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國內財經 > 2012年IMF和世行春季年會 > 正文
新浪財經訊 美國東部時間4月22日凌晨(北京時間4月22日中午)消息,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在華盛頓表示,中國經常帳戶順差下降主要由國內結構性因素引起,并提及政策正逐漸加強市場在人民幣匯率上的決定作用。對于中國未披露向IMF具體注資金額,易綱婉言謝絕新浪財經訪問。
內因主導經常帳順差大幅降低
易綱出席IMF春季年會分論壇討論時表示,在過去的五年期間,中國的經常帳戶順差與國內生產總值(GDP)比率從2007年的超過10%,大幅度下降至2011年2.8%,而中國政府的宏觀調控和財政政策改革是這個落差的主要成因。
易綱認為,雖然世界經濟疲軟、外部需求尤其是來自歐美地區需求“周期性”下降,確實導致了經常帳戶順差的降低,但他強調,“我會把三分之二的原因歸于長期的結構調整和宏觀財政政策的調整,三分之一歸于上述周期性因素”。
對于這些結構性因素,他具體舉例提到,中國2005年人民幣匯率改革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名義匯率上升31%,過去1美元能換8.28元,現在只能換到6.28元,較強的人民幣直接降低了出口的競爭力;又如,中國的勞動力成本正在上升,其上升速度超過勞動生產力增速,這導致中國在世界勞動力市場中的優勢降低;再加上環境成本、城市房屋價格、社會保障體系的成本上升以及人口老齡化等諸多因素,都可歸于長期的結構性因素,這些因素都有力地促成了經常帳戶順差過去五年內大幅度降低。
人民幣匯率浮動幅度雙向加大
本月,央行把人民幣匯率浮動幅度從0.5%放寬至1%,總理溫家寶曾于3月14日表示,在當前出口減慢,在國內大力推動出口和擴大內需的政策下,人民幣匯率可能已經接近一個均衡狀態,他指出,中國將繼續加大匯率改革力度,特別是較大幅度地實現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
易綱在討論會上指出,一系列匯改政策旨在提高人民幣的靈活性,加強市場力量。他提到,市場已經在決定人民幣價值這個問題上扮演了甚為重要的角色:以往市場對人民幣只有升值預期,而在過去的兩個季度里,我們看到人民幣匯率較為持續的雙向波動,隨著匯率浮動幅度雙向加大,個人、企業和金融機構在多樣化他們的資產以對沖匯率大幅度震動風險。
易綱表示,“事實上,現在已經是時候讓市場對人民幣價格擁有更大的決定權,讓市場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減少政府對市場的干預。”
拉加德(微博):IMF仍在評估人民幣匯率水平
IMF春季年會期間發布最新《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大幅下調對中國經常賬戶順差占GDP比例的預期,今明兩年這一比例分別將為2.3%和2.6%,而中期內(2017年)最多上升至4%至4.5%,低于去年9月預測的7.2%。IMF對人民幣匯率水平評估過程中,中期經常帳戶順差預期是人民幣是否被嚴重低估的重要參考指標。
在當天另一場記者招待會中,被問及是否認為人民幣被低估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微博)拉加德表示,目前IMF仍在對人民幣進行評估,檢查工作尚未完成,尚不能做出定論。但她再次強調,中國放寬人民幣浮動的幅度是“在對的方向上邁出的一個大步子”。(王思維 發自華盛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