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零收益暴露理財品設計缺陷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02日 15:12 中國產經新聞
即使是保證收益的理財產品,也可能存在風險—— “零收益”暴露理財品設計缺陷 本報記者 欒璐報道 新年伊始,理財大戰烽火再起。然而,與熱火朝天的宣傳對比,一些到期的理財產品收益率卻并不可圈可點,浦發銀行一款名為“匯理財2006年第九期F2計劃”的人民幣理財產品(下稱06F2計劃)被媒體報道其出現零收益。 實際上,近段時間關于個人理財產品的投訴此前已不絕于耳。在浦發銀行之前,中信銀行的一款“打新股”產品也曾遭到投資者的質疑。 各商業銀行在2007年發行了大量的理財產品。其中很大部分將于2008年陸續到期,包括不保本的產品。市場人士擔心,如果投資者教育不能深入人心,銀行理財產品一旦因零收益事件而被“妖魔化”,則商業銀行苦心經營數年的理財市場,將遭受一次重創。 “零收益”暴露 理財產品嚴重缺陷設計 推出掛鉤港股的理財產品,讓內地客戶分享港股市場投資機會,一度成為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賣點。浦發行是較早涉足其中的一家。 上海投資者陳先生在2006年年底購買了該行發行的人民幣理財產品“06 F2計劃”,申購金額10萬元。 出人意料的是,在一年之后,該產品的到期收益率竟然為零,由于國家調減利息稅,10萬元最終僅獲得39.6元的收益,連銀行活期存款的收益都趕不上。 對于這樣的結果,陳先生認為不可理解。他表示,雖然按照產品合同的收益計算公式,該產品的到期收益率確實為零,但他咨詢專業人士后發現,該產品的設計存在嚴重缺陷。據此,陳先生提出質疑:浦發銀行在設計產品時,對市場走勢是否有最基本的判斷? 根據合約,這款結構性理財產品的計息期理財收益率(稅后)計算方式為:最大值MAX[18%-(股票表現值最好的3只股票的平均回報-股票表現值最差的3只股票的平均回報),0%]。該產品掛鉤的4只H股全部為金融股,分別為建設銀行、招商銀行、中銀香港和中國人壽。 2007年12月24日,浦發銀行發布了“匯理財2006年第九期F1和F2計劃期末收益情況公告”,其中,依據“06F2計劃”產品合約約定的收益計算辦法,[16%-(最好的股票的表現值-最差的股票表現值),0%],其中,最好的股票表現值-最差的股票表現值=98.87%,2006年第九期F2計劃的到期收益率為0;但由于利息稅調整發生了有利于客戶的變化,2006年第九期F2計劃的客戶獲得的到期收益率最終為稅后0.0396%。 面對投資者的質疑,浦發銀行認為,投資者片面地誤認銀行用投資者的錢直接去購買了這4只股票。 “實際上,銀行是在金融市場上購買國際知名投資銀行發行的期權,然后再和保本的固定收益票據組合,形成名目繁多的結構性理財產品,包括這款F2計劃!逼职l銀行個人銀行總部一位人士解釋。 他同時強調,國際投行并非總能料事如神,商業銀行從投行手中買入產品,同樣也是一個“愿賭服輸”的概念。 1月30日,一位銀行業監管人士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個人理財業務高速發展和商業銀行缺乏專業理財人員的矛盾日益突出,部分銷售人員對產品結構、潛在風險等缺乏了解,因此,提高銷售人員素質也是商業銀行所面臨的一項迫切任務。 挑選理財產品 要避免五個誤區 過去一年,各商業銀行發行了大量的理財產品。據統計,截至2007年9月末,全國共有60家銀行業金融機構開展了個人理財業務。2007年前三季度,各中外資商業銀行共銷售1643只、2836款個人理財產品,銷售總量近6000億元人民幣,2007年全年銷售總量有望達到1萬億元。 一位大型國有銀行的貴賓理財部門的負責人認為,隨著理財產品的不斷出現,消費者應該避免5個誤區:銀行理財≠儲蓄存款;預期收益≠實際收益;口頭宣傳≠合同約定;別人說好≠適合自己;投資理財≠投機發財。 而事實上,只要把握好選擇的要領,挑選適合自己的產品,就能夠獲取自己的預期利益。 《中國產經新聞》記者了解到,結構性理財產品根據客戶獲取本金和收益方式的不同,一般可分為保本保收益型、保本浮動收益型和非保本浮動收益型3種。 保本保收益型產品,銀行要向客戶承諾本金安全和固定收益,銀行承擔由此產生的投資風險。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銀行保證客戶本金安全,本金以外的投資風險由客戶承擔,并依據實際投資收益情況確定客戶實際收益。 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銀行并不保證客戶本金安全,也不承諾收益情況,風險由客戶承擔,目前此類產品相對較少。 在投資人選擇結構性產品時,應當明確產品屬于以上哪一種。如果是保本收益的產品,只需要考慮所購買產品的所在銀行是否有信用風險。如果屬于浮動收益產品,投資人就需要進行下一步驟的考慮,然后根據自己的預期和風險承受能力選擇不同類型產品。 同時,結構型投資產品提供了多樣化投資組合,從而有效地降低了投資的整體風險,同時又使投資者有機會獲取比傳統定期存款更高的收益率。 前述銀行業內人士認為,在結構性投資銀行產品這塊市場上,中外資銀行各有其優勢,但投資者須注意的是,不管是中資銀行還是外資銀行,其投研實力都應成為投資者考察的重要目標,這將直接影響到投資標的物選擇進而影響投資收益。他建議,投資者不應盲目選擇,應根據自身理財需要,選擇適合自身實際財務狀況和投資偏好的銀行及其產品。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