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近期,市場上部分消費品出現了價格波動。一棵菜、一塊肉、一盒奶……盡管產品很小,但事關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記者繼前不久完成“一塊肉”的市場調查之后,又聚焦“一盒奶”,走訪了生產流通企業、經濟專家、各大賣場以及消費者,力圖還原牛奶價格背后的真實,尋找產業鏈上各方多贏的交叉點。
9月20日,光明乳業推出了堪稱國產最貴的低溫鮮奶新品———“致優全鮮乳”。其實,在高端牛奶市場,蒙牛、伊利早有舉動。今年以來,蒙牛和伊利相繼推出“特侖蘇OMP奶”和“金典有機奶”,每盒250毫升,前者售4.5元,后者賣7元;而兩個品牌類似包裝的常溫奶價格只有2.5元左右。
當天一早,記者在農工商超市180店遇到了消費者張小娟。她家住華池路,經常到這買牛奶。一進門,她就發現進口處牛奶專柜多了一個品種:每盒950毫升、售價16.8元的光明“致優全鮮乳”。“這奶怎么這么貴?”她說她此前買過的光明系列最貴的牛奶是“優倍高品質鮮奶”,950毫升10.5元;買得最多的是光明純鮮牛奶,980毫升7.3元。
張小娟的感受也是許多消費者的共同感受。國內奶業三大品牌接連推出高價產品,部分企業還傳出調整入戶大眾奶價格的消息,種種變化不可避免引來猜測:牛奶市場究竟面臨何種變局?其價格變動是從“奶賤于水”的低價向理性價格回歸,還是相關企業借著其他行業的漲價風潮順勢而動?
零售市場、生產企業、奶牛牧場……記者尋找著有關“一盒奶”價格方程式中的未知數。
定價:不是簡單加法
一盒牛奶的價格怎么定?
走進吳中路上的光明乳品二廠,最醒目的是流水線上列隊等待牛奶灌入的“小房子”包裝。“這只是生產環節的一小部分”,光明乳業副總裁張華富介紹,用自動擠奶器擠奶、原奶裝上奶灌車送抵工廠、殺菌冷卻后通過管道送上流水線,這些全封閉運作的環節構成一盒牛奶的生產成本。成品奶下線后,通過冷藏物流車送進賣場冷柜,銷售方再將牛奶分批上架,這是牛奶的流通成本。
當然,還有生產企業、銷售企業的利潤。簡而言之,一個加法:牛奶最終定價=生產成本+流通成本+企業利潤。
其實不那么簡單。
采訪中,消費者提出不少問題:生產成本、流通成本、企業利潤在最終價格中具體占比多少?如果牛奶漲價,是生產成本高了,還是企業提高了利潤?就算生產成本提高,流通成本有沒有降低的可能?企業利潤的設定合不合理?張小娟說:“如果只是企業漲自己的利潤,阿拉肯定不買賬。”
在經濟專家看來,產品定價不僅僅是簡單的成本和利潤相加。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徐培華解釋,產品價格還包含品牌價值、特殊價值、文化含義等,例如大品牌價格就高于小品牌。另外,產品的口味、營養等特殊價值,也可以反映到價格上。同樣是常溫奶,來自于無污染養殖場的原料,與來自于普通養殖戶的原料,即便收購價格相同,企業用價格高低來反映特殊價值,也是合理的。
而且,牛奶行業還存在價值與價格相背離的情況。奶農林先生接受采訪時,指著記者手里的礦泉水說:一瓶500毫升礦泉水賣1元,每千克售價2元左右,可目前國內原奶收購價每千克才2.5元左右。盡管礦泉水售價中包含了流通成本,但原奶畢竟不同于水,兩者間價格差距過小,原奶價值沒有真實反映到價格中。價格與價值偏離過大,養殖戶就不愿意養牛,直接影響了原奶供應量,促使收購價格提高。
可見,一個加法算式包含著豐富內涵,一盒牛奶的價格方程式,也可以從一個公式分解成多個公式。
成本公式:尋找多贏的點
不過,上海市場的牛奶價格水平,并沒有因為高價奶上市出現明顯波動。(見習記者 徐蒙 記者 任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