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央行間貨幣互換,到逐步鋪開的跨境結算試點,乃至金融市場投資,人民幣透過多種管道加速出海
《財經》記者 張曼
盡管國內外經濟形勢復雜,人民幣跨境出海,由點及面迅速鋪開。
日前,商務部等相關部委決定,將貿易結算試點領域的出口企業,從365家擴容百余倍至6.7萬家,進一步做大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規模。隨后,央行發出新年1號文件,允許境內機構用人民幣直接投資境外項目和企業。
從央行間貨幣互換,到逐步鋪開的跨境結算試點,乃至金融市場投資,人民幣透過多種管道,加速出海。
開放直接投資
央行1月13日對外公布的2011年1號文件,將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推進至更高的層面。
該文件名為《境外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試點管理辦法》。這份文件規定,境內非金融企業在設立、并購、參股境外企業和項目時,可以直接使用人民幣資金。境內機構在辦理境外直接投資核準時,明確擬用人民幣投資金額,并向當地外管局遞交申請材料后,就可以在銀行匯出人民幣。
“沒想到跨境投資的試點會這么快全面推開。” 摩根大通資金管理部總監兼上海分行副行長許晟表示,1號文件將這項業務常態化,審批方式也很明確地寫出來,下一階段會有很多企業關注這件事。今后企業走出去時,就會考慮用人民幣還是外幣更劃算。
摩根大通是第一美元清算銀行,與央行上海總部的人民幣跨境工作組一直“溝通密切”,多次交流海外客戶和市場對人民幣業務的看法。在摩根大通看來,中國央行對此項試點推動力度相當大,非常關注海外市場的拓展。
參與試點的銀行人士透露,開放直接投資也是市場必然趨勢。從2009年7月啟動跨境貿易結算試點后,幾大國有銀行陸續開展境外人民幣項目融資試點。2010年下半年,人民幣境外直接投資開始個案試點,6月中緬油氣管道項目中,中石油就獲準用人民幣進行直接投資,銀行也陸續提供相關投融資服務。
人民幣跨境投資規模也逐月激增。根據央行統計,2010年8月底規模約60億元,到11月底超過500億元,12月底累計超過700億元。
正在操作項目的一位國有銀行人士預計,未來幾年此類業務都會保持快速發展。由于跨境投資項目動輒幾十億元,交易復雜,涉及多家主管部門審批,銀行積極儲備項目時非常注意保密,規模尚難預測。但是跨境投資項目動輒幾十億元,總規模會增長較快。
快速增長的背后是中國企業不斷“走出去”。商務部數據顯示,2010年,境內投資者共對129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直接投資,累計金額590億美元,同比增長36.3%。海外收購占比40%。
“十二五”規劃中,不少行業和企業將“走出去”納入發展重點。由于資本項下輸出的人民幣具有規模較大、主動性較強的特點,央行人士估計,這可以推動幾千億美元的人民幣投資走出去。
這也給大型跨國公司一個利用境內人民幣的機會,摩根大通許晟認為。此前,外商投資企業在中國的分紅盈利,只能夠以年度分紅的形式搬出去,現在可以用人民幣進行海外投資。這會推動他們把區域總部設在中國,用活人民幣資金,降低投資中的匯率風險。
FDI通道
一直備受關注的FDI(外商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也進入了個案試點階段。
接近央行的人士透露,目前已經有一些個案試點,總金額不大。典型的案例是麥當勞的發債注資組合。
2010年8月,境外法人麥當勞在香港發行2億元人民幣債券,期限為三年。此后,麥當勞獲得外管局等相關部門的批準,以外債、母公司貸款的形式,注入其在廣州注冊的一家法人子公司。
央行人士透露,央行已經在調研總結前期個案試點經驗,擬定FDI使用人民幣結算的政策,有望征求意見后推出。
雖然這兩項試點,只是在保持原有審批環節的基礎上,增加了自由使用結算貨幣的靈活度,并不能等同于人民幣資本項下的開放。但此舉將人民幣結算范圍,從經常項下擴大至資本項下,仍被業界看做階段性舉措。
對于央行先開放對外直接投資試點而不是對內直接投資試點的做法,許晟認為,這體現了現階段管理層對于“熱錢”流入和國內資本流動性過剩的擔憂。
“目前中國宏觀經濟政策是防流動性過剩、防熱錢流入、防通貨膨脹,所以人民幣出境投資的政策會更快出來。1號文件對內可以舒緩流動性過剩壓力,對外形成海外人民幣存量,也會間接推動和擴大貿易項下的人民幣跨境結算活動。” 許晟分析,如果同時開放人民幣對內直接投資,會有相當多的企業參與。
對這些企業來說,鑒于人民幣升值的預期,現階段購買人民幣再投資于國內市場,會節省其投資成本。
人民幣單邊升值預期,亦是現階段跨境人民幣貸款業務的重要挑戰。
中國銀行(601988.SH/03988.HK)副行長陳四清表示,在人民幣匯率波動幅度較大且升值預期明顯的背景下,境外大多數企業出于財務方面的考慮,對于人民幣貸款的需求不大。而且,隨著美國“量化寬松”政策實施,歐美銀行流動性充沛,美元等外幣資金利率長期維持在較低水平,與人民幣貸款利率相比具有價格優勢,對客戶有更強的吸引力。
此外,使用貨幣互換協議項下人民幣資金鎖定匯率的機制,目前仍在研究探討階段,匯率鎖定問題尚未得到實質性解決,從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潛在的客戶需求。
出口再發力
跨境人民幣貿易結算領域,也迎來第二次大擴容。
2010年12月,央行、商務部等六部委,聯合審定并公布了新一批的出口試點企業名單,將原來上海、廣東、深圳的365家增加至北京、天津等16個省市的6.7萬余家。這些出口企業可以利用跨境人民幣結算,有效規避外幣匯率風險、降低匯兌成本。業內認為此類業務規模將有一定突破。
這一規模遠超過最初預計。央行高層人士透露,2010年提出擴大跨境貿易結算試點后,各地反響都很大,很多省市很快要求參與,試點城市從5個擴大至20個,放開了對進口企業的審批,試點第一次大擴容。
央行數據顯示,2010年6月試點擴大之后,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發展明顯提速,2010年底結算量近5100億元,是2009年的160多倍。
而出口企業因為涉及退稅等環節,仍需設置試點名單。各地上報的試點出口企業數量動輒以萬計,熱情遠超出政策制定初期的想象。此后,六部委與地方協商名單,到2010年底才最終敲定6.7萬家的規模,這一規模也近乎是此前預期的1.5倍。
中國銀行副行長陳四清認為,雖然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發展速度很快,但與我國對外貿易的總體情況相比,規模仍然較小。2010年一至四季度,中國外貿進出口中使用人民幣進行結算的業務量占比分別只有0.52%、0.77%,1.37%和2.17%。
而且由于業務特性及政策時滯,進口在試點中居于主體地位,是人民幣“走出去”的主要渠道。在中行境內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中,進口和出口業務量分別占比87%和13%。而大宗商品、大型機械設備進口被業內看做主要的業務增長點。
一名銀行業人士表示,現在政策上的障礙掃除了,市場能不能做起來,要看境外人民幣的接受程度,以及企業使用人民幣能否得到實際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