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題策劃:新快報記者 保羅 溫建敏
專題執行:新快報記者 楊英杰 實習生 黃光先 黃艷霞 張靜
新快報記者臥底廣州市內多家餐具消毒公司踢爆內幕
近來,廣州許多中低檔餐館開始提供由消毒公司集中消毒的餐具“6件套”,表面上看來市民吃得更衛生了,但這些消毒餐具從何而來?是否真正做到消毒徹底?很多消費者心中一直都有這樣的疑問。據記者調查,全市目前共有三十多家餐具消毒公司,但有營業執照的不到三成,有近600家餐館使用這種消毒餐具。
連日來,記者更是以打工仔的身份入職廣州多家餐具消毒公司進行臥底調查。記者吃驚地發現,大多數消毒公司無論是經營狀況還是消毒過程都存在相當多的問題:比如多數無營業執照、無消毒標準、工人無健康證、消毒好的餐具無人檢測、餐具消毒流程簡單……就是在惡劣的情況下,一套套“消毒餐具”被生產出來,并被送往祈福食街、洛溪食街、京溪食街及石牌等地的酒家,堂而皇 之地擺上餐桌,供市民使用。
臥底第一站
康民餐具消毒公司
工人無需體檢不用健康證
在進入廣州市康民餐具消毒工程有限公司前,記者了解到,該公司自“2006年9月正式投產,成為廣東省規模最大的餐具消毒企業”。但是,讓記者意外的是,這家“廣東省規模最大的餐具消毒企業”招收工人竟然不需要體檢,上崗也無須持健康證。
7月27日上午9時10分,記者在白云區秀水鎮找到該公司,應聘該公司洗滌工和包裝工。面試記者的吳廠長說,月薪860元,一天工作8.5個小時,加班費每小時3元,包吃住,一個月內能包你賺1000多塊,但進廠前要試工1小時。記者隨即問道:“進廠時是否要健康證、身份證?”吳廠長笑著說:“不用那么麻煩的。試完工后,下午上班就行。”
隨后,吳廠長安排記者到“包裝室”試工。一位年紀近50歲的瘦監工這樣教導記者包裝餐具:“拿碗前先將碗內殘留的漂白粉敲一敲,倒掉,然后再看看碗內和碗邊是否還有殘留臟物,要用抹布抹凈。”說完,他抓起桌上堆放著的發黑、發黃毛巾拭著碗內的臟物。當這名監工叫記者動手去做時,記者說:“我還沒洗手,要不要先洗手?”這時,監工顯得很不耐煩。記者后來才發現,室內的包裝工都沒有穿工作服,也沒有戴口罩,極少有工人戴手套工作。
不僅這一家消毒公司如此,在記者隨后的幾天打工中,所有的餐具消毒公司都沒有要求記者去體檢和出示健康證,在記者做工過程中也沒有看到有工人穿工作服或者戴口罩。
一桶黑水洗完一筐餐具
同一天上午9時30分,記者的另一位同事阿文(化名)成功應聘洗滌工。據阿文介紹,他隨后被帶到工廠前的空地上,這塊空地上堆積著如山的四方形藍色塑料筐,大約有20多名中年婦女和4名中年男子坐在小板凳上,正在漂洗著陶瓷碗和羹匙等餐具。
阿文說,這些人面前都有一個紅色的水桶,而每個人的任務就是從藍色塑料筐里拿出碗和羹匙等餐具,放進水桶里漂洗。阿文發現,他們都是用洗潔精漂洗餐具,但明顯可以看到,水桶里的水已經變成黑色。一位中年女工漂洗餐具的速度極快,從塑料筐拿出待洗的碗到漂洗完畢,大概只花10秒左右,十五分鐘后,該女工就洗好了一筐碗。
記者問她:“這水都發黑了不用換嗎?”該女工看了記者一眼說:“剛來的啊?你勤快就去換水啊。我們可是計件工資,洗得多收入就多點。”隨后記者邊洗碗邊觀察發現,這些洗滌工人面前的水桶都沒有移動過,即使水桶里的水已經變成黑色,工人們也不會更換干凈水。據記者統計,從上午9時30分到上午11時,僅有一名員工往水桶里倒過清水。
記者悄悄問那中年女工:
“進廠不用健康證的嗎?”中年女工說:“沒有聽說過要健康證啊!”該廠的一名保安也告訴記者:“到廠里上班只要有身份證就可以了,還要什么健康證!”8月8日,記者在白云區工商分局沒有查詢到該公司的注冊資料。
臥底第二站
一清餐具消毒公司
臭烘烘污水車間大生產
7月29日,本報兩名記者到天河區車陂十一社工業區一清餐具消毒服務有限公司面試,只憑身份證就被錄用并要求8月1日上班。
8月1日上午8時30分,記者如約來到一清公司上班。被帶到車間后,記者發現一清公司車間屋頂是用鐵皮蓋的,在太陽的照射下,車間內溫度極高,加上通風條件極差,工作環境悶熱難耐。一名劉姓中年大叔戲稱:“每天都在洗桑拿。”車間門口污水橫流,臟亂不堪。進入車間,一陣陣令人作嘔的臭味襲來,記者假裝發牢騷:“這里怎么那么臭啊?老板不給我們發口罩嗎?”“這里本來就臭,那些人(指清潔工)又懶,都不搞清潔,加上平時那些回收來的餐具都有剩菜,這么熱的天氣,當然臭了。”開朗的劉大叔悄悄告訴記者。至于口罩,劉大叔則告訴記者:“口罩?你別想老板給你發,受不了你自己去買一個吧。我來一個月,已經習慣了。”
做工間隙,記者和劉大叔聊天:“大叔,這里的生意好像很好啊。”“是啊,現在人手老是不夠的,每天要加班,所以現在還在招人,今天加上你就新來了5個。”“哦,那這里每天大概發多少貨啊?”劉大叔說:“400箱左右啊。”記者了解到,劉大叔口中的箱是指那種四方形的塑料箱,一個箱子可以裝12套餐具。
記者又趁做工間隙到公司辦公室等地方查看,均沒有發現公司的營業執照和其它證照。8月6日下午4時45分,記者在天河工商分局了解到,一清餐具消毒服務有限公司并沒有辦理營業執照。
工人挖著鼻孔包裝碗筷
在車間,記者看到一些員工穿著拖鞋、短褲上班,甚至有個別赤著腳在車間里走來走去,幾個年輕的男性員工甚至在車間吸煙。在工作過程中,僅有漂洗餐具和搬運的員工戴手套,其他員工則均不戴手套,口罩則無一人佩戴。
8月1日上午,由于車間停電,記者被臨時安排到包裝部幫忙包裝筷子,即把筷子放進塑料袋。記者與另一個張姓打工仔一起進行包裝,兩人都沒有戴手套和口罩,因為車間里根本找不到像樣的手套,口罩則根本不見蹤影。“我們一直都是這樣裝筷子的,裝好了就拿去機器上密封,然后直接給飯店使用了。”小張說。在包裝過程中,由于身處高溫環境,記者和小張汗流滿面,不停地用手擦汗,擦完汗水后,又直接拿手去裝筷子,而小張更有個陋習,喜歡拿手指挖鼻孔,每包裝完5雙筷子,就要挖一次鼻孔,然后又直接去包裝筷子,連手也不洗(見上圖,楊英杰/攝),記者在一旁看得直反胃。
餐具不干凈被飯店“威脅”
8月1日上午10時30分左右,第一批前去送貨的員工返回公司,急匆匆地來找公司老總,“劉總,有幾家飯店發現我們的餐具不干凈,他們說不給他們免費送幾百套使用,下次就叫我們不用送貨了。”“他們每次要多少套的?”“一百二十套。”“哦,那不能給他們免費送那么多套啊。”“不送不行啊,現在那么多廠做這個(餐具消毒),競爭很激烈啊,他們換得很快的,我們也不是要第一次免費送他們餐具用了。”
下午2時30分,記者被安排跟車外出送貨,在送貨過程中,記者發現,送貨車一方面會把已經經過消毒的餐具送到各飯店,同時又會不斷地把飯店已經使用過而又未做任何處理的餐具回收。于是,經過消毒的餐具和已經使用過的餐具會同時放在一個密封的車廂里,每次打開車廂,記者都會感覺到臭味難耐,而車廂的地板上也沉積著一層黃色的油垢。
送貨車裝完餐具再裝垃圾
下午5時許,記者跟隨的運貨車裝了半車的消毒餐具,準備出發時,公司的打工仔卻往車里丟來幾大包用蛇皮袋裝好的垃圾,說是要搭個順風車去扔垃圾。在路口卸掉那幾包垃圾時,車廂里塵土飛揚,這時,一起送貨的另一名工人忍不住發起牢騷:“那么多灰塵,太臟了,叫人家怎么用啊?等下別人肯定又要退貨。”
在跟車送貨過程中,記者也發現,一清公司的餐具一部分主要發往祈福食街、洛溪食街。據悉,有6家在洛溪食街經營的飯店酒家向一清公司拿貨。另一部分則發往市內飯店,“如白云區京溪食街及石牌、棠下一帶的酒家。”記者在跟車送貨時發現,送到家福酒家400套,送往陳記食府290套,送往三秦桃園酒家300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