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歐陽波
豐田召回事件后,有相關人士預計,一旦認定豐田違法行為成立,豐田在美國起碼將面臨1600萬美元的罰款。而豐田事件假如發生在中國,按照中國相關法規規定,最高的賠償額度僅有3萬元。
在差額巨大的賠償背后,折射出的是汽車廠家在中國違法違規成本的廉價,中國需要加快汽車召回制度的建設,中國汽車召回呼喚“嚴刑峻法”。
厚此薄彼繼續上演
在中國證券報“3·15汽車天下”報道奧迪車的變速箱問題后,奧迪方面并沒有對相關車輛的變速箱實施召回。中國證券報記者從部分奧迪車主那里得知,奧迪只是通過維修來代替召回。
巧合的是,3月16日起,日本第二大汽車制造商本田汽車公司也宣布,因剎車踏板存在安全隱患,制動時可能出現制動踏板行程增加、感覺偏軟等現象,可能導致制動距離增加,在北美、中南美等市場對部分07、08年款的美版奧德賽和埃利門特車型采取召回措施。但本次召回總數約45萬輛仍不涉及中國市場。
這是繼2月10日因安全氣囊存在安全隱患宣布在全球召回約43.77萬輛汽車后,本田公司再次宣布在中國生產的車型是安全的。本田中國強調,本次召回的車型沒有在中國市場銷售,所涉及的VSA調節器控制單元零部件也未在中國銷售的車型上搭載使用,零部件也沒有向中國供應,因此中國不涉及此次召回活動。
但是,本田厚此薄彼的做法難以讓中國消費者信服。事實上,今年2月份以來,汽車投訴網收到多起中國消費者有關奧德賽剎車的投訴,其中關于剎車抖動的投訴就有3起。
“與強大的汽車廠家相比,國內消費者真是不折不扣的弱者。汽車出現問題后,廠家和4S店會互相推諉責任,消費者見問題不能解決,只能夠到處投訴,投訴后問題也不會完全得到解決,甚至部分廠家會以撤銷投訴作為維修的條件。”有消費者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一般汽車集中出現問題后,廠家會采取維修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廠家打死也不會承認自身汽車存在質量問題。
到底怎樣的情形才會形成召回呢?根據國家質檢總局缺陷產品管理中心的表述:召回,指按照《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規定》要求的程序,由缺陷汽車產品制造商進行的消除其產品可能引起人身傷害、財產損失的缺陷的過程,包括制造商以有效方式通知銷售商、修理商、車主等有關方面關于缺陷的具體情況及消除缺陷的方法等事項,并由制造商組織銷售商、修理商等通過修理、更換、收回等具體措施有效消除其汽車產品缺陷的過程。
令消費者比較郁悶的是,出現問題后維修起來耗時耗力,集中出現問題后不僅不見汽車廠家的召回行動,而且汽車廠家普遍“沒有一個說法”。
北京市律師協會汽車與交通法律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市同碩律師事務所律師張維云表示,召回不應僅是在汽車集中出現問題后才提出,更為重要的是,要在汽車存在潛在性危險時實行召回,而不是等出現問題,造成傷亡或損失后,汽車廠家被迫實施召回措施。
違法違規成本太低
中國汽車產業近些年來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汽車銷量攀升,汽車召回也一并增加。相比之下,中國主動的汽車召回依然不多。
張維云律師認為,之所以汽車廠商在中國并不重視召回,很大原因就在于汽車廠商違法違規的成本太低。從目前的情形來看,對于違規的行為,按照相關制度的規定,罰款最高額度僅為3萬元,對汽車廠家的違法違規行為根本構不成威脅。
中國證券報記者特意查閱了《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規定》,第四十二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主管部門可責令制造商重新召回,通報批評,并由質量監督檢驗檢疫部門處以10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罰款:(一)制造商故意隱瞞缺陷的嚴重性的;(二)試圖利用本規定的缺陷汽車產品主動召回程序,規避主管部門監督的;(三)由于制造商的過錯致使召回缺陷產品未達到預期目的,造成損害再度發生的。
對于違規行為,按制度的規定,罰款最高3萬元。這個數字對于汽車行業,其違規的代價是不是太低,從而不能構成壓力和約束力?相關主管部門給出的答案是,“3萬元罰款是我國《立法法》給部門規章的最高罰款額度。但是,在召回實施過程中,對于那些違法、違規的企業,罰款只是一方面的懲罰,最大的懲罰是市場。成熟的汽車企業應當更看重市場的信譽,市場的懲罰更是違法違規的企業所難以承受的。”
中國證券報記者注意到,在此次豐田召回事件中,國外相關媒體曾報道,“如果調查表明豐田公司未及時召回車輛,存在違法行為,那么豐田面臨的罰款將超過1600萬美元。”
國內罰款最高3萬元,國外罰款動輒達到億元以上,浙江省工商局局長鄭宇民痛批豐田公司對中國的召回存在“同聲不同步”、“同病不同治”、“同損不同賠”、“同命不同權”的歧視。浙江省工商局、浙江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明確提出,豐田公司應對中國消費者進行補償和賠償,包括交通補貼、誤工補貼和一定的經濟賠償。
召回法律亟須完善
據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汽車召回在美國、歐洲、日本、韓國等國家早已不是一件新鮮事兒。其中,美國的召回歷史最長,相關的管理程序也最嚴密。美國負責汽車召回的主管部門為美國“國家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局”(NHTSA),全球幾乎所有汽車制造廠在美國都曾經歷過召回案例。
美國的汽車產品召回始于1966年,美國汽車行業根據《國家交通與機動車安全法》,明確規定汽車制造商有義務召回缺陷汽車。1972年,美國頒布《消費品安全法案》,授權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對有缺陷的產品實施召回,標志著缺陷產品召回制度的正式確立。美國法律規定,如果汽車廠家發現某個安全缺陷,必須通知NHTSA以及車主、銷售商和代理商,然后再進行免費修復。NHTSA負責監督廠家的修復措施和召回過程,以保證修復后的車輛能夠滿足法定要求。
相比之下,中國的汽車召回制度仍然顯得異常薄弱。張維云律師認為,目前我國還沒有具體的汽車召回法律,部分部門法規的法律效力非常有限。一個是國家四部委在2004年簽署的《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規定》;另外一個是即將在2010年7月1日生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其“第五章產品責任”從法律上規定了缺陷產品應該承擔相應責任。但遺憾的是,并沒有規定具體的賠償細則。
張維云律師指出,除了加強汽車召回方面的法律建設外,國內同樣應該解決汽車缺陷鑒定機構和人員的獨立性問題。“目前各大鑒定機構和汽車廠商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不能做到客觀,部分鑒定報告更兒戲。要借鑒美國的專家證人制度,必須理順管理體制,相關部門也要下決心放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