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08網上海1月19日電(記者劉雪)全球經濟陰霾不散,中國企業抓住機遇出海收購成果顯著,2011年中國企業出海并購交易數量同比增長近一倍,融資額同比增長112.9%。
在這場出海收購的大戲中,躊躇滿志的民營企業出海收購技術尋覓資源的熱情正在不斷升溫,而品牌卓越的本土PE機構作為新生力量也積極參與到跨境投資收購當中。專家表示,歐債危機帶來全球經濟環境低迷,不少優質項目存在價值低估,這為有著技術升級、市場擴張等需求的中國企業提供了出海并購的良好契機,預計2012年將有更多的出海并購瞄準歐美國家。
中國并購市場活躍 出海收購再創佳績
2011年,在中國經濟強勁發展和國家并購重組相關扶持政策的帶動下,中國并購市場并購數量和并購金額雙雙翻倍增長,均創下近6年來的歷史新高。全年各季度完成的并購數量,較2010年各季度均實現成倍增長,交易金額也不斷攀升。
清科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并購市場共完成1157起并購交易,披露價格的985起并購交易總金額達到669.18億美元。與2010年完成的622起案例相比,同比增長高達86.0%,并購金額同比增長92.3%。
在2011年的中國并購市場當中,跨國并購強勢增長,尤其中國企業出海的海外并購市場表現活躍。在2011年中國并購市場上資金規模最大的十大并購交易都是跨國并購,其中有8起為中國企業出海并購,兩起為外資入境并購交易。
清科研究中心統計,在中國企業出海并購方面,2011年中國企業完成110起海外并購交易,與2010年海外并購57起相比,同比增長93.0%;披露的并購金額達到280.99億美元,同比增長達112.9%。其中,中國中化集團公司以30.70億美元收購挪威國家石油公司的交易,2011年中國并購市場上規模最大的一起并購交易。
在外資入境并購方面,外資并購的交易數量和金額也呈現上升的態勢。2011年中國并購市場共完成外資并購案例66起,與2010年外資并購44起相比,同比增長50.0%;披露金額的41起案例并購金額為68.60億美元,同比增長高達209.2%。外資并購中,雀巢公司以16.1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徐福記國際集團60.0%股權的交易拉升了整個外資并購市場整體的并購金額。
【責任編輯:王婧】
歐債危機帶來出海并購契機 目標轉向技術與品牌
2011年中國企業出海熱情高漲,交易量激增,命中率明顯提高。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師徐衛卿表示,海外并購的火爆與國內外的經濟環境和政策導向密不可分。在全球經濟陰霾不散的大環境下,中國企業出海收購迎來了難得的機遇。
一直以來,由于國內經濟高速發展對資源的大量需求以及中國企業在國際大宗商品交易定價權缺乏,促使中國資源類企業的出境并購需求旺盛,能源和礦業的出海收購多年來都是中國企業出海收購的主要對象。2011年中國企業已宣布的出境并購交易有近五成來自能源及礦業。
雖然能源和礦業仍然是中國企業出海收購的主要標的,但近年來中國企業出海收購的目光范圍不斷擴大,歐美國家的品牌與技術類的收購也在不斷增加。
2011年中國企業完成了多起廣受關注的出海并購交易,如聯想集團(微博)先后收購德國Medion與日本NEC、中國化工集團收購以色列農用化工企業馬克特西姆·艾根工業公司60%股份、海爾收購日本三洋白電業務、光明集團收購澳大利亞食品控股有限公司瑪納森75%股份、復星國際戰略投資希臘雅典的時尚品牌Folli Follie等。
從這些并購案例可見,中國企業的出境并購標的正在從傳統的以資源為主,轉向海外市場的技術、渠道與品牌,以尋求企業新技術的引入或產業鏈的擴充。
以光明收購瑪納森為例,瑪納森是澳大利亞排名較前的綜合食品品牌運營商和分銷代理商,其主營業務涵蓋零售渠道、餐飲服務、分銷代理、體驗式銷售、生產加工業務及出口業務等為一體,有豐富的“網絡”資源。
談及這次收購,光明集團副總裁葛俊杰表示,渠道網絡資源將是企業未來發展的最大資源。澳大利亞的產品要進入中國,包括中國產品要進入澳大利亞,網絡渠道在其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目前,國內的分銷模式仍然停留在純粹的品牌代理,而澳大利亞的商業模式已經形成了擁有多業務組合模式的網絡體系。“商業模式的先進與否在毛利率上有很直觀的表現,比如中國批發式的轉手貿易分銷模式的毛利率在5%-10%左右,而澳大利亞的商業模式的毛利率達到28%-30%。”
投中集團分析師萬格表示,歐債危機逐漸蔓延,使得歐洲大量企業面臨產品銷量下降、拖欠供應商貨款與員工薪資、甚至瀕臨破產的局面,為存在技術升級、市場擴張等需求的我國企業提供了出境并購的良好契機。
萬格表示,預計在2012年將有更多的出境并購瞄準受歐債危機影響較大或經濟持續不景氣的美國、德國、日本、意大利、西班牙、愛爾蘭、希臘等國。
【責任編輯:王婧】
民營企業出海熱情升溫 本土PE參與跨境投資將成為趨勢
在中國聲勢浩大的出海收購大戲中,資金雄厚的央企一直扮演主角。而近年來一些新生力量不斷崛起。不少頗具實力的民營企業正在從幕后邊緣走向臺前,國內活躍的PE也借助資金和品牌的優勢積極參與跨境投資交易。
萬格表示,與動輒操作十幾億美元大型交易的央企相比,民企在出境并購中更加關注交易價格與自身的整合能力,操作更加靈活,效率往往更高,最終將成為出境并購中的重要買家之一。
一位幫中國公司在美國進行收購、投資的美國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告訴記者,在美國市場上,有很多中國民營企業正在尋找適合的可收購的標的,關注的范圍極廣,涵蓋技術、服裝、咨詢服務、汽車零件、酒店等等。
上述律所人士表示,有些企業選擇收購對象時比較看中人才資源,包括知識產權和研發能力與設施;還有企業看中被收購對象的渠道資源,如銷售渠道資源。還有企業看中的是用以更新現有產品線、或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地位的產品。“隨著這些并購交易的單筆規模通常不大,交易活躍度一直在不斷增長,有越來越多的中國民營企業參與其中。”
強勢崛起的中國經濟助推中國企業國際化步伐明顯加快,除了民營企業之外,國內不少大牌PE對出海投資也十分熱衷,中信資本、鼎暉投資、弘毅投資等都已經開始率先試水。
中信資本旗下已有兩只日本直接投資基金和3只國際直接投資基金,在全球尋找可投標的。新希望集團也于2011年11月份募集完成第二只產業基金,該美元基金將幫助新希望集團投資海外的農業及食品行業。
在2011年9月,聯想控股旗下弘毅投資在上海設立跨境投資基金管理總部,進一步堅定了走出去的步伐。截至目前,弘毅投資已成功投資了意大利混凝土設備制造商CIFA、全球第五大藥物心臟支架生產商柏盛國際、日本東海觀光株式會社等企業。
弘毅投資總裁趙令歡告訴記者,跨境投資未來將成為弘毅投資的主流業務、主流投資模式之一,2011年5月,弘毅投資支持武漢鋼鐵集團在馬達加斯加投資大型鐵礦項目,成為本土PE機構聯合國(微博)內企業出境投資并購的一個典型案例。
趙令歡表示,在跨境并購中,PE所能起的作用往往并不僅僅是資金,對行業、對目標市場的認知還有服務能力才是更重要的。弘毅將幫助更多的中國企業成長為跨國企業。中國要積極利用全球的資源,通過PE投資買入美國最好的新技術企業,買入歐洲最好的服務企業,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