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業界稱漲價促使產業升級
時報訊 (記者 李星慧) 經歷了去年底兩次牛奶集體大漲價后,本月中旬,一場聲勢更浩大、來勢更迅猛的漲價潮席卷全國。時報記者日前了解到,在前兩次漲價中一直較為隱忍的蒙牛、伊利和光明,也不得不開始考慮進一步調整產品價格。
企業:
漲價僅能維持正常運轉
據了解,2007年以來,國內食品市場可謂“漲聲一片”,中國乳制品行業的成本已不堪重負,在傳遞效應之下,乳品終端價格開始推高。
多家乳品企業的負責人在采訪中表示,當前,中國乳業正在進入一個“零利潤”的冰河期。統計數據也證明了這個觀點,2004年中國乳制品企業有1/3以上虧損,2007年11月~12月,牛奶價格雖然有所回歸,但如果進行單月核算,中國乳業卻步入了全行業虧損狀態。
記者從蒙牛方面獲悉,從1997年至今,牛奶價格“不升反降”的現狀已經逼迫蒙牛將大量的資金投入到奶源、產品、渠道等各個方面科技創新中。多家乳業龍頭企業也表示認同:“漲價僅僅是維系企業正常運轉的一個非常手段,但在中國的現有國情下,中國的牛奶是不可能像去年歐美等國那樣大幅度提高價格,尤其是龍頭企業。因此,擺在我們面前的道路只有一條,就是科技創新、轉嫁成本、自我消化。”
專家:
靠企業未能消化增加成本
不過,業內專家卻認為,僅靠企業的自我消化,并不能完全轉移生產成本的大幅增加,中國乳業“透支”太多,而龍頭企業為行業承擔得也太多。
據介紹,1999年,250ml利樂磚純牛奶的市場價已經高達2.7~2.8元/包;但到了2006、2007年,因為企業間互相競爭的壓力,已降為2.0~2.1元/包,有的月份甚至降到1.6~1.8元/包。去年四季度牛奶價格雖有一定回歸,但仍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奶賤如水”的怪圈。而在此期間,收奶價格已經上漲了50%,其他原材料也在國際范圍形成了長時間的價格上漲。
據了解,乳企巨頭此次提價的幅度也相對較小,提價轉移的成本微乎其微。
令人憂慮的是,由于飼料等養牛成本的不斷上升,收奶價格的不斷上漲,對奶農綜合收益的提升并沒有帶來顯著改善,實現乳業整體“解套”的第一步,還是得從市場開始。“只有給牛奶一個合理的價格,整個乳業生態圈才能休養生息,繼續良性循環,才有可能期待它步入可持續發展的良性軌道。”有業內人士如此評價。
-相關報道
三乳企股價下跌
就在此次漲價潮期間,蒙牛、伊利和光明的股價,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跌,其中,A股上市的光明乳業(600597),從1月11日的14.32下跌到1月21日的12.53元;伊利股份(600887)也從1月11日的32.85下跌到1月21日的29.21。在香港上市的蒙牛也難以避免,由最高點的36元降至1月21日的23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