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革軍
世界經濟遭受國際金融危機重創并陷入低迷,許多經濟體都試圖通過持續寬松的貨幣政策刺激經濟增長。
美聯儲自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已先后多次實施量化寬松貨幣政策,頻繁通過擴大購債規模向市場注入流動性;歐洲中央銀行長期維持較低的基準利率,并啟動歐洲版量化寬松政策——直接貨幣交易計劃(OMT);日本為應對經濟不景氣和長期存在的通貨緊縮,長期施行“零利率”政策,向市場空投貨幣,促使貨幣競爭性貶值,改善國際貿易條件。
主要經濟體頻繁實施寬松的貨幣政策引發了一系列爭議。有觀點認為,量化寬松的政策會引發主要貨幣競爭性貶值,導致一定程度的貨幣戰爭,不利于世界經濟恢復可持續穩定增長;也有觀點認為,寬松政策將產生負面溢出效應,全球貨幣“放水”將降低發達國家的資產收益率,改變國際投資者的風險偏好,使資金可能大規模流入新興國家,給這些國家的資本賬戶管理帶來新挑戰,并加劇資產和通貨膨脹;也有觀點擔心,過度寬松的政策不僅使中央銀行喪失應有的獨立性,也加劇了貨幣民族主義傾向;還有觀點認為,在越來越開放的世界環境下,貨幣政策逐步被作為國家總體戰略的重要因素,演變成維護穩定、增長和安全的重要手段。
為什么各經濟體頻繁使用貨幣政策?存在決定意圖,貨幣政策頻繁使用與特定時期經濟發展需要有直接關系。由于國際金融危機造成世界經濟低迷和長期不確定性,宏觀政策目標諸如增長、就業、國際收支、物價始終處于搖擺、波動狀態,各國因而都希望通過寬松的政策為市場提供足夠的流動性,給經濟發展創造一個寬松的環境,以增強市場信心。頻繁運用貨幣政策也與中央銀行獨特作用有關。中央銀行具有創造貨幣的能力,通過自主運用和創設政策工具,可以調整自身的資產負債結構,進而影響市場的流動性和全社會的信用能力,這為貨幣政策的靈活使用創造了良好條件。此外,與其他公共政策相比,貨幣政策可以根據市場變化相機抉擇,調整頻率也無明確的法律限制,決策更為直接,程序相對簡單,政策操作也更加靈活和富有彈性。
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過程中,我國先后實行適度寬松、穩健的貨幣政策,貨幣存量有了明顯增加,貨幣政策在穩增長、調結構、促平衡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國貨幣總量的增長既是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必然選擇,也與我國特定歷史時期的經濟金融結構相適應。它既要滿足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需求,又要適應經濟貨幣化信用化的需要,同時要反映經濟結構和金融結構的需要,這種增長是中國經濟轉型期所伴隨的體制現象。
從長期看,單純靠寬松的貨幣政策不能解決經濟發展中的結構性矛盾,不能拯救世界經濟,更不能代替改革,反而會加劇金融風險和道德風險。目前,世界經濟發展中的矛盾,主要是發達國家過度負債、過度使用金融,以及不合理的經濟結構、國際金融秩序造成的,解決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改革,促進全球再平衡。
一段時期以來,我國堅持調整結構、擴大內需的政策,努力促進經濟轉型,人民幣匯率接近均衡匯率,為全球再平衡作出了重要貢獻。未來全球經濟再平衡關鍵在于主要經濟體加快結構改革,尤其是勞動力市場改革;改善私人部門需求,促進儲蓄轉化為長期投資;加強政策協調,擯棄各種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確保自由開放的貿易投資環境;深化國際金融體制改革,充分反映和適應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新興經濟體的需求;增強中央銀行的獨立性,妥善處理好貨幣政策、財政整頓與經濟復蘇的關系,在促進短期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中期財政可持續,并減少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負面外溢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