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嫌外泄敏感數據,有關官員被帶走調查
【深圳商報訊】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在有關部門徹查宏觀經濟數據泄密的敏感時刻,國家統計局將于下周二(6月14日)公布5月宏觀經濟數據。
就在6月8日,國際知名通訊社路透社即預測:中國5月CPI預計較上年同期上漲5.4%,追平3月份創下的32個月高位。
就物價指數等宏觀數據進行調查,并搶先于國家統計局之前公布數據,已成為以路透社為代表的媒體及相關機構的“例行公事”。在這一“公事”上,路透社對數據“預測”的精確度,令人驚嘆。2008年以來路透社已經累計7次精確“猜”對了中國的月度CPI數據。
CPI數據兩年7次“被發布”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2008年開始,路透社多次援引“消息人士”的信息,準確預測CPI等宏觀經濟數據。
2008年4月11日,路透社援引“官方消息人士”的話稱,中國3月CPI同比增幅料達8.3%。這一數據同一周后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完全吻合。
2008年5月9日,路透社再引“消息人士”的話稱,中國4月CPI同比漲幅可能達8.5%。這一預測與市場之前認為CPI將保持平穩的預期大不相同,而國家統計局于幾天后公布的國民經濟數據中,4月CPI數據同比增長恰為8.5%。
“搶先公布”一發不可收拾
2008年6月10日,路透社發布《中國5月CPI同比上漲7.7%較上月明顯回落》一文。國家統計局于兩天后才公布這一數據。
2008年7月8日,路透社又引兩位官方消息人士的說法稱,中國6月份CPI同比上漲7.1%,上半年CPI同比上漲7.9%。這一次,路透社的文章中已經沒有“可能”等預測性用語,儼然默認了該信息的準確性和權威性。7月15日,路透社再次以3位官方消息人士為消息源,稱上半年我國GDP同比增長10.4%。
這三個重要宏觀經濟指標,與國家統計局于當月17日才發布的數據果然無異。
2010年6月8日,路透社對5月出口50%同比增速的預測,以及6月9日,路透社稱“5月CPI同比上漲3.1%”,在其后雙雙“應驗”。
今年2月14日,在統計局公布2011年首月宏觀經濟數據的前一天,路透社發文稱,“據兩位市場人士透露”,市場傳言中國1月CPI同比上漲4.9%,低于市場預期,并指出“主要因官方調整了CPI的權重”。
2月15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CPI數據,的確并非此前市場普遍預測的5.3%,正是調整權重后的4.9%。
“泄密”鏈條查處難
據了解,提前獲得關鍵經濟數據的境外媒體并非路透社一家。
經記者查實,2008年12月份的進出口數據,以及2009年7月16日公布的當年上半年GDP數據,都曾被境外媒體準確預測。
農業銀行高級經濟師何志成指出,我國重要數據在發布之前會按照快報的方式報送有關國家主管部門,然后再發送央行、發改委、國研中心等部門,目的是為了進行一些修改和調整。也正因為有如此多環節,數據有可能在多個環節出現泄密點,且由于信息傳送的范圍太大,調查查處很難。
兩處級官員涉嫌泄密
據《半月談》雜志消息,3、4月份,國家統計局辦公室一名秘書與央行研究局宏觀經濟研究處副研究員伍超明被有關部門帶走調查,迄今仍未回辦公室。
上述兩部門的相關人士告訴記者,2名副處干部被抓,可能與掌握的敏感數據外泄有關。其中伍超明多次給券商作報告,從中獲得了利益。
據記者了解,國家統計局接受調查的是辦公室一名副局長的孫姓秘書。該秘書在2007年從國家統計局國際統計信息中心筆試、面試等程序,錄取為公務員。此人畢業于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獲碩士學位。
不過,截至目前,該孫姓秘書的數據泄密情況并未進入司法程序。統計局內部仍未通報此事,包括人事部門也不了解具體案情。
與此同時,接近人民銀行的權威人士向記者透露,此番深陷數據泄密而被捕的,也有人民銀行研究局宏觀經濟研究處的人士,其中之一是身為研究處副研究員的伍超明。
消息人士透露,此番深陷數據泄密門的,除了人民銀行、統計局等掌管宏觀數據等核心部門外,發改委也有相關人士卷入其中。而與此關聯最大的券商、基金等機構也難脫其咎。
泄密上的利益鏈
對于那些提前獲得經濟數據的機構和人士來說,保密數據可能意味著可觀的經濟利益。
一位券商研究人士對記者表示,包括CPI在內的經濟數據對于資本市場來說是十分敏感的經濟指標,如果提前得到經濟數據,就創造了一個投機性交易的機會。
相對于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和外匯市場對于經濟數據更為敏感。如果債券投資者提前獲得的數據比市場普遍的預期樂觀,可先期購入債券,等待正式消息的發布;如果獲得的數據較市場預期悲觀,則提前賣出債券以控制風險。
一名曾從事過基金行業的人士也對記者表示,能提前拿到數據無論是對于券商還是研究員都有直接的利益關系。如果一家券商的研究報告對于宏觀數據總是能準確地預測,就可以獲得基金更多的“分倉”收入,相關的研究員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派點”。 上述人士透露,其實一些信息并不體現在研究報告中,更多是通過短信、MSN、網絡等工具來傳播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