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屠光紹從中國證監會副主席空降上海、擔任主管金融的副市長的第四個整年,在他2007年12月底擔任副市長一年半后,國務院會議批準了在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意見。
由金融監管者向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指揮官的轉變后,國際板的推進或許是屠光紹繼推動股權分置改革之后的又一大“硬骨頭”,成敗與否關系重大。
2002年,屠光紹擔任證監會副主席,此后提出了“種樹理論”的觀點,該理論一度在業內廣泛傳播:包含股改在內的市場制度建設如同“種樹”,“利在眼前,功在長遠”。他認為,資本市場最主要關鍵詞是“發展”,發展的基礎是“種樹”,通過改革來解決深層次的制度問題。
轉入上海擔任副市長之后,資本市場的“種樹”活動還在繼續,而恰恰很多發生在上海。屠光紹表示,金融體系分為金融監管、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三部分,其中金融市場體系是金融體系中的核心部分。監管體系在北京,而金融機構則是全國各地都有,因此,上海把金融中心的定位確定在市場體系。這既體現了國家戰略上的定位,也體現了上海與北京及全國其他地區的錯位發展。
屠光紹介紹,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并非要以拉來多少機構落戶,而是“定位為市場體系”。這是上海與北京、天津乃至重慶等金融中心相比比較特別的地方,屠光紹也在多次場合提到這一點。
2009年3月25日,國務院會議批準了上海打造國際金融中心與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此后,上海的市場體系建設有所加快。2010年4月,滬深300股指期貨正式推出,這只由上海金融期貨交易所推出的產品,開創了做空和對沖套利的時代,這將給市場帶來長遠的影響。此外,鋼材期貨、鉛期貨等重要的新產品也陸續上市,期貨市場品種得到了極大豐富。
在人民幣國際化方面,上海是首批入選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以及其他跨境人民幣業務的地方,并在2010年獲得了國際貿易結算中心外匯管理試點資格。債券市場方面,上海銀行間市場與上交所債券市場組成的上海債券市場規模擴大,銀行間清算股份公司成立等等。以上金融創新,均是出于市場體系建設范疇內的,屬于當下的“種樹”,其目的是完成向國際金融中心的轉變。
眼下,最牽動屠光紹的,或許是國際板的不明朗。
自2010年底以來,上海各級不少官員均表示,推出國際板的時機已經成熟,法律上也基本沒有障礙。不過,市場卻不是這么認為。11月30日,A股上證綜指暴跌3.27%,上證B股眾多股票幾乎是以跌停收場,而外界把此次暴跌與國際板即將推出有關,但證監會和上海證券交易所均在隨后否認了這一謠言。
11月25日,屠光紹也表示,國際板的推出要考慮市場層面的因素。
善打硬仗的屠光紹,在國際板問題上遇見了一個不小的挑戰。
【作者:袁京力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