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方面昨日重點質疑“檢測儀器失誤”說,并稱公安部門迄今未立案
核心提示:海南省工商局的調查結果公布后,與農夫山泉一樣遭遇“砒霜門”的統一企業稱暫不索賠,而農夫山泉是否會訴諸法律渠道,向有關部門索賠呢?
每經記者 嚴翠 陶斯然發自深圳、上海
農夫山泉對“砒霜門”的怨氣絕非一個調查結果就能完全消解。盡管海南省工商局日前發布了對農夫山泉來說期待已久的結果,也責成相關部門向企業道歉,但農夫山泉仍然“跳”起來了,一如其產品剛剛被宣布檢測不合格時一樣。
1月7日,農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農夫山泉)向《每日經濟新聞》發來了一份《對海南調查結果的回復》的函,表示不接受“檢測失誤”的說法,并認為這是一個精心設計的局,同時還提出了復檢樣品從何而來、海南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兩次表態為何矛盾等幾大質疑,試圖證明此次“砒霜門”根源并非檢測失誤,而是存在“幕后黑手”。
“無論是有意為之,還是失誤所致,‘砒霜門’事件已經打破了公眾對國家權威檢測機構的信任。”著名品牌營銷專家張兵武7日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現在已經需要重建社會信任機制。”
農夫山泉提出五大疑點
在 《對海南調查結果的回復》的函中,農夫山泉表示,不能接受海南出入境檢驗檢疫局(以下簡稱檢驗檢疫局)所謂“檢測失誤”的說法,并對海南省工商局的調查結果提出五大疑點:
疑點一:“檢測失誤”是一個精心設計的局,因為海口市工商局提供的檢測單所顯示的檢測樣品數量與檢驗檢疫局所作的記錄不一致,檢驗檢疫局沒有按照通常的做法進行留樣檢測;
疑點二:關于是否留有復檢樣品的陳述,檢驗檢疫局先后提供的函前后矛盾,用農夫山泉的話說就是“樣品僅夠檢測,沒有留樣,那么復檢留樣從何而來?”
疑點三:2009年11月30日的檢驗檢疫局所稱“上級檢測部門復檢仍不合格”,存在有意加害之嫌;
疑點四:檢驗檢疫局有關檢測儀器失誤導致的“檢測失誤”不能解釋;
疑點五:檢驗檢疫局兩次有關產品的“合格”與“不合格”的表態前后矛盾。
“農夫山泉仍然懷疑檢測機構被黑手操縱。”農夫山泉7日表示,希望司法部門盡快介入,還原事件的真實過程。
檢測儀器使用年限致失誤?
農夫山泉與海南省工商局調查報告存有爭議的焦點之一,也是事件的根源在于,檢測儀器是否存在使用時間過長的問題。
根據海南省工商局日前發布的最終調查結果,初檢結果有誤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用于總砷檢測的原子熒光分光光度計靈敏度下降。該儀器使用年限已近9年,經對初檢當天該儀器繪制的標準曲線進行分析,當時儀器狀態不穩定,尤其是標準曲線低點偏差大,對檢測結果造成了一定影響。
那么儀器用了9年算時間長還是短?“我公司銷售原子熒光分光光度計已經10多年了,迄今還沒有一位客戶告訴我們儀器不能用,頂多換個小配件而已。”1月7日,國內某知名檢測儀器銷售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原子熒光分光光度計一般都能用10多年甚至更長時間,這同儀器的使用方法、使用頻率等也有關系。“一些國際品牌的產品使用壽命更長,而國家檢測部門一般購買的都是頂級品牌的產品。”
那么除了檢測儀器之外,是否還存在其他檢測失誤的情況?“我確實無法回答這個問題。”1月7日,記者就農夫山泉方面“復檢單位初次復檢時農夫山泉仍不合格”的說法,向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綜合檢測中心的李翔求證,但遭到了他的婉拒。據統一企業向記者出示的復檢報告中顯示,李翔是農夫山泉、統一企業產品復檢的主要負責人。
“我是一個技術人員,我只管技術方面的事情。”李翔說,技術人員在檢測的時候,并不知道檢測的是什么產品,只需要檢測出結果即可。
農夫山泉是否索賠仍未知
海南省工商局的調查結果公布后,與農夫山泉一樣遭遇“砒霜門”的統一企業稱暫不索賠,而農夫山泉是否會訴諸法律渠道,向有關部門索賠呢?
“目前可以說的我們都已經說了。”7日,農夫山泉代理律師葉志堅并未正面回答記者關于是否索賠的問題,只表示農夫山泉雖已就該事件向海南省公安廳報案,但至今未能正式立案。
事實上,自事件發生以來,農夫山泉就不止一次表示將以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
2009年11月24日,在農夫山泉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農夫山泉董事長鐘睒睒曾表示,在“砒霜門”爆發后一周,農夫果園和水溶C100的銷量環比下降50%,預計損失超過10億元,并計劃狀告海口工商局,索賠市場損失。不過,隨著海南省工商局宣布介入之后,農夫山泉則改口稱將視海南省工商局的調查結果再決定是否索賠。
專家呼吁重建信任機制
“不管海南省工商局的說法是否屬實,這背后都反映了一個問題:社會一道重要的信任機制已經被打破。”著名品牌營銷專家張兵武先生1月7日對本報記者說。
張兵武認為,如果事實是海南省工商局所說的檢測設備老化、工作人員未按照標準進行檢測等導致檢測失誤,那么說明有關部門的技術不可靠;如果是農夫山泉所質疑的背后存在幕后黑手操縱,那么說明有關部門道德存在問題。“總之,國家權威檢測部門已經打破了民眾的信任,而現在迫切需要重建社會的信任機制。”
張兵武表示,整個社會的信任機制正在逐步走向惡化,從最初的民眾對專家解讀成“磚家”、到后來民眾意識到社團、協會與利益集團有關等,現在這次事件已經令民眾對國家檢測機構失去了信任。
張兵武還認為,從危機公關的角度來說,企業必須做好隨時應對各種危機的準備。而這次“砒霜門”事件中,農夫山泉的做法有可借鑒之處:勇敢地表達自己的訴求,同時通過廣告、權威機構的檢測等各種方式強化并提升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