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天好藥店頂風出租柜臺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5日 10:25 京華時報
天天好大藥房樓上樓下儼然兩個世界。 本報記者 胡雪柏 攝 根據國家藥監局的規定,藥品零售企業嚴禁以任何形式出租或轉讓柜臺;非本藥品零售企業的正式銷售員,不得在店內銷售藥品。然而,記者連日來根據讀者報料調查發現,天天好大藥房部分專柜銷售人員與藥店“毫無瓜葛”,進什么貨、進多少貨都由專柜自己做主,與北京天天好大藥房沒有太大關系。 藥店一層專柜林立 春節前后,記者多次走訪北京天天好大藥房,發現樓上樓下儼然兩個世界———樓上是制服整齊的藥品超市,樓下則是著裝五花八門的專柜林立。 記者在天天好大藥房一層轉了一圈,頗感難耐銷售人員的“熱情”———各專柜銷售人員一股腦兒地圍了上來,七嘴八舌向記者推銷自己柜臺的保健品或藥品。記者留心觀察了一下,專柜面積有大有小,都是獨立的,包括碧生源常潤茶、參花消渴茶、隆順榮西洋參等品牌。其中銷售參花消渴茶的德善堂更是享受了“獨門獨戶”的待遇,儼然以“店中店”的姿態出現。 與二層藥品超市統一顏色的制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專柜人員的制服各不相同———有的穿天天好大藥房制服,也有人穿著白色或其他顏色的制服,非常不統一。 記者詢問了包括隆順榮西洋參、德善堂等處銷售人員的“編制”,幾位銷售人員皆表示自己是廠家或產品代理派駐天天好大藥房的工作人員,與天天好大藥房“毫無瓜葛”:“不拿天天好大藥房的工資”,有的甚至“也不用穿天天好大藥房的工作服”。 統一交款掩飾出租 記者留意到,一層各專柜賣出的藥品或保健品都要到天天好大藥房一層的中藥處交費。既然專柜的“人”與天天好大藥房“毫無瓜葛”,為何賣藥的“錢”卻要統一交給天天好大藥房? 為了弄清天天好大藥房與這些專柜究竟“有何瓜葛”,2月27日,記者以尋找專柜出租合作的名義來到天天好大藥房。在一樓一個出售西洋參等保健品柜臺工作人員的“指點”下,記者找到了該藥店二樓采購部。一位工作人員接待了記者的來訪,該工作人員直言不諱地說,自己就是北京天天好大藥房“店中店”業務的負責人。 該工作人員帶領記者到一層現場查看,表示目前十幾平方米左右的“專柜”,只有德善堂隔壁的位置可以使用。記者提出想開一個和“德善堂”一樣的專柜,該工作人員表示“可以”,專柜的經營范圍,記者可以自己選定,但是需要通過天天好的“審核”。至于專柜的銷售人員,該工作人員表示,可以由專柜經營者自主選取,工資之類也從經營者處支取,天天好大藥房只負責銷售人員的部分培訓工作。 對記者提出的專柜經營的產品還需要在天天好大藥房統一收款,是否意味著天天好大藥房對專柜還有控制的疑問,該工作人員表示,如果經營產品在公司經營范圍內,從進貨到收款還是需要走天天好大藥房的電腦流程,只是為了“納稅的問題”,但是進貨多少等問題完全可以由經營者自主控制。 對此,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藥店負責人表示,一家藥店對其專柜的進貨數量、人員控制等置之不理,出租行為已經很明顯了。至于統一收款的形式,只不過是為了“粉飾太平”,掩飾自身的出租行為。 北京市藥監局市場處一位丁姓工作人員2月27日表示,“店中店”模式本身就是不符合規定。該工作人員指出,藥店本身在申請行政許可時,經營面積等是固定的,藥店將其中一部分許可他人使用,本身就屬于出租行為,不符合國家藥品零售企業相關管理規定,是要堅決取締的。 出租柜臺暗藏隱患 既然出租柜臺是國家明令禁止的“違規”行為,為何還有藥店頂風違紀呢? 天天好大藥房采購部工作人員向記者證實,在天天好“租”類似于德善堂那樣面積在十幾平方米左右的“獨門獨戶”專柜,年收費至少要在十幾萬,而要“租”類似于碧生源常潤茶那樣幾平方米的柜臺,月收費也要在6000元到7000元之間。 上文提到的藥店負責人指出,一些平價藥店一方面一再降價,一方面需要擔負藥店經營帶來的種種高額成本,而出租柜臺除了可以收取高額的“場租費”之外,在很大程度上也減少藥店的經營成本,接受廠家派駐的促銷員,藥店可以節省自有人員的開支,“少花錢還可以多做事”。 京城一家平價藥店負責人介紹,接受一些品牌產品在本店出售,也可以提升藥店本身的品牌形象。另外,廠家派駐促銷員前來,可以為藥店帶來更大幅度和更多的優惠活動,從而為藥店招徠更多的顧客。 “從藥店經營層面來看,出租柜臺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但出租柜臺帶來的弊端也是毋庸置疑的。”上述人士透露,國家之所以禁止藥店出租柜臺,正是考慮到其暗藏的隱患。據凱爾康大藥房總經理胡海和百草廳大藥房總經理張志鹍介紹,藥店出租柜臺對藥品安全監管存在漏洞,對藥品進店流程控制不力,很可能導致一些假冒偽劣產品流入店內。另外,駐店促銷員在藥店和廠家派發的雙重任務壓力下,難免會僅從商業利益出發,而忽略了藥品使用的安全性等問題。同時,銷售人員對“只看不買”的顧客自然不會有“好臉色”,服務質量也難以達標。 2月27日,記者在天天好大藥房一層專柜的遭遇也印證了張志鹍的說法。剛開始專柜推銷人員不問記者體質或病情,上來就開始熱情滿滿地推薦產品,但在記者表示不購買之后,部分店員的表情及口氣立刻有所變化,對記者的其他詢問置之不理。 本報記者 朱瑞娟 實習生 張麗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