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黃昌成 發自北京、上海
物價兇猛,食品價格尤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在11月上旬,全國36個大中城市18種主要蔬菜平均批發價格每公斤3.9元,比年初上漲了11.3%,比去年同期上漲了62.4%。
為了平穩物價,11月20日,國務院出臺了《國務院關于穩定消費價格總水平保障群眾基本生活的通知》,從加大農業生產、穩定農副產品供應等16個方面就穩定物價作出部署。
10天后,食品價格應聲而落,據國家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監測,12月1日,全國主要農產品批發市場24個蔬菜品種綜合平均批發價比上期(11月24日)回落10.07%。
但在經濟專家們看來,食品價格保衛戰并未能真正就此而偃旗息鼓。“明年價格上漲的壓力會有所增強,但將CPI增速控制在5%以內是有希望的。”12月7日,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汪同三在《2011年經濟藍皮書》發布會上這樣表示。
生意難做
在臨近上海廣陵四路的菜市場,張權和他的家人有一個賣豆芽、海帶等食品的攤位,每天大概有700-800元的銷售額,如果再剝除進貨成本和攤位費等支出,他們每天賺到手的利潤大約三四百元。前些日子,他所在的市場蔬菜價格上漲得頗為厲害,“就跟網上說的差不多”。
“但我們攤位的豆芽和海帶都沒有漲價。”12月5日下午,張權對時代周報記者說。據其解釋,豆芽的價格取決于綠豆價格,近半年來綠豆雖然漲價了,但由于他們已經跟上海當地的生產綠豆芽的廠家簽了買賣合同,所以價格一直保持平穩。
在張權看來,目前市場上蔬菜的價格之所以會上漲,主要是因為在流通的環節中間商太多,交易次數太多而導致價格有所增長。
“國16條”規定,自12月1日開始,全國所有收費公路全部納入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網絡范圍,對整車合法裝載運輸鮮活農產品車輛免收車輛通行費,并將馬鈴薯、甘薯、鮮玉米、鮮花生等新增農產品列入綠色通道品種目錄。
但讓張權擔憂的是,免收過路費并不必然會導致蔬菜價格下降,因為在他看來,這幾天市場上從菜販子手里拿到的蔬菜價格并沒有明顯地下降。“搞運輸的成本是降低了,但賣到市場上的價格還是差不多。”張權說,“商販他是按照利潤的百分比來定價的,打個比方他就要創造20%的利潤,如果今天這批菜他花了1萬塊錢進貨,他就要賣1.2萬元,不管你的價格有多高。”
在張權看來,此輪蔬菜價格上漲對自己最主要的影響是心理方面的因素:“有些顧客認為菜市場菜價格很高,不愿上農貿市場買菜,這導致市場人流量減少,間接影響了我們的生意。”
漲價之謎
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副司長周望軍認為,此次物價上漲的特點跟2004、2007、2008年漲價的原因和品種都有所區別。2004年價格上漲是由于糧食減產,當時的CPI達到了3.9%,2007年是豬肉價格短缺引起的,2008年漲了5.9%。這次的特點主要是以食品價格上漲為主,其根源是因為糧食價格上漲引起的。
“這次上漲的特點不是因為短缺而引起的,而是流動性過剩引起的。”周望軍在11月10日接受中國政府網采訪時說。
自11月22日開始,國家發改委連續在官方網站發文就如何貫徹執行“國16條”、穩定物價作出闡釋,并稱游資炒作和不法經營者采取欺詐、串通、哄抬、囤積等不正當手段操縱相關商品價格,是農產品價格上漲的直接推手。
在這個判斷之下,國家發改委成立了一個由國務院辦公廳、發改委、農業部等約20個國家部委組成的部門聯席會議,分赴18個省市區調查了解有關地區價格總水平和重要商品供求和價格變動情況。
“當前這一輪消費價格上漲主要是由食品價格、特別是蔬菜價格推動的,這多少是個意外。”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負責人吳慶對時代周報說。他認為,從長期來看,運輸成本和農業勞動力價格會持續推動著城市農產品價格上漲,而在個別城市,還有一只“看得見的手”推動農產品價格上漲。
在張權看來,攤位費的確是他們這些在菜市場上做生意的人最為沉重的負擔。“現在一個攤位一個月光租金就要1000元左右,加上水電費和垃圾處理費的話要超過1400元,攤到每天的話要支出50元左右,加上房租一天要三四十元,如果加上吃飯的話100元就沒了。”他計算著說,“我們的利潤大概會有 30%左右,如果一天的營業額達不到1000元,是很困難的。”
中國式反通脹
從12月開始,在全國的主要大中城市,包括張權所在的菜市場都推出了響應政府政策的新舉措:組織人力直接到農田里向農民收購蔬菜,回到菜場上進行特價銷售,這樣一來,他們的蔬菜價格每斤要比普通商家便宜一塊錢左右。
“就在昨天,市場上拉來了30筐蔬菜,上午就賣完了;而在普通攤位,一天如果能賣掉2筐就撐死了。”張權說。
據其觀察,特價的作用十分明顯,所有的顧客都一擁而上進行搶購。“但是菜市場的普通商家現在比較有意見,因為2筐和30筐的差距比較懸殊。”
可以確定的是,張權在自己的攤位上看到30筐菜只是國家平抑食品價格眾多措施中的一個縮影。在11月下旬,國家發改委稱,10月底以來,發改委、國家糧食局等部門已通過鄭州、安徽糧油批發市場,投放國家政策性糧油2550萬噸,并且還將會繼續投放850萬噸。
各大中城市也紛紛出臺措施。緊隨“國16條”,廣東省政府辦公廳在11月26日印發《關于貫徹落實國務院部署穩定消費價格總水平保障群眾基本生活的通知》,號稱“粵23條”,嚴控物價;廣州、東莞等地也向城鄉低收入居民發放臨時物價補貼。有報道說,北京為逾22萬名低收入工人一次性發放補貼100元人民幣(合15美元);而陜西省政府撥出6000萬元,幫助大學食堂補貼成本。
據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監測中心監測,12月1日,全國主要農產品批發市場24個蔬菜品種綜合平均批發價比上期(11月24日)回落10.07%。
“中國式反通脹”似乎已經奏效。多位學者早前在接受時代周報采訪時指出,所謂中國式反通脹,最大的特征是央行、發改委、工信部等多個部委聯手,從貨幣政策、行政手段等多種方式進行干預,提高準備金率、加息、禁漲令、拋儲、民政補貼,一個都不能少。
蔬菜價格的上漲還是影響到了張權一家的買賣。為了平抑物價,他所在的市場推出了賣特價菜的試點,他家的攤位就是其中之一。“市場上要求我們搞特價,原來我們的豆芽賣1.5元一斤,現在就只能賣1元錢一斤。”張權說,“但即使搞了特價,我們的銷售量也沒有增加。”
周望軍在12月5日接受央視采訪時認為,控制物價主要使用的是經濟和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應謹慎使用,并表示自己不贊同部分城市出臺的“蔬菜限價令”。
11月2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對《價格違法行為行政處罰規定》作出修改。“修改后的規定將加大對價格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國家糧食局的一名官員對時代周報記者說,“現在可以講,很多工作都是服務于穩定物價這個重點。”
以升值抑通脹?
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確定明年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這意味著實施了兩年多的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將要退出,也讓之前有“經濟模式不改變,通貨膨脹無法終結”之慮的經濟學家們松了一口氣。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在接受《人民日報》專訪時認為,為了避免出現目前由局部供給沖擊引發的食品價格上漲轉換成全面通貨膨脹,回歸穩健的貨幣政策將采取總量對沖、增量控制與適度升值、謹慎加息、適當管制流入資本的對策來收縮流動性,并管理通脹預期。
巴曙松認為,盡管短期內貨幣政策能否抑制通貨膨脹尚存疑慮,但對于控制通貨膨脹預期而言,卻是必要的選擇,所以收縮貨幣將是必然方向。
而吳慶則建議說:“讓匯率價格自由浮動,適當上浮是當前控制通貨膨脹最好的辦法。”他認為,從宏觀層面上看,目前中國最根本的通脹壓力來自持續的國際收支盈余正在推動實際匯率升值。而在微觀層面,人民幣升值將導致進口品價格降低。
“對于無需再加工的消費品,從采購到運輸交貨最后送上國內的貨架,空運的1個月內就可以完成,海運的2-3個月也可以大規模上架。”吳慶說,“因此,通過升值抑制通脹的時滯很短,效果會在1個月后顯現、3個月內擴大并且顯著反映在物價指數上。這是進出口依存度高達70%的國家獨有的好處。”
他同時建議,為了讓匯率調整對國內這些價格產生更大作用,可以通過增加配額等方式降低進口壁壘,增加進口數量。而對于需求剛性的商品,只要適銷對路,即使高價進口,也能降低國內價格。
“最近漲價較快的食品就是剛性需求。雖然居民對食品的需求總量變化不大,但內部也分高中低檔的細分市場。”吳慶說,“一些居民增加了對高檔進口食品的消費,就一定會減少對國內低檔食品的消費,從而抑制低端食品價格上漲,讓低收入者從這項政策中得到好處。”
他用了一個比喻說:“如果說上述政策組合是一服中藥,那么加速升值是主藥,降低某些進口壁壘就是藥引,能起到抑制通脹的效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