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正文內容

毒膠囊事件持續發酵 網友通過各種途徑發泄不滿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4月18日 10:03  南方日報微博
  毒膠囊事件在網友中持續發酵   毒膠囊事件在網友中持續發酵

  4月15日,央視節目《膠囊里的秘密》播出后,隨即成為網友熱議的焦點話題,同時也引發了社會公眾的普遍擔心。

  前日,河北省衡水市阜城縣宣傳部長、副縣長李華一在接受央視《新聞1+1》采訪時的回應更是引發了網友的強烈質疑,許多網友認為“官方在刻意回避責任,試圖把壞事變好事”。白巖松在節目中更是公開表示,“我怎么一直覺得聽著李副縣長在說的是成績呢,是功績呢,是在做著怎么怎么樣呢。”

  調查

  監管不力高居榜首

  4月15日,新浪網開展了“如何看待修正藥業等藥用膠囊鉻超標?”的網上調查,截至昨晚17時,一共有17946位網友參與投票。調查結果顯示,有73.0%的網友認為責任在監管部門,有20.0%的網友認為責任在制藥企業,只有4.6%的網友認為責任在明膠廠。此外,還有高達92.8%的網友選擇“不再相信良心藥放心藥的廣告語”。

  雖然央視報道第二天,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就下發緊急通知,要求對13個藥用空心膠囊產品暫停銷售和使用。但是,網友還是普遍對“監管部門總是滯后于記者調查”表達了不滿,網友@莉莉lily總結說,“無論是三聚氰胺、瘦肉精還是毒膠囊,竟然都是記者發現的!無一是政府職能部門發現的!”

  自救

  “饅頭式膠囊藥吃法”火爆網絡

  許多網友在表達“憤怒和譴責”的同時,也在想方設法規避毒膠囊的潛在風險。其中,一種名為“饅頭式膠囊藥吃法”的“發明”就得到了廣大網友的追捧和熱議。

  記者查詢發現,饅頭式膠囊藥吃法的“發明者”是網友@色色猴。昨日上午10時許,網友@色色猴在微博上介紹了”饅頭式膠囊藥吃法”:“1.買一饅頭(包子發糕也可以,要熱軟),2.捏成凹片,3.擰開膠囊倒藥進去捏口成團(為保證能吞進去,最好分為兩顆)。結束,可以吃。”

  該微博引發了大量網友的轉發和模仿,網友在此基礎上還“發明”了“湯圓式膠囊藥吃法、水果式膠囊藥吃法、蔬菜式膠囊藥吃法”等各式新法。許多網友感嘆道,“萬能的網友已經對毒膠囊迅速做出了反應,任何困難都打不倒網民。”

  但是,“饅頭式膠囊藥吃法”并沒有得到專家的認可。吉林大學藥學院副院長周余來教授認為,把膠囊拆開直接吃或用饅頭夾著吃的方法并不科學,因為膠囊的外殼可以保護膠囊內部的顆粒或者粉末不被胃液破壞,進而保證膠囊藥效。此外,一些藥物,特別是腸溶性和緩釋膠囊對人體口腔和胃部有刺激作用,必須在膠囊外殼的保護下服用才安全。

  惡搞

  歌曲、漫畫發泄不滿

  “我的藍鞋子被你們拿去做膠囊了么?”連日來,央視曝光的8家藥企中的3家——修正藥業、通化金馬藥業、青海格拉丹東藥業的官網陸續被黑,網友反而對此“大加稱贊”。此外,網友還通過歌曲、漫畫、段子等多種形式發泄對毒膠囊事件的不滿。

  毒膠囊曝光后,一首《泛濫毒藥風》的網絡歌曲開始在網上熱傳,網友借翻唱《最炫民族風》以歡快的節奏配上沉重的題材來表達心中哭笑不得的悲涼。許多網友感慨道,“網友太有才了,MV都出來了”。明星網友@李冰冰也跟帖表達了憤怒,“藥是治病的卻成了害人的!憤怒!無語!”

  網友@大尸兇的漫畫創作了一幅《破鞋的妙用》的漫畫也引發了網友熱議,漫畫介紹說“破鞋可以變身果凍酸奶、可以化作藥品膠囊、還可以招呼無良專家和官員”。網友@青媒素對此頗為認同,“大破鞋,真厲害,所有滴口味,輕輕一兌就出來。”

  昨日下午,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微博)發布的一條“膠囊有毒,怎么辦?1)打開膠囊,2)藥粉倒入鞋子,3)服用”的微博引發廣大網友的轉發和評論。

  釋疑

  單純吃膠囊“鉻中毒”幾率很小

  隨著毒膠囊事件的持續發酵,也引發了社會公眾的普遍擔心。但是,多位專家都表示,因為攝入量較小,短期內單純因吃膠囊類藥物,引發“鉻中毒”的幾率很小,公眾無須太過擔心。

  華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副院長孫遠明介紹說,鉻元素本身就是人體需要的,一般成年人每人每天攝入50毫克,最高不要超過500毫克都是安全的,少量攝入鉻元素對人體是有好處的,并不會對身體造成危害。他還表示,“通過食品、藥品攝入鉻元素引起中毒很少見。現實中常見鉻中毒多與化工、電鍍工人長期大量接觸鉻有關,或者不當口服過量重鉻酸鉀造成。”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營養科主任賀青也表示,人體內都存有少量鉻離子,在肌體的糖代謝和脂代謝中發揮特殊作用,主要是從食物中攝取的三價鉻。它是葡萄糖耐尿因子的關鍵成分,可促進胰島素的作用,影響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類的代謝。但過量鉻元素在人體蓄積過多具有致癌性并可能誘發基因突變。(記者 丁建庭)

分享到: 歡迎發表評論  我要評論
【 手機看新聞 】 【 新浪財經吧 】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