有種種有害的化學物質能被作物吸收,根本不可能保證‘零農殘’,只是量多量少的區別,絕不可能像三安宣稱的‘三無殘留’。”
“無論是國際學術界,還是實際生產中,根本沒有所謂的‘超有機’存在。”3月10日,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農業部質量安全中心評審專家曹志平在接受采訪時說。
三安超有機聲稱,之所以能做到無農殘是因為用生物制劑凈化被污染的土壤和水,實現了種植環境無害,并且在生產過程中用生物制劑取代各種化學肥料和農藥殺蟲劑。再經過三安自己擬定的標準進行認證,達到了完全安全。
“這種技術沒什么新東西,大家都在用。”曹志平認為,使用生物制劑就是降解,稱之為恢復,這樣做的目的也僅是達到有機的要求而已,并不能超越。另外,如果是使用生物制劑擦拭,使得產品檢測不出農藥殘留,則是“作假”。她強調,有機其實是一種生產方式,檢測結果“未檢出”,并不代表生產方式就是有機的。
順風順水的“超有機”“一是舍得宣傳,另外背后有人”
在農業和生物界人士看來,不難識破“超有機”的破綻。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則不容易。隨機采訪的多位消費者多表示“聽說過超有機食品”、“它的概念就是超越有機”。
在持續的宣傳攻勢下,4年來三安超有機一直順風順水,占據了不小的市場份額。中國農科院一位不愿具名的教授稱:“張令玉的能量很大,一是舍得宣傳,另外好像中國工程院、農科院都有領導專家在關照,背后有人支持。”
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對于超有機的追捧,尤為引人關注。陳君石院士同時還是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研究員。
據三安網頁上的宣傳,陳君石曾親自寫信給領導推薦三安模式。2008年3月,張令玉教授編著的《三安超有機標準化農業系列叢書》由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陳君石在序言中欣然寫道:“食品生產的源頭環境污染是一個世界性的頑癥,即便是世界上科技和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和地區,也還不能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難以置信的是,張令玉先生創建的三安標準和農業系統從根本上解決了以上危害。”
陳君石說:“從我接觸三安開始,已經有三個年頭了,作為一個專業人士,我可以告訴大家,三安農業能夠保證農產品源頭不受污染,從效果來講,已經有幾十個縣的種植結果來證明了。我一方面要強調三安的技術是很先進的,它的生物制劑是很安全很見效,而且是很管用的;進一步講,三安也解決了我們國家現在十分關心的三農問題。”
南都記者致電陳君石,陳院士說“不談這個問題”,拒絕對此置評。
方舟子對院士為企業出頭炒作現象提出了批評。方舟子認為,商人喜歡找院士,因為可以增加可信度。而院士參與這種商業炒作,帶給消費者的誤導會十分嚴重,雖然這些不檢點的行為均違背了院士自律和道德準則,但是沒有一個部門對此進行處罰和規范。
“超有機”發明人、董事長張令玉被三安公司宣傳描繪成一個劃時代的科技奇才。雖然還有一個名為三安生物科技院的機構存在,但是看不到研發的跡象,常見的狀態就是客服人員接聽熱線,推廣宣讀“超有機”理念。工作人員顯然訓練有素,對于“超有機”之外的話題都保持警惕。
似乎沒有一個員工能知道張令玉的去向。在三安生物科學院副院長魏剛以到基地視察為由拒絕了記者的采訪之后,這處神秘的公司總部就被越來越厚的迷霧包裹起來。(來源:中國食品監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