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0月3日消息(記者沈靜文)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轉基因是否安全?”幾個月來,這個問題在各種平臺上被不斷追問。一方面,轉基因食品、農作物、種子已經大量進入生活,事實上,在世界范圍內都已經很難找出沒有吃過轉基因食品的人;另一方面,有關轉基因食品的一系列疑問,還有待澄清。
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應當如何科學評價?中國之聲特別策劃《關于轉基因,等待澄清的恐慌》第一篇:《關于轉基因,為什么我們無需恐慌》。
轉基因安全嗎?對這個宏大而頻繁出現的問題,一名美國生物工程博士打過這樣的比方:轉基因是一種技術,就像"紅燒"是一種技術一樣。如同我們無法回答“紅燒是否好吃”,我們也無法回答“轉基因是否安全”。紅燒可以做出好吃的肉,也可以做出不好吃的肉,明白了這一點,就應該能夠理解:轉基因可以做出安全的作物,也可以做出不安全的作物。
無論是轉基因還是非轉基因,沒有任何一種食品能被證明“絕對安全”。有專業的大廚把關,可以確保端上桌的紅燒肉在水準之上,對轉基因作物,這個“大廚”,就是安全證書。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徐海濱:國際上的主流學術觀點,WHO或世界糧農組織對轉基因食用安全有一個明確的定論,就是通過安全評價、在市場上銷售的這類產品都是安全的。在中國,是獲得安全證書的。而我們很多轉基因食品,是通過轉基因技術把它做成一個植物種類,在地里面做研究。沒進入市場的時候,它不能通過法規部門的嚴格安全評價,它的安全性問題還不能說沒有。但我們說,有過安全證書的、經過法規部門批準的,進入市場的、進入人類消費鏈的轉基因食品是安全的,這個是有定論的。
截至目前,我國共批準發放7種作物安全證書,分別是耐儲存番茄、抗蟲棉花、改變花色矮牽牛、抗病辣椒、抗病番木瓜、轉植酸酶玉米和抗蟲水稻。
轉基因作物的安全證書和長期動物實驗的正面結果,在曠日持久的轉基因對非轉基因之爭中,一直被擺在臺面上。許多人的疑問并沒有就此解決:現在沒有問題,如何能代表將來沒有問題?轉基因技術與常規育種技術有何差別?記者就此對話美國生物工程博士、生物技術工業組織執行副總裁凱瑟琳·恩萊特(Cathleen Enright)。
靠肉眼和經驗選擇育種,到雜交育種,再到誘變育種,以及現階段以轉基因育種為主的分子育種,這是轉基因技術走過的發展路徑。雜交育種和誘變育種的作物為全世界廣泛接受,而轉基因技術的原理與其沒有差別。凱瑟琳·恩萊特解釋,過去采用雜交等技術的科學家,為了獲取某個基因所代表的特性,必須從成千上萬的實驗結果中擷取自己所需的那一個,而轉基因技術則將這種“大撒網”變成精確制導,要什么,就摘什么。
凱瑟琳·恩萊特:現在造成大家疑惑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于農業歷史的不了解。人類改變動植物基因的過程其實已經持續了一萬年。在十八世紀,也就是三百年前,我們就已經實現了物種之間的基因轉換。我們現在的技術不過是更精確了。在上世紀40年代,我們通過化學暴露或輻射改變作物基因,那會兒我們種出了植物,說,噢這株更高,我要這株!這種方式我們用了整整70年,一直到現在還在用。
再簡單地說,我們現在吃的大多數農作物都是人類進行人工選育,也就是不斷地把優良基因轉出去加以利用,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轉基因作物則是通過人工操作把基因單獨取出來,再通過生物技術轉出去,相比傳統育種方式,更可控、更高效。
凱瑟琳·恩萊特:在過去的所有的育種方式中,植物DNA所發生的變化都是隨機的,我們掌控不了。如今有了生物技術,轉基因的過程開始變得精確、可控。
在生物工程學界,轉基因技術的應用被視作技術的改善而非新技術的創造;在全球對轉基因態度最為積極的美國,轉基因技術的高速發展已在一些組織的抗議聲中成為了既成事實。
據美國伊利諾伊玉米協會數據,該州約八成玉米為轉基因玉米;農場主則介紹,這一區域的非轉基因大豆品種幾乎已經被完全淘汰了。對美國農民,轉基因和非轉基因的差別,基本等同于先進技術與陳舊技術的差別。
肯尼斯·哈特曼(Kenneth Hartman)的農場位于美國伊利諾伊州滑鐵盧,從四五輩前開始,哈特曼家人就居住在這片金黃的農場上。對60來歲的肯尼斯,接受轉基因作物并沒有什么障礙。
肯尼斯·哈特曼:我們周圍99%的農場種的全是轉基因的作物,因為轉基因作物的好處實在是太明顯啦,比如大豆,我們的土地變得更干凈,而轉基因玉米具備更好的抗蟲特性,我們的產量明顯提高。簡單來說,就是植物更健康了,因為沒有蟲咬,我們也沒有霉變的擔心。
由于在抗蟲、抗除草劑方面的突出優勢,在農業大州伊利諾伊,非轉基因大豆和玉米正逐漸被轉基因品種淘汰。伊利諾伊玉米協會項目主管菲爾·托頓(Phil Thornton)介紹,伊利諾伊州每年玉米產量約5萬噸,約8成是轉基因品種。這5萬噸玉米,一半供出口、一半供美國國內使用。
菲爾·托頓:伊利諾伊州每年出口玉米大約是2萬5000公噸。剩下還有2萬5000公噸的玉米留在美國國內使用。這其中轉基因和非轉基因玉米的比例,大約是80%的轉基因,20%的非轉基因。而大豆的話,98%、99%都是轉基因的。
盡管到目前為止,無論在中國還是其他國家和地區,沒有發生過任何一例由轉基因食品引發的食品安全問題,有關轉基因產品的動物實驗也都呈現安全的結論,但實驗本身也頻受質疑:大鼠實驗安全是否就證明對人體安全?為什么不進行人體試驗?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徐海濱表示,在進行安全評價時,以大鼠替代人體試驗,是國際科學界的通用做法。
徐海濱:就是我們現在所有的轉基因安全評價,作為轉基因的BT蛋白也好,還是除草劑的蛋白也好,我們遵循的評價原則是化學物評價原則里的毒理學的公用原則。這個原則就是說,我們可以用動物學的實驗來推測人體的實驗結果。在動物學的實驗已經證明是安全的情況下,就沒有必要做人體的安全評估。這是在我們國際上通用的評估的一個基本原則,是公理。
在任何國家,用人體做轉基因安全性試驗都有難以突破的倫理障礙。
徐海濱:從倫理角度考慮,也不可能我們用一個食品去做多少人的,連續吃上十年二十年,再吃到他的孩子的實驗。這從倫理學講是不可行的。
目前的轉基因安全試驗一般選用模式生物小鼠、大鼠進行高劑量、多代數、長期飼喂實驗進行評估。以大鼠2年的生命周期來計算,3個月的評估周期相當于其1/8生命周期,2年的評估則相當于其整個生命周期。
吃或不吃,僅僅是問題之一;同樣重要的問題還有,知或不知。以此前備受關注的“黃金大米”事件為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彭于發也坦言,在保障民眾知情權的路上,政府部門任重道遠。
彭于發:這個產品是安全的,但是它的程序不合法。兩個不合法,第一個是,用轉基因的產品來做實驗,應該經過農業部按照國務院的條例來進行安全評價。第二個,用人做實驗,包括大人和小孩,用人做實驗的時候,要由倫理委員會批準。這兩個程序它都沒有走。
截至今年,轉基因技術已誕生30年、轉基因食品商業化已17年,但在全球范圍內,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結論仍未達成。正如科學界人士反復強調,轉基因只是一項技術,其本身是中性的,不能籠統地說是安全或不安全,只有用其所長并加強相關的監管,才能確保食品安全和生物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