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我國食用油屢次大漲大跌,外資扮演幕后推手。中國作為食用油消費大國,但沒有定價權。
正在武漢舉辦的第18屆中國食博會上,一批國內油菜專家大聲疾呼:外資正有備而來,步步進逼,第一步打倒了大豆,第二步意圖打倒油菜。
油菜進口再敲警鐘
農業部網站披露,1至10月,我國油菜籽進口267萬噸,同比增長227%,首超油菜第一大省湖北的年產量。同期,菜油進口40.3萬噸,增長99.5%。
對此,油菜專家、中國農科院油料所副所長黃鳳洪指出,加入WTO后國外油料基本“敞著進”,進口油菜激增再次敲響警鐘,“要避免重蹈大豆覆轍”。
我國是大豆原產地,2000年開始卻成為最大的大豆進口國,并逐步喪失大豆的定價權。2004年國際資本運作,大豆價格先漲后跌,國內一些企業對套期保值缺乏經驗,結果高位被套。近七成企業停產,大量企業倒閉,造成中國的“大豆危機”。
乘此機會,四大國際糧商大舉進入中國,通過低成本兼并重組,控制全國66%的大型油脂企業,控制產能達85%。金龍魚、魯花等知名品牌背后,均有外資控股或參股。
外資推動下,進口油料持續增加。今年1至10月,我國大豆進口3488.2萬噸,同比增長13.2%。棕櫚油進口533.0萬噸,同比增長24.0%。
黃鳳洪介紹,目前,城市居民最常用的調和油中,大豆油成分的比重最大,其2/3原料來自進口;棕櫚油其次,原料則全部來自進口。
中國油菜籽年產量約1200萬噸,多年居世界第一。2002年以前,菜籽油是我國百姓的首選食用油。近年,隨著大豆、豆油、棕櫚油等進口的增加,菜籽油消費已退居第三位,目前仍呈下行之勢。
前不久,金龍魚、福臨門等食用油漲價,眾多品牌馬上響應。田新初認為,外資掌控話語權,民族企業完全無還手之力,是近年食用油價格大起大落的根本原因。
湖北省農業廳油菜首席專家田新初坦承:外資第一步打倒了大豆,第二步必定是油菜,“形勢不樂觀”。
“丑小鴨”變“天鵝”無人喝彩
“20多年沒吃菜油了”。漢口市民李女士回憶,上世紀80年代,菜油顏色很黑,買時還要憑票,但那種油烹飪時煙大、氣味重。自從有了色拉油后,就不想再吃菜油了,F在,李女士和很多市民一樣,習慣吃調和油,“顏色看起來很清亮”。
著名油菜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傅廷棟指出,由“雙低”油菜加工的菜油營養豐富,有助減少心血管疾病,品質與橄欖油相當,是目前最好的大宗食用油。
去年,湖北奧星油脂公司與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所合作,改良傳統菜籽油獲得成功。新品“雙低”菜油解決了油煙重等“老大難”問題,有深、淺兩種顏色,營養成分更高,“油菜從‘丑小鴨’變成了‘白天鵝’”。
據悉,最講究養生的日本人,吃的主要是菜籽油。美國人以前吃的是大豆油、橄欖油,近年菜籽油消費每年上漲10%。
但占據菜籽油“主場”的武漢,其占有率卻偏低。中百倉儲買手陳俊武介紹,大豆油、調和油占超市食用油銷售七成。超市內,菜籽油銷量不足8%,且缺乏品牌。
田新初指出,美國、加拿大等地區耕地遼闊,實行機械化生產和高額農業補貼,油料低成本,沖擊國內市場;國內,傳統和“雙低”油菜混種、混收、混加工,加工設備、工藝落后,優質菜籽的價值未得到體現。
湖北油菜蘊藏千億產業潛力
目前我國食用油自給率僅40%。傅廷棟院士認為,“自給率超過60%才比較安全”。另外,我國飼料餅粕缺口巨大,明年預計可達3800萬噸。
“振興‘國油’,油菜具四大優勢”。黃鳳洪分析,我國油菜面積、總產均占世界30%,有數千年的油菜消費歷史和文化,油菜雜種優勢利用等技術國際領先,增產潛力大。油菜不與水稻等糧食爭地,“雙低”油菜的餅粕還是優質飼料。
湖北油菜種植面積、產量連續14年居全國之首,約占全國產量1/6,優質“雙低”品種占95%。去年,全省油菜種植、加工產值近200億元。華中農業大學教授馮中朝測算,通過提高單產,擴種面積,湖北油菜蘊藏千億產業的潛力。
“與國際糧油巨頭競爭,種子、種植、加工、品牌,產業鏈缺一不可”。 田新初坦言,除中糧集團外,國內絕大多數企業規模小、競爭力差,精加工方面尤其要防止國際壟斷控制。田新初透露,有關部門正在研究新政策,以后可能不允許外資同時參股多個油脂加工企業。
今年5月,我省首評“優質菜籽油”品牌,并公布系列扶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