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北京1月20日電 (記者朱劍紅)國家統計局20日公布了2013年國民經濟數據,初步核算,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56884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7%。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最終消費的貢獻率是50%,資本形成總額的貢獻率是54.4%,貨物和服務凈出口貢獻率是-4.4%。全年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7%。2013年國民經濟呈現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
2013年國民經濟呈現整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態勢。在復雜嚴峻的環境下國民經濟實現穩中向好,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央加強對經濟工作的領導,積極創新宏觀調控方式。對宏觀調控方式的創新,可以歸納為16個字:明確區間,穩定政策,重在改調,長短結合
2013年中國GDP同比增長7.7%,成功完成宏觀調控提出的預期目標,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在解析這個數字背后中國經濟發生的新變化時表示,“事非經過不知難,事經比較知不易。2013年發達經濟體企穩回升的步履蹣跚,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很大,各種自然災害頻發,各種矛盾交織,面對這樣復雜嚴峻的形勢,去年國民經濟呈現出整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態勢。具體而言,可以用三個字來說明,就是穩、進、好。”
“增長7.7%+物價2.6%”,這樣的搭配非常不易
馬建堂分析,“穩”體現為經濟運行總體平穩,表現為增長平穩,就業穩定,物價平穩,農業穩固。他用一組數字來說明“穩”:一是國民經濟增長7.7%,與上年持平;二是全年CPI上漲2.6%,低于物價調控目標;三是去年城鎮新增就業超過1000萬,超額完成了全年目標;四是去年糧食總產量躍上了12000億斤這個大臺階。“經濟增長7.7%,物價控制在2.6%,這樣的搭配非常不容易,而且某種程度上在全球恐怕也是獨領風騷。”
“進”主要是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表現為產業結構優化,需求結構改善,區域協調性增強,收入分配比例進一步合理。馬建堂也用四個指標來說明:一是產業結構的優化,第三產業去年占比提高到46.1%,第一次超過了第二產業;二是區域結構的改進,中西部地區GDP占比44.4%,比2012年提高0.2個百分點;三是城鎮化率為53.73%,比上年提高1.16個百分點;四是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和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從最高時候2009年的1∶3.33,降到去年的1∶3.03。
“好”體現在效益回升,質量好轉,民生改善和升級加快。2013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前11個月增長13.2%。財政收入總體好轉,特別是在中央財政收入一度出現負增長的局面下,經過努力,財政收入增長逐季好轉,前三季度分別增長6.9%、8.1%和11.2%。勞動生產率在穩步提高,全部就業人口生產的GDP,如果作為勞動生產率指標的話,去年比前年提高了7.3個百分點。單位GDP能耗也下降了3.7%。
馬建堂說:“在看到上述積極變化的同時,當然我們也要看到,國民經濟仍然存在一些值得注意和需努力解決的矛盾和問題,比方說經濟回升向好的基礎還要進一步鞏固,增長內生動力還需要培育,地方債的風險需要加強防范,淘汰落后產能仍需要加大力度。”
“世界經濟總體向好+國內改革激發活力”,穩中有進有利條件不少
在復雜嚴峻的環境下國民經濟實現穩中向好,馬建堂認為,是黨中央、國務院帶領全國人民奮力創新、改革進取的結果,也與國際經濟環境從下半年開始逐漸復蘇向好有關系,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央加強對經濟工作的領導,積極創新宏觀調控方式。
對2013年宏觀調控方式的創新,馬建堂歸納為16個字:明確區間,穩定政策,重在改調,長短結合。
“明確區間”是指中央明確提出要守住穩增長、保就業的下限,要守住防通脹的上限。明確這樣一個區間以后,增強了社會信心,穩定了社會預期。“穩定政策”,主要是穩定宏觀經濟政策,堅持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不超發貨幣,不增加赤字,為市場主體創造了一個可以預期的平穩的政策環境,防止了政策不當變動對市場機制的干擾。“重在改調”,就是在穩定宏觀政策的前提下,向改革要動力,向開放要活力,向結構調整要發展的潛力。“長短結合”是指政策既著眼于解決當前問題,更著眼于為長期平穩可持續的發展打造基礎。
“宏觀調控方式的創新,是個不斷完善的過程,隨著經濟實踐的豐富和深化,我國的宏觀調控方式的創新將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也將不斷完善既符合我國國情,也符合市場規律的宏觀調控的方式。”馬建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