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生活 > 菜米油氣等必需品齊漲價 > 正文
菜價大漲大跌迷局
菜價漲跌,誰家歡樂誰家愁
本報記者 卞民德
編者按:商務部預報監測顯示,4月中旬以來,全國18種蔬菜批發價格連續三周上漲,4月26日至5月2日蔬菜批發價格平均為3.84元/公斤,與三周前相比,累計漲幅為4.4%;與去年同期相比,上漲44.4%。
目前各地菜價開始下跌,有的蔬菜甚至出現30%以上的跌幅。那么,推動這輪菜價大漲大跌的力量是什么?誰又是漲跌之中的受益者和受害者?帶著這些問題,本報記者分別深入江西、山東、上海等地的蔬菜生產和流通環節深入調查。
“菜價從來沒有這么貴”
5月9日上午,南昌市西湖區桃苑集貿市場。“空心菜原來3塊多,現在也就兩塊多點,小青菜已經從兩塊錢降到5毛了,價錢基本上都在往下走。”提起前不久持續走高的蔬菜價格,已經賣了十幾年菜的涂相勇有一肚子的話要說。“上個月的菜價好高,比往年這個時候至少得偏高10%,尤其是葉子菜。”
而對于家庭主婦們來說,4月份的日子實在不怎么好過。“上兩個星期價錢漲得是最兇的,買一小把菠菜就花了4.5元,肉都快趕不上青菜貴了。”市民姜小女說,自己幾乎每天早上都要去集貿市場買菜,但“菜價從來沒有這么貴。”
江西省價格鑒定監測管理局4月26日監測的14個蔬菜品種中,有13個品種價格出現上漲。其中青椒、青尖椒、西紅柿、土豆、茄子的每斤零售價都在2.5元以上;胡蘿卜、包菜、黃芽白的價格與3月26日相比漲幅超過20%,小白菜更是上漲了28.66%。在南昌的各大集貿市場和超市,菜價最高的時候,每公斤6元錢幾乎成為大多數蔬菜的價格。
目前,江西省市場上部分蔬菜價格出現回落,但多數仍維持較高的零售價格,尤其是較為新鮮的蔬菜,每公斤價格都在2元以上。
種菜成本“水漲船高”
南昌縣蔣巷鎮菜農應春華已經連續種了5年的大棚蔬菜。在4月份,他種植的涼麻有20天批發價賣到了3元錢一斤。“從去年11月到現在,大棚里種的蔬菜主要是小青菜、韭菜,光4月份就凈賺12000元。”
“我種了5畝韭菜,遇到價格高的時候收益很不錯。比如上個月,最高價賣到了1.8元/斤,除去每斤3毛錢的人工費和肥料錢,凈賺6000多元。”菜農胡豐產高興地說。不過,許多菜農也清醒地認識到,蔬菜市場波動大,易受氣候影響,存在很多風險,像今年4月份的這種情況“純粹是可遇而不可求,種菜成本也越來越高,只是比不怎么賺錢的時候賺得多了點。”
一些批發商和零售商也坦言,蔬菜價格上漲,進貨成本的確是大大增加,但相應的成本都會分攤到蔬菜的出售價格里。
菜價漲跌誰作主
按照農時,在南方大部分地區,4月份正是蔬菜青黃不接的時候。南昌市西湖區商務局副局長陳輝云認為,近期蔬菜價格的確偏高,但應該屬于市場的正常波動。
受自然條件、生產成本等因素的制約,江西省的蔬菜生產規模化程度相對較低。而且,由于影響蔬菜價格的因素太多,一天之中,早上跟中午、晚上的價格都不一樣,市場的自發調控作用更為顯著。
南昌為民集市管理有限公司桃苑市場負責人張波告訴記者,幾年前,南昌為民集市管理有限公司曾經與當地的蔬菜生產基地聯手自營,以便穩定所屬的集貿市場內的蔬菜價格。“虧本虧得厲害,根本做不下去,最后還是由著它按市場的規律自由波動,我們不去強行改變。” 專家認為,對于政府而言,對菜價進行調控的難度很大,限價政策更是無從談起。
菜價高了一些,但農民增收無幾
漲跌無常農民憂
本報記者 劉成友
5月9日一大早,記者在山東省肥城市城區一家大型蔬菜批發市場里問菜價時,發現除幾種蔬菜外,大部分蔬菜價格開始下降。最近3天內,一些蔬菜已經下降了30%左右。一些菜農和菜商又為菜價下跌擔憂了。
“氣溫低,不少蔬菜不坐花、不結果,影響了產量,拖延了蔬菜上市時間。” 在肥城長期從事蔬菜運銷的李光祥說,目前市面上的蔬菜仍然以大棚蔬菜為主,露地蔬菜很少有上市的,可以說,前段時間正處于這樣一個“青黃不接”的階段。
根據山東省氣象局的統計,今年4月全省平均氣溫較常年偏低2.4攝氏度。加之初春時節意想不到的幾場風雪災害,嚴重影響了蔬菜產量。那么,誰是這條漲價鏈條上的最大獲益者?
記者了解到,對于菜農來說,雖然蔬菜出售價格高了一些,但由于蔬菜產量減少,菜農增收無幾。壽光菜農郭迎新對記者說,她種植了3個西紅柿大棚,不久前的一次連續10多天的連陰天,西紅柿得了灰霉病,每畝減產3000多斤。盡管春天價格較高,但是一季下來,并沒有增收幾個錢。“這幾天里,菜價呼呼往下落,西紅柿只賣到1元錢左右,還不如去年這時候高呢。”郭迎新說。
菜價高企,高興的是菜商。李光祥介紹,菜商信息靈,腦子活,敢冒險,不管菜價高低,流通環節賺錢總是比生產環節要容易。菜農辛苦一季的收成,也許只相當于菜商運銷幾趟蔬菜的收入。
李光祥說,由于蔬菜產量低,進入流通環節的蔬菜總量也大為減少,相對來說,今年菜商并沒有因為菜價高而盈利大增。菜商難以把握菜價,利潤并不高;碰到菜價不穩的時候,菜商也做賠本買賣。
上海市場菜價回落,菜場攤主稱漲跌都未多賺錢
本報記者 王薇
5月9日天沒亮,楊雨秀就從上海江橋蔬菜批發市場上了一批新菜回來。她在竹園菜市場賣菜多年,每月能有2000多元收入。
“這幾天菜價都降了。前一陣,每斤花菜的進價就要2塊多,我賣3塊。這兩天進價1塊5左右,我賣2塊。這本地小青菜也便宜了,最高賣3塊多一斤,現在是0.8元/斤了。”楊雨秀告訴記者,她的收入其實跟菜價漲跌關系不大,批發來的價高她賣出去價格也高,批發來的價低她賣出去的就低。高高低低,她的獲利還是那幾毛錢的差價,掙得還是份辛苦錢。
而且,菜價上漲還導致了賣菜的成本上漲。去年,楊雨秀所在的集貿市場攤位費漲了一次,她不大的位置每個月是900元。“我這攤位在二樓,還不算貴,樓下的好位置攤位費還要高。”除了攤位費,運輸費、塑料袋等賣菜必須的費用也在增加。
在上海乳山路上的錦德菜市場,來自江蘇的周國宏也告訴記者,進入5月份以來,他進菜的價格已經比前段時間下降不少。周國宏賣的主要是從浙江進的蘆筍、豌豆、嫩筍、茭白等蔬菜。“豌豆賣2塊時我每斤賺3毛,現在1塊5一斤我還是賺3毛,賺300塊我都得賣1000斤,漲價跟我的收入說實話沒啥關系。”他笑著說,他們去批發菜時,批發商說漲就漲了,他們也沒法討價還價。
警惕價格誤導(快評)
劉先云
部分菜價較大幅度的漲跌再次告訴我們:農戶的“小生產”與現代經濟的“大市場”之間,仍缺少有效的產銷對接。“多了多,少了少”的問題,仍然制約著我國的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也影響了農產品市場的正常運行。
對于此輪菜價的漲跌,目前輿論焦點都集中在前段時間的“漲”上面,因為居民的抱怨最多。其實,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
在此輪菜價的漲落中,農業的弱質屬性再次顯現。且從供求關系來說,部分菜價的大幅上漲,還會向市場傳遞不當的信號,導致不合理的資源配置,誤導農民盲目擴大生產,容易導致新一輪的價格波動。另外,目前菜價在我國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中占了較大的比重,菜價上漲勢必推高CPI,因而強化通脹預期。這些似是而非的價格信號,值得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