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源自超市危機的MUJI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5日 13:33 經濟觀察報
呂英博 極簡風格、禪意美感、回歸自然、NoLogo、生活態度……這些都是人們談及MUJI(無印良品)時的核心詞匯。不過,MUJI的創始人,時任西友株式會社總裁的堤清二的初衷并非如此,其目的是挽救因產品“便宜但質量差”的問題而面臨銷售額下滑的超市。 20世紀60年代,日本經濟進入高度成長期,消費者的收入大幅提高,形成了強大的購買力。加之生產商和商業企業的以廣告為中心的市場營銷活動大大刺激了消費者的消費欲望,為滿足大量生產、大量消費需要而產生的標準化、規格化大量流通便成為了市場的需要,超級市場正是適應這種需求在日本登場的。 和以往的分散的獨立零售店相比,超市能夠實現一次性購齊所需要商品的功能吸引了廣大的消費者。而且超市的自選式銷售方式使消費者免受店員的干擾,以輕松的心情,自由地接近商品、選擇商品。尤其是大型連鎖超市,以其大量采購、大量銷售為有力武器,加上高效率的物流配貨系統降低了成本,使其銷售價格大大低于一般零售店。超市很快在日本零售市場快速增長,并逐步成為日本零售業態發展的趨勢和潮流。1972年,當時日本第一大超級市場大榮的銷售額首次超過具有300年歷史的三越百貨,在全國零售店中排行第一。同時1972年超級市場的總體銷售額也第一次超過了百貨店整體的銷售額。 不過,問題也隨之慢慢浮出水面。在當時的日本,超市引進什么品牌的產品基本是由超市按照自己對市場的判斷來決定,消費者的反饋在這個環節上幾乎被忽略掉了。時間一長,產品自然難以得到消費者的長期支持。此外,為了滿足超市大批量的供貨需求和極低的買入價格,制造商不得不在產品質量上做出妥協。 到了70年代末,超市商品已經被貼上了“便宜但質量差”的標簽,銷售量開始下滑。作為當時日本前三大超市的西友自然也回避不了這個問題——想重新贏回消費者,僅僅價格便宜是不夠的,必須提高產品質量。 1980年,西友(Seiyu)株式會社的總裁堤清二(SeijiTsutsumi)找來了好友平面設計師田中一光、小池一子,建筑師杉本貴志以及時裝設計師天野勝幫忙,希望可以在保證價格低廉的前提下,推出一系列高質量的產品。幾個人商量的結果是——簡化造型、簡化生產過程,制造樸素且價格適中的商品。 生產過程的簡化首先從拋棄繁復的包裝開始。MUJI省略掉漂白紙漿的過程,選擇使用環保的無漂白紙張做商品袋和包裝紙;產品的顏色盡量保持原色或普通的黑白單色。如此,不但成本大幅降低,這種包裝的獨具一格也成為了MUJI吸引人的一大因素。 一開始,這個概念只推出了9種家居用品及31種食物作為西友集團的私家品牌來進行推廣,結果大受歡迎。此后8年間,除了貨種開發至1300多種之外,更在獲得了一定數量的顧客群后,1983年,MUJI在日本東京青山開了第一家旗艦店。目前,MUJI在日本國內的店鋪已經超過了250家,商品種類有5000多種,海外店鋪也在當地備受關注,多達78家。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來源:經濟觀察報網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