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道聽途說 > 正文
 

訪巴克萊新興市場研究組總監黃海洲博士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17日 08:07 證券市場周刊

  “我想回來!因為我想更近地觀察中國。”黃海洲的第一句話顯然在解答人們的疑惑。

  作為巴克萊新興市場研究組總監、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的黃海洲可是個“優秀生”——這個畢業于印第安那大學,獲得商業學博士學位的中國人,成為了為數不多的可以在國際頂尖權威學術期刊如《美國經濟評論》、《中國經濟評論》、《國際經濟學》及《貨幣經濟學》上發表經濟及金融研究論文的佼佼者。而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工作長達七年的時光中
,黃海洲又以其獨到的視角、睿智的見解和縝密的分析為中國金融改革的發展獻言進策而備受國內外的贊嘆。

  而今,他回來了

  難褪的學者本色

  ——訪巴克萊新興市場研究組總監、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黃海洲博士

  作者:本刊記者 袁朝暉/文并攝   

    授課的時光很快樂

  似乎是一種安排,他“回家”的時間是如此的和中國金融改革的進程吻合。

  2005年,建行和中行相繼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建行成功實現海外上市,中國最大的國有商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也啟動股改,下一步農行也將按照相似的步驟進行股份制改造,各大外資金融機構爭相加速競逐稀缺的金融資源。而與此同時,對“以開放推動改革”的國有銀行改革模式的批評開始集中出現,“國有銀行股權被賤賣了”、“銀行業大規模引進外資將威脅到中國的金融安全”之類的說法,不斷見諸報端。距離中國銀行業全面開放的入世承諾還有僅僅一年的時間,銀行改革已經步入最后關口,關于改革的爭論也漸趨激烈。

  黃海洲的回歸恰逢其時。

  “我在國際

貨幣基金組織(IMF)呆了7年。”黃海洲并不否認,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歲月是一段美好的回憶,對于他來說,那是一個做學問和觀察問題的好地方。

  他說,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因為工作的關系,他總是可以第一手接觸到國際上最新的動向,可以和政策的制定者、國際關系走向的推動者和那些令人仰慕的知名學者共濟一堂,也可以在全球每一個角落下凝望藍天去思考深刻的問題,今天也許是英倫的迷霧,明天就是加州的陽光。對于一個學者來說,這種生活是一種愜意的享受,更是一種上天的恩賜。

  唯一深感遺憾的是,“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7年中,由于工作性質的原因,我始終無法全身心地來觀察中國。”黃海洲說,“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時候,我總是能收到許多來自中國政府、高校、研究機構和朋友們的邀請,但是,‘人在江湖’,我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研究人員,因此,分身乏術的我很多時候往往是難以前往。而且,即使是去,因為時間倉促,也做不了什么事情。”而正是這唯一的遺憾讓他義無返顧地選擇了回歸。

  回來是黃海洲的堅定選擇,而現實也為黃海洲提供了馳騁的舞臺。黃海洲說,選擇巴克萊集團之前,已經有很多的外資金融機構對他開出了誘人的加盟邀請,而這其中,在全球最大的金融服務集團中位列第九名,在英國排名第三,總資產高達5600億英鎊的巴克萊集團打動黃海洲的重要一點就是:他的研究是獨立的,可以不受到公司利益的牽涉。這對于一個崇尚維護學術研究尊嚴的學者來說無疑是一柄在商業詭譎江湖中保持學術獨立的保護傘。于是,在眾多的追求者中,黃海洲選擇了巴克萊集團,踏上了歸家的路途。

  巴克萊集團為黃海洲提供的并非僅僅是研究的獨立性,眾所周知,黃海洲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工作7年中盡管在多個部門擔任要職,工作繁忙,但他依然在倫敦經濟學院及香港中文大學擔任學術職位,而且還是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特聘教授。

  黃海洲自己也承認,上課的時間是他感到最幸福的時光,對于一個學者來說,將自己掌握的知識和年輕的學子分享、碰撞、交匯、激辯是一種享受。“我每年都會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為學生們講授銀行的公司治理這門課程。”談及此,黃海洲的目光中充滿了美好的回憶。

  而巴克萊集團也深知黃海洲的心情,“巴克萊集團告訴我,我依然可以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繼續教授課程,而且其他的學術活動也不會受到大的影響。而且對于我日常的出席各種學術會議,包括往返內地參加以前很難參加的各種交流都持非常積極的態度。”黃海洲對巴克萊集團的理解和大度十分感動,“對于我來說,感覺非常好。”黃海洲哈哈大笑道。

  當然,黃海洲也深諳巴克萊集團對他的期望。2005年,巴克萊集團在中國的業務增長速度達到30%,大于20%的目標。而對于未來,巴克萊集團顯然有更高的期望,這也是為什么他們不惜代價將黃海洲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請來的原因。“黃海洲先生的加盟給巴克萊集團注入了新鮮活力,他不僅對

中國經濟有著深刻認識,而且他在高層次經濟和金融方面的研究成果有目共睹。”這是巴克萊集團對黃海洲的評價,更是一種無形的期待和壓力。

  對此,黃海洲也有著自己的雄心勃勃的計劃。他說,在巴克萊集團紐約、倫敦及新加坡公司短暫熟悉業務之后,未來他將長駐在香港,因為那里是聯系內地和海外的“橋頭堡”,同時也是國際金融中心之一,“香港也是離內地最近、國際市場最敏感的地方,方便我們觀察海內外的種種跡象和反應,也有利于巴克萊集團靠近中國市場。”

  同時,黃海洲已經在著手建立屬于自己的研究團隊,黃告訴記者,初步的規模將敲定在10人以內,而目前,除了瑞銀集團在上海設立了有十余名研究員的代表處專門就國內A股進行研究外,其余投行當中,有很多機構甚至都沒有建立起專門以內地為基地的研究A股的機構。黃海洲的計劃不可謂不大膽。

  金融改革的得與失

  “我個人認為,建行上市是非常成功的。經驗證據和理論推理都支持了這樣的觀點:保持銀行業穩定是維護金融穩定的核心關鍵。但是,在金融領域嘗試任何的改革都應該看到,轟轟烈烈不是金融改革需要的,于無聲處、波瀾不驚才是成功的,這才是我們需要的金融改革態勢。”對于沸沸揚揚的金融改革“風暴”, 黃海洲當然不會是局外人,他自然有著自己的一番高見。

  實際上,伴隨建行上市,國內各界對于國有銀行改革有很多不解和擔心,包括“賤賣”國有資產的擔心——國家花了那么多錢解決國有銀行的問題,外資出了那么一點錢就占有那么多股份,這是不是在賤賣國有銀行?

  “至于‘賤賣’,我覺得這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黃海洲有自己獨特的看法,第一,事先和事后的問題。一件事情做好了,有人說可以做得更好似乎無可厚非,但誰在事先預料到三年后的事情呢?為什么他們當時不說呢?第二,如果建行賣賤了,建行的股價應該體現出來,但市場的表現無法支持“賤賣”的說法。第三,可以和其他銀行的發行價值比較。建行都不存在“賤賣”。

  “事后諸葛亮是沒有意義的。就好像說你是一個北京的孩子,上高中時,所有的人都說,他上不了大學,臨近考試也沒有人說他會考上大學,高考后他上了北京理工大學,所有的人又都說,你為什么不上清華呢?這是沒有道理的。我在接受外電采訪時也深有感觸。幾年前我說中國的銀行上市是很難的,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后來伴隨著銀行改革我說它也許有希望,但在建行上市前出現波折的時候我說再次困難,是Again,但最后的努力證明建行的發行是成功的。這個問題需要理性地思考。”黃海洲顯然已經進入了自己思考的軌道,侃侃而談。

  黃海洲沒有隨意放言,仔細觀察不難發現,盡管看好中國經濟的發展潛力,看好中國銀行業的巨大市場,但是對于參股中國的國有銀行,很多外資金融機構一直心存疑慮——投入幾十億美元只能成為小股東,有多大的發言權和影響力?如何杜絕政府對國有銀行經營的過度干預?新的不良貸款會不會大規模產生?鑒于此,很多外資金融巨頭并不想參股國有銀行,與建行和中行進行過深入談判的外資金融機構都不超過10家。更有某些金融巨頭的高層公開向投資者表示,不會參股中國的國有銀行。3家銀行的境外戰略投資者,并不是我們熟悉的那些國際銀行巨頭。

  黃海洲直言:“銀行業開放沒有回頭路,倒退的成本太高了。道理很簡單,中國的經濟要發展就必須借助全球的資源,金融領域不可能置身事外。中國要使用全世界的資源,全世界也在使用中國的資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這方面,實體經濟的開放做得非常好,但實體經濟必須和金融經濟的發展相匹配,實體經濟沖在前面沒有錯,但金融經濟必須跟進。”

  “應該說,在這些年里,銀行改革取得的絕對的進步還是非常大的,過去5年也取得了相當令人鼓舞的成績,比如呆壞賬比例,當時的戴相龍行長說是25.2%,有的投行估計甚至是50%,經過幾次的剝離和注資,劉明康主席講目前已經下降到了12%左右,這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進步。3年前甚至兩年前都不會有人能想到中國建設銀行能在國際資本市場上上市。”黃海洲分析認為,“未來幾年,銀行業仍然是金融改革的一個關鍵點。總的說來,過去幾年,中國金融改革的進步非常明顯,在銀行改革上取得的預期效果比我先前的預測還要好。實際上,銀行體系在中國經濟發展中是一個非常脆弱的環節,造成這種脆弱性的原因有:信用風險,由此轉化的大量呆壞賬,這是非常危險的。我曾經指出,中國加入世貿為經濟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同時,它也會帶來新的風險,其中最嚴重的一種風險很可能關系到中國金融行業的穩定和發展。國際經驗表明,金融不穩定和金融危機會造成極為嚴重的、破壞性的危害,表現在經濟、政治和社會各方面,因此應當引起中國的警覺。”

  中國銀行業當自強

  很明顯,面對2006年底銀行業全面開放的承諾,中國的銀行業只能選擇劇烈的變革與維新一條道路。在2005年,他們經歷過或正在經歷引資談判的硝煙,感受到上市的快意,也真正開始面對外來者真刀真槍的爭奪和資本約束下轉型的痛苦旅程。

  “男兒當自強”是黃海洲對中國銀行業的期望。

  黃海洲并不諱言中國的商業銀行面臨的困境,他說,不是說“狼來了”,而是說中國的商業銀行要做好準備,不然如果一旦未來真的開放,到時候如果不做好準備,中國的商業銀行就會措手不及。中國的商業銀行還面臨著許多問題,比如在西方衡量一家銀行的質量時往往要關注每個員工的創造利潤情況,但看看中國的商業銀行的冗員眾多,這就是一個短期內無法解決的問題。僅僅從這一個問題上看,中國就有很多可以改進的地方。上市不僅僅是一個過程,“我覺得海外戰略投資者近來可以解決幾方面的問題,不簡單是錢。首先是技術,銀行的管理是有一系列的技術的,比如風險管理,這里面包含著很多技術性的問題,不學習,中國的商業銀行要掌握這些東西是不可能的。其次是機制,技術,中國人是可以很快學會的,但機制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這是銀行能否健康發展的核心。”

  “我有一個預感。”在銀行治理領域有著很深研究功底的黃海洲在談論這個問題時游刃有余間也不禁

幽默起來,“中國的銀行其實也是過度銀行化了。為什么說中國是過度銀行化?這是一個有中國特色的問題。從基層看,中國的商業銀行的競爭已經是白熱化,人均利潤是非常低的。只不過利率沒有完全市場化,所以顯得不那么明顯罷了。其實,四大國有銀行和其他股份制銀行的競爭和對市場的擠壓已經非常厲害了。入世以后,中國的銀行部門將面臨來自外國銀行的強大的、激烈的競爭壓力。國際金融組織和外國政府也會主張銀行間更激烈的競爭。然而,銀行部門與制造業這樣的實際部門不同。在實際部門,通常是競爭越多越好。但在銀行業卻不一定。當然,這并不是說銀行的數目不可以增加,而是中國需要更高效率的銀行。”

  但是,對于未來中外資金融機構的競爭,黃海洲從全球的角度觀察卻給出了我們不同的答案。“入世兩年后,外國銀行將可以對中國企業開展本幣業務;入世5年后,外國銀行將能夠對中國居民開展同樣的業務且沒有地域和客戶限制。如果國內的商業銀行自己不進行改進,在未來的競爭中,他們會處處碰壁。中國的許多改革沒有開放是無法想象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外資進入中國金融市場對金融改革是有促進作用的。總體來說,外資銀行的進入會加劇中國銀行的競爭性,但在開始階段并非十分激烈。因為外資銀行進入后必然要考慮人均利潤率,所以外資銀行和中資銀行也許會不在同樣的舞臺上展開競爭。也許中資銀行看中的領域外資不會感興趣,而是選擇適合外資銀行自己發展的合適領域。”

  黃海洲

  現為巴克萊集團新興市場研究組總監,主管大中華地區經濟研究,負責關注中國大陸、香港和臺灣的經濟。此前,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工作長達7年,在多個部門擔任要職。更早的時候,曾在倫敦經濟學院及香港中文大學擔任學術職位。畢業于印第安那大學,獲得商業學博士學位。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285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