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賬本中的2007年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7日 10:48 京華時報
本報記者 唐駿 肉價等一連串事關民生的食品價格在豬年里發飆,讓普通百姓明顯感受到生活壓力不斷增大。政府也不斷出臺措施,如對低收入人群發放臨時補助,提高低保標準等,盡全力解決百姓的菜籃子問題。東城區海運倉社區居民邢金玲、陳穎(化名)的賬本將這一切都記錄了下來。 比往年昂貴的年夜飯 在東城區海運倉社區,邢金玲、陳穎等10戶居民在完成每日家務后,還有一份額外的“作業”———記賬。這項為配合統計部門收集調查數據的工作,在該社區已經持續了3年。 賬本是打印好的10頁小冊子,賬目細致到每一筆收入與開銷。在2007年賬本上,記錄著邢金玲的退休金上浮了115.5元,也記下了陳穎一家三口的低保金升至1061元。同時,豬肉從年初每斤8元的價格飆升至年底的每斤17元,以及其他肉、禽、油、菜等價格的一路攀升,都變成了一個個數字,顯示在生活賬本上。 2008年除夕,按照往年的規矩,54歲的邢金玲和姐妹等一大家子共12口人,在海運倉附近的天外天飯店吃了年夜飯。結賬時,本有心理準備的邢金玲仍然被600多元的餐費嚇了一跳。 “往年的年夜飯也就兩三百塊錢。今年知道物價貴,特意從家里帶的酒水飲料,點菜時還沒敢往貴了點,葷素搭配。沒想到還是超支了一大筆。”邢金玲抱怨說。從地毯一廠退休后,邢金玲在海運倉社區居委會工作,丈夫和大學畢業的女兒也都有穩定的工作,家庭月收入在7000元左右。 同一天,陳穎花了100元,在附近市場買了5斤牛肉。她燉了整整一大鍋牛肉,拿出了一大半作為年夜飯的主菜,還破例花10元錢買了飲料。剩下的燉肉,一家三口吃了將近一個星期,每天弄一些肉,摻上土豆、蘿卜再燉。陳穎說,如果在去年春節,同樣的錢足夠她買八九斤肉。 因為丈夫殘疾、女兒還在上初中,陳穎一家每月的總收入只有一千多元的低保金,這讓她每次去菜市場都感到物價上漲帶來的壓力。接受采訪時,陳穎伸出手,指著上面的斑點笑著說,沒有護膚品,所以起了老年斑,盡管她只有37歲。 花90分鐘倒車買便宜菜 在邢金玲看來,她之前似乎從未對吃的事情太過上心,一般是老伴或女兒想吃什么,她就到市場去買。從去年5月開始,她在附近超市買肉時,開始注意價格了。瘦豬肉從每斤8元開始,以平均每月1元的價格上漲,直到年底的17元。隨之而來的,是牛羊肉、雞肉、蔬菜、食用油的跟風漲價。 “除了大白菜,現在已經沒有低于1元的蔬菜了。”2008年2月26日,邢金玲接受采訪時說。 邢金玲買菜時,不再大袋大袋地往回搬,而是吃多少買多少,怕放久了變質,丟了可惜。去年秋天,海運倉附近南小街菜市場的大蔥已經賣到每斤5元了,打聽到老伴工作的大山子附近菜市場才賣3.5元,她便讓老伴每天下班的時候帶菜回家。每到周末,她就和老伴坐公交車從海運倉趕到左家莊,再倒一趟公交車到大山子買菜,往返一次就要花一個半小時。 去年12月,邢金玲聽說兔肉營養價值高,不管是和牛肉還是和豬肉一起燉,都很入味,而且價格相對便宜些,便專程到大山子買了幾斤兔肉,當時兔肉每斤5.8元。但沒過幾天,老伴再次去買時,兔肉已經漲到6.5元了。 在邢金玲家的餐桌上,往日的芹菜炒肉、香干炒肉等變成了炒雞蛋或素炒,原先幾乎每天都有葷菜,但從去年10月肉價漲至12元開始,邢金玲買肉的次數就減少了,10天左右才會買一次,約兩三斤。 一個月只買兩次肉 陳穎的賬本顯示,她一個月大概只買兩次肉,更多的是蔬菜,其中又以每斤7毛錢的大白菜以及每斤1.5元的芹菜為主。元旦后茄子漲到每斤4元,這道菜就從陳穎家的餐桌上消失了。 現在,陳穎會選擇在傍晚時分去逛菜市場,因為這時的菜比較便宜。原本性格比較內向的她還會在菜市場里面轉上兩圈,打聽所有菜攤的價位,再選擇其中最便宜的購買。今年2月26日傍晚,在菜市場轉了好幾圈后,陳穎挑了幾個不大的西紅柿和一把芹菜,花費3.2元。 為了節省菜錢,陳穎家的晚餐由原來的三個菜變成了如今的兩個菜,陳穎也越來越多地準備面條等主食。“畢竟只要買幾個西紅柿做鹵就好。”陳穎說。 讀初二的女兒偶爾會提出一些要求,有一次想吃雞翅,但面對每斤12元的價格,陳穎沒舍得買,因此對女兒十分愧疚。春節前,陳穎答應和女兒去吃麥當勞,出門前她特意吃了一碗面墊底,只是給女兒要了一份18元的套餐。陳穎說,女兒學習不錯,也很懂事。當時,女兒非要給她再買一份,雖然自己拒絕了,但心里還是很高興。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