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肖 波
本報訊 最近一周,市場頻頻傳來中央企業獲得商業銀行巨量信貸額度的消息。據不完全統計,一周以來,多家中央企業已獲1350億元銀行授信額度。對于銀行大量信貸流向央企的現象,業內不無質疑之聲,認為地王頻現與此緊密相關。
記者昨日獲悉,中國中鐵3月10日與中國農業銀行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農業銀行承諾在未來三年內向中國中鐵提供總額為1100億元的意向性融資額度,用于支持中國中鐵在建筑工程總承包、資源開發、裝備制造及房地產開發等業務板塊的發展。
這是今年以來中央企業獲得的最大一筆銀行授信額度。之后,中國農業銀行在12日與葛洲壩集團全面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農行正式向葛洲壩集團授信200億元。
3月15日,中材集團與廣東發展銀行在北京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廣發銀行將為中材集團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和50億元的授信額度,以支持中材集團做大做強,尤其在低碳經濟、節能減排、清潔能源等領域的戰略部署和快速穩健發展。
與商業銀行相比,政策性銀行亦不干落后。3月8日,中國建筑材料集團與中國進出口銀行在北京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內容,中國進出口銀行將為中國建材集團及所屬企業提供進出口信貸、對外優惠貸款等各類信貸資金支持。
這是中國進出口銀行今年以來第二次向央企伸出信貸“橄欖枝”。今年1月份,中國進出口銀行與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簽署了500億元《金融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事實上,銀行向央企發放信貸并非始于今年,早在去年,由于刺激經濟的需要,銀行就向央企發放了大量貸款,僅國家開發銀行去年就向115家中央企業發放本外幣貸款2613億元,比2008年增長47.8%。
對于銀行信貸大量投向中央企業,業內頗有議論。多位銀行界人士表示,銀行把錢貸給中央企業是市場行為,因為央企風險小、信譽好、收益穩定,而中小企業風險大、成本高,效益不如央企。
部分專家則認為,由于銀行將大量信貸放給央企,浪費了資源,降低了資金的使用效率;同時,信貸流向央企使其萌發了投資沖動,在地產行業則表現為“地王”的大量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