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涂艷
私人銀行理財產品竟成“吸金王”,星展銀行起訴投資者掀波瀾
星展銀行(香港)與內地投資者KODA(Knock Out Discount Accumulator)理財產品糾紛進一步升級。近日,北京地區投資者也因購買該理財產品巨虧導致反欠銀行貸款而被告上法庭。目前,法院已經立案并擇日開庭審理。接受內地投資者委托的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肖金泉律師表示,目前該所正在研究相關對策,并繼續接受投資者的委托準備應訴。目前,星展銀行總部、香港公司及位于上海的星展(中國)公司均未對此案做出任何表態。
百萬資產蒸發 高端客戶反倒欠款
和此前被訴的兩位廣東客戶遭遇相同的是,目前北京的這幾位投資者均是星展銀行(香港)有限公司私人銀行的高端客戶。他們分別在2007至2008年間和星展銀行在一份幾乎全英文的合約上約定購買了一款名為KODA的理財產品。因為掛鉤股價的波動,現在這款產品已致使被告的所有投入資產虧空,并欠下銀行幾千萬港幣的巨款。
那么為什么客戶的資產全部虧空,反倒被銀行起訴要求返還欠款呢?肖金泉律師分析,其實私人銀行客戶購買的這款產品是一款由風險極大的金融衍生品包裝而成的理財產品,KODA中文又稱“股票累積期權合約”。這種合約除了掛鉤股票,還可以掛鉤包括外匯和期油在內的多種資產。對此,記者致電星展銀行(中國)公司了解到,這些產品均由香港公司發行,因不符合內地監管要求,星展(中國)公司無權向客戶公開發行KODA,也并無發行歷史。
記者從專業人士處了解,KODA的本質是客戶和銀行之間簽訂為期一年的一份合約,合約的標的為某上市公司股票,每張合約最低投資金額約為100萬美元。同時,合約設有取消價及行使價,即假設掛鉤股票當前價格為100元,設定120元為取消價,80元為行使價。當該掛鉤股票股價在取消價及行使價之間時,合約持有人可以每天以行使價80元折價購進指定數量的股票;而當該掛鉤股票的股價高于取消價120元時,合約解除;當該掛鉤股票股價低于行使價80元時,合約持有人必須每天購進指定數量的雙倍數量的股票。
另外,按照合約,在客戶賬戶余額不足的情況下,銀行可以主動向客戶提供貸款購買股票,從而保證客戶繼續履行KODA的約定。也就是說,收益有限、風險無限就正是KODA的“吸金大法”,也正是百萬資產蒸發反倒欠了一屁股債的真正緣由。
律師主張銀行涉嫌欺詐 舉證成關鍵
和以往投資者先質疑銀行違規銷售產品甚至產品設計方面問題不同的是,此次星展銀行與客戶的糾紛是銀行先將客戶訴上法庭,而從星展銀行在內地開展私人銀行業務的范圍來看,諸如上海等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再次發生類似KODA訴訟案的可能性在加大。
據“受害者”薛女士表述,她先前接到銀行的電話推介,說是有一款可以購買“打折股票”理財產品。而對于簽訂的協議是客戶經理通過電子郵件的方式傳到她手中,在她簽字之后再傳真給銀行,并且由于文件大部分為英文,保留的文件也并不完全,因此薛女士并不清楚所簽文件的詳細內容。
“事實上,如果星展銀行的客戶經理和潛在客戶接觸時,是以向客戶推介‘打折股票’為名,強調自己可以幫助客戶以低于市價的價格買到股票,并承諾這筆存款絕對安全、可以隨時支取,那么我們將可以主張銀行涉嫌在訂立合同時有欺詐行為。這種表述讓客戶自然而然地認為,既然是買股票,最嚴重的虧損不過是斬倉,這種風險畢竟是有限的、可控的。”代理此案的肖金泉律師認為。
除此之外,星展銀行在發售這些產品之后能獲取的高額手續費成為質疑的焦點,“從以往的經驗來看,雖然手續費是銀行利潤的正常來源,但是如果客戶經理在推銷產品后獲得了高額回報,那么自然會對他們在推介產品時的行為是否規范做出質疑,也可能成為欺詐的動機之一。”一位業內資深律師告訴記者。
不過,在理財產品特別是高端客戶“一對一”的產品發售過程中,要對銀行的違規操作進行舉證非常困難。所以,這場官司究竟會以什么樣的方式繼續,備受業界矚目。本報也將密切關注并進行跟蹤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