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變相漲價已經行業皆知且屢試不爽,主要是因為相對提價而言,消費者對這種隱性漲價方式的接受度較高。”
作為市場風向標的多項4月宏觀數據昨日公布,與市場預測相一致的是,雖然漲幅比3月回落0.1個百分點,上月CPI仍維持在5.3%高位。即便如此,這業已包含著發改委的多方努力——— 部分品牌在發改委約談之后,迫于公眾壓力做出不漲價的承諾,公開在媒體上發布漲價預測的聯合利華則吃到高達200萬元的罰單,食品飲料及日化等個人消費品價格整體維穩。
但另一種不知不覺通過改變包裝容量“變相漲價”的做法則在行業日益泛濫開來,繼本報上月報道康師傅、卡夫、蒙牛、伊利、通用磨坊等知名品牌旗下產品悄然“瘦身”之后,昨日飲料界的兩大巨頭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也向南都記者證實,已在全國或部分地區上市500ml的產品,以替代此前600ml的包裝。
“雖然企業這種行為已經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和公平交易權,但在我國《價格違法行為行政處罰規定》中,并不屬于違法行為,且從一定意義上而言,漲價行為是企業的權利,因此估計‘瘦身’不會被禁止。”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周思然表示。
兩大飲料巨頭雙雙縮水
“500m l的新包裝上周剛剛上市。”百事可樂方面昨日向南都記者證實稱,其經過全國范圍內長達18個月的市場測試,發現消費者更喜歡這一包裝形式,因此決定將其在中國重新上市。
似乎是相約成行,可口可樂中國公共事務高級經理王雷也向記者證實,少部分城市已更換了新包裝,杭州中萃裝瓶廠也是本月從600m l改為500m l。“各個裝瓶廠會根據本地實際情況推出適合不同渠道和消費者在不同場合飲用需求的包裝。”南都記者了解到,去年1月便是由中萃裝瓶廠率先將全線產品提價5%,既包括由其生產的碳酸飲料,也包括其不負責生產只負責銷售的不含氣飲料,但這一價格調整僅涉及浙江地區。
而從廣東地區來看,整個可口可樂的銷售則由三家公司負責:廣深以及珠三角的大部分均是廣東太古的版圖,主管粵東地區銷售的惠州廠也是太古的分廠;而湛江廠則是中糧海南廠的分廠,負責湛江和茂名地區;珠海地區又是澳門裝瓶商負責的獨立板塊。“包裝與價格均由各地裝瓶廠決定。”如此說來,在這般復雜和獨立的渠道之下,甚至有可能單在廣東地區便出現三種不同的可口可樂價格和包裝容量。
據東方艾格飲料行業分析師陳靜介紹,對于含糖量超過30%的低濃度果汁和可樂而言,食糖價格已從去年同期的5270元/噸漲至現在的7346元/噸,漲幅近四成,原材料價格上漲,市場競爭激烈,是不少商家選擇隱性漲價的主要原因。但似乎提價時大家都提成本,“減肥”時則爭相表示成本并非唯一的原因。康師傅每日C系列此前從5 0 0 ml減 至450m l時,便向南都記者稱,目的是“使得飲料包裝更緊跟時尚”。本次百事可樂方面也表示,瘦身舉措“與消費者單次飲用量越來越小的全球發展趨勢相一致”。
事實上,早在2008年,可口可樂就率先將旗下易拉罐產品由355m l縮水至330m l,彼時可口可樂方面就強調,改包裝是因為此前全球范圍內的市場調查顯示,多數消費者認為原來的355m l很難一次性喝光,330m l更符合大多數人的生理以及消費習慣。“且330m l的易拉罐采用特制拉環與罐體不分離的設計,可環保再利用,節約大量鋁。”
奶粉隱性漲價可能性不大
雖然房價居高不下是人們心中最大的痛楚,但食品、日化等個人消費品價格的一路飛漲則令人時時繃緊神經。昨日公布的CPI數據顯示,4月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5.3%,其中食品價格上漲11.5%,非食品價格上漲2.7%;消費品價格上漲5.9%,服務項目價格上漲3.9%。“油不得”、“糖高宗”、“蘋什么”這些有起無落,進入一輪又一輪價格波峰的日常消費品,無疑成為消費者每日糾結的品類。
在叫停康師傅桶裝面14%的漲幅,并將各日化巨頭的提價意愿扼殺在襁褓中之后,發改委的“約談攻略”已延伸到消費者對價格最為敏感的嬰幼兒奶粉領域。美贊臣、多美滋、雅培、惠氏、雀巢等數家洋奶粉均向媒體證實,上周末已被發改委約見,了解價格成本、進口數量、生產情況等內容。“在通脹持續的大背景下,發改委雖然并沒有直接要求企業做出漲或不漲的承諾,但這一舉措無疑將直接遏制和延緩每年四五月間的洋奶粉提價潮。”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周思然表示。
“如今變相漲價已經行業皆知且屢試不爽,主要是因為相對提價而言,消費者對這種隱性漲價方式的接受度較高。”周思然向南都記者表示,在發改委多方制約價格的情況下,品牌紛紛采取的減量不減價的方式不僅保證了利潤空間,還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原料和包裝成本,故而被爭相效仿。
不過,由于飲料素來包裝并不統一,450m l、480m l、500m l、600m l各種容量多年來同時存在,略有變化消費者并不會注意。但奶粉罐裝900g、袋裝400g的規格則是“江湖一統”多年,因此采取隱性漲價的可能性也不大。
“瘦身”如擴散或被禁止
除了屢試不爽的“約談攻略”之外,為了“死磕”本輪的消費品漲價潮,發改委還祭出罰款的殺手锏。本次聯合利華便因“多次散布漲價信息擾亂價格秩序”,被上海市物價局處以高達200萬的罰款。而同樣有漲價意愿,且今年以來已部分在渠道實現的寶潔則躲過一劫。每每接受媒體采訪時,其均官方表態稱,影響市場價格的因素眾多,“消費者購買產品時所支付的最終價格由零售商決定”,將提價的皮球踢給渠道。寶潔全球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麥睿博在聯合利華于中國被罰的同時,于紐約接受采訪稱,若公司產品價格上漲,在此之前不會做出任何評論。“寶潔注重與中國政府的對話溝通,在華業務也得到了大力支持,至少我沒有接到過任何禁止漲價的電話通知。”
按照發改委的說法,聯合利華發布為漲價造勢的信息經媒體廣泛報道后,增強了消費者漲價預期,同時引發了部分城市發生日化品搶購,個別超市聯合利華產品日銷售額超過正常時期的幾倍甚至十幾倍,嚴重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秩序。但相當多業內人士均認為,“對聯合利華的罰款屬于典型的殺雞儆猴,其不過是本輪遏制消費品價格上揚時被豎起的一個靶子,上月末中石化董事長傅成玉(專欄)對媒體表示‘綜合考慮只能適當調高國內成品油價格’的說法與聯合利華的行為如出一轍,卻毫發無傷。”
“目前部分意欲上揚的消費品價格已通過委婉約談、直接叫停和批評罰款幾種形式控制下來,但從眼下的情況看,發改委還不至于去插手介入變相漲價的行為。”中國食品商務研究院研究員朱丹蓬對記者表示,鑒于“瘦身”多發生在飲料領域,其它行業還沒有大范圍施行,尚不具備普遍性。“但假如此舉流行范圍不斷擴大,瘦身行業不斷增加,則也有可能招致行政干預,不過估計最快也要到年底。”周思然也稱,雖然企業這種行為已經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和公平交易權,但在我國《價格違法行為行政處罰規定》中,并不屬于違法行為,且從一定意義上而言,漲價行為是企業的權利,因此估計“減肥”不會被禁止。
南都記者 呂靜蓮 實習生 丁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