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北京1月4日消息(記者肖志濤)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食品買了可以退換,家電買了也可以退換,可是汽車呢?想必有相當一部分購車者都曾有過新車買到家還沒開幾天就出現各種各樣的故障,不得不返回4S店修理的經歷。雖然不用花錢,可是新車瞬間變舊車,難免讓人有種吃蒼蠅的感覺。尤其對那些辛辛苦苦攢錢買了價值不菲的汽車的人,更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只能自認倒霉了。而造成這種尷尬的根本原因就是汽車作為一種商品,消費者享受不到真正的"三包"服務。
日前,讓消費者望眼欲穿的汽車三包政策歷時8年終于迎來曙光,《家用汽車產品三包主要零件種類范圍及三包憑證》國家標準,眼下正在面向社會征求意見。這是否預示著汽車三包政策真的離我們越來越近了呢?
"包修、包換、包退"俗稱三包,然而在國內汽車市場,消費者卻最多只能享受到包修這一項服務,買到有問題的座駕,消費者除了罵兩句街也沒有更好的辦法。
這次的征求意見稿規定,汽車產品自銷售者開具購車發票之日起60日內或行駛里程3000公里之內,發動機、變速器等主要零件出現質量問題的,消費者可以選擇免費更換。累計更換2次后,仍不能正常使用的,消費者可選擇更換新車或退貨。 同時意見稿還對汽車零部件"三包"范圍作出了明確,對于發動機、變速器、轉向系統、制動系統等8種中"主要零件"范圍進行了說明,進一步明確了廠商的責任,北京匯佳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邱寶昌認為,這大大增強了汽車"三包"可實施性。
邱寶昌:對消費者應該是一個福音。關鍵是舉證責任問題,在什么情況下要承擔相應的責任。
對于消費者是福音,那么是否對廠商就是噩耗呢?一輛汽車有兩萬多個零部件,每個零部件易受損程度不同,如果按照消費者的想法,三包到底,有了問題就退換那么對于廠商來說的確會吃不消。曾經參與規定起草的原中國消費者保護協會秘書長助理王前虎說,汽車獨特的商品屬性增加了三包的難度:
王前虎:汽車如果有問題都在行駛過程中才會發現,不僅涉及到道路、設施或者汽車本身,還包括駕駛人員在操控過程中的一些因素,如何來區分責任,所以在制定三包規定的相關條款過程中,進行量化過程中要進行反復的斟酌。
而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研究所高級經濟師賈新光認為,汽車三包絕不是只保護消費者一方,國家標準的出臺實際上也是在保護汽車廠商:
賈新光:現在廠商也苦惱,有些消費者不滿意反復要求這個要求那個,廠家也沒辦法。比如現在外觀內飾什么的就不管了,所以實際上這個對廠家也是有一定的保護的。消費者不可以無限制的去維權。
汽車三包相關規定經過反復醞釀和征求意見,已經起草了十余稿,汽車三包政策被消費者眼巴巴盼了8年,每次都是雷聲大雨點小,有時候連雨點都沒見著。現在國家標準的征求意見稿有了,那么,最終實現全面的三包離我們還有多遠?原中國消費者保護協會秘書長助理王前虎說,政策出臺之所以這樣困難,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汽車生產企業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討價還價,不愿意承擔過重的責任。
王前虎:應該是有一個利益的平衡問題,從公平的角度對這個各方面利益進行一個平衡,然后做的是最科學、最合理,搞出來之后讓各方面都感覺到就是講理。
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研究所高級經濟師賈新光也說,對于汽車廠商來說,被退換的汽車是一個巨大的麻煩。
賈新光:退回來的這個車很難處理,這個在美國它就叫"檸檬車",這個非常難受。所以它在中國,這個汽車廠就極力阻止這樣一個辦法出臺。
汽車三包難以正式出臺還有一只更大的"攔路虎"就是鑒定難。汽車出現故障得查出原因,要檢測就必然涉及到權威性的問題。邱寶昌律師認為,現在有些商家出具的檢測結果缺乏公正性。
邱寶昌:不是由廠家、銷售方說了算,也不是由消費者說了算,應該由第三方公正客觀獨立的鑒定,至于鑒定也要依據相關的標準和規定執行。
第三方檢測固然好,然而現實卻是,國內目前專業權威的檢測機構非常少,不超過五家。如果武漢的消費者要檢測汽車質量,需將車運往天津,而且花費驚人,做個檢測的費用就夠再買輛車了。而且,即使檢測方便了,如果執行"三包"中的"退換"業務,又要涉及到車管所重新登記、上牌照、變更保險等許多后續問題,而這些都需要有關方面給予方便和支持。
此外,廠商如何消化被退換的汽車,是否會在二手車市場引發新的問題,都有必要加以重視。由此來看汽車三包雖然看上去挺美,但實際上要走的路還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