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新年,進入消費旺季,兩大跨國零售巨頭家樂福、沃爾瑪價格欺詐的消息浮出水面。國際連鎖企業的發展和引進不但是優秀的商業模式,連同他們的欺詐手段也一同進入,隨著欺詐手段的曝光。兩家超市的公共道德形象讓人懷疑,在中國一直大家耳熟能詳的兩家企業,竟然不當之舉互玩“價簽戲法”忽悠百姓的“錢袋子”。
根據多個地方消費者的舉報,國家發改委日前宣布家樂福、沃爾瑪等超市在部分城市的連鎖店存在虛構原價、低價招徠顧客高價結算、誤導價格標示等欺詐行為。發改委已責成相關地方價格主管部門依法責令這些超市改正,沒收違法所得,并處違法所得5倍罰款。
對于這樣的連鎖企業罰款5倍,顯然是避重就輕的處理方式。他們的違規成本遠遠大于罰款帶來的損失,我們的疑問是;為什么這樣的企業在中國得以生存多年而無法察覺?兩大商業巨頭在中國市場欺詐多年有關部門該不該承擔監管失職的責任?由此我想到今天的新聞報道說;日本豐田汽車大范圍的召回問題汽車,而唯獨沒有召回中國市場的豐田汽車,是不是豐田汽車在中國的質量就是沒有問題?還是另有原委?
任何企業如果缺乏社會責任,輕視甚至戲弄消費者的企業,只能是要被市場唾棄的企業,兩大商業巨頭的發展史也表明,價格欺詐并非其成功范式的組成部分。那么,何以在中國敢于這樣做?還得以寄存多年?貌似家樂福、沃爾瑪欺騙了消費者。實質上是某些權力部門“狼狽為奸”的結果,他們共同導演中國商業市場最大的騙局,這個騙局的揭開是利益角逐的失衡,才造成了“魚死網破”向社會公開的動機。
在市場化的今天,國際巨頭進入中國傳統的商業市場,曾經習以為常的商業環境培養了兩大巨頭不同于以往的經營套路。家樂福和沃爾瑪都習慣了沒有同等級競爭對手,都習慣了享受傾斜的政策照顧。這兩點足以讓企業自大起來,并降低對消費者利益應有的尊重。另一方面,消費者主權的遲遲不能確立維權意識淡薄,和國內某些人“有錢就是大爺”的思維,助長了兩大巨頭對于消費者的懈怠。甚至還暴露出侮辱中國人的事件,在侵犯消費者權益成本很低,個體消費者維權成本太大的情況下,這種懈怠很容易發展為對于消費者的欺詐。
跨國商業巨頭就敢于置公共道德不顧,敢于欺詐消費者,說明在利益面前在成功的企業,其品牌效應和內在規范并非保證市場秩序良性運轉的可靠屏障,維護消費者權益必須依賴于外在監管的有效性。一旦監管不給力,消費者就等同是任人宰割的羔羊,他們無法和這些壟斷性和掌握資源優勢的企業抗衡,跨國巨頭如此,本土企業也是如此。消費者的弱勢地位決定了類似的商業欺詐還會繼續存在,此次家樂福、沃爾瑪被處罰曝光不過的冰山一角,消費者切莫以為他們被處罰就是大快人心的事,這無非是又一次揭開了行業壞規則的蓋子。
從這個角度說,對于兩大外來巨頭被處罰大小并不重要,毫無幸災樂禍的快感,當務之急積極改變誠信的消費環境才有價值。這不僅需要政府監管到位,還需要法律監管跟進。如此消費者才能免遭商業欺詐的陷阱,構建誠信公平的購物環境更是社會文明和和諧社會的根本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