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傅云威 謝鵬
北京(CNFIN.COM / XINHUA08.COM)--在東方文化語境中,十二年是一個輪回,意味著舊周期結束,新周期開始。
十二年前,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加速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如今,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作出重要部署,預示著中國將主動啟動改革開放新周期,努力創造新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更好參與國際競合。
這次會議賦予2014年以“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任,繪制了積極務實的內政、外交行動路線圖,體現出中央領導集體對全球大勢和中國現實的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
如果說,中國入世十二年間,趕上了經濟全球化的黃金期,成為全球投資貿易安排的贏家,那么新的周期則要求中國主動改革創新,激發內生潛力,在實現經濟轉型升級基礎上,反哺世界經濟,增益全球治理,為國際市場貢獻更多公共產品。
打鐵還要自身硬。要抓住新周期蘊含的全球性新機遇,就須認清提高開放水平與苦練內功之間的耦合、聯動關系,努力發掘中國新優勢。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國內外經濟環境劇變,舊有周期的紅利正在消失。對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具有長期性,國際市場爭奪更趨激烈,必須順勢而為、轉變思路。
澳大利亞創新金融研究院院長郭生祥告訴記者,會議提出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和改革開放三個主動,贏得經濟發展上的主動和國際競爭中的主動。這些理念兼備中國特色和全球視野,彰顯了由內而外、以外促內的立體變革思路。
近期,在外部市場回暖刺激下,中國出口等主要經濟指標呈現向好,此前有分析人士擔心,這可能會削減中國改革的銳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后,一些海外媒體評論道,中共最新會議表明,中國執政黨視經濟企穩為改革窗口,而非舊有模式的喘息之機。
正如會議指出的那樣,“穩”與“改”辯證統一。“穩”不是固步自封,而是為“改”創造必要條件;“改”不是否定“穩”,而是為在更高層次,實現更可持續的“穩”。
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指出,會議內容預示著明年中國將延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預計當局將推出多項金融改革措施,強化對投機性金融活動及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的監督,以此表明結構化改革的決心。
英國經濟分析機構凱投宏觀首席亞洲經濟學家馬克·威廉姆斯告訴記者,會議強調防控地方債務風險,未來地方政府借貸可能面臨更大審核壓力,這有助于限制地方投資沖動,預防經濟過熱,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和財政體系改革。
中國太平洋建設集團創始人嚴介和認為,會議提出,在調整產業結構時堅持通過市場競爭實現優勝劣汰,有利于充分發揮社會資本積極性,激發創新熱情,優化要素配置,有效解決產能過剩問題。
當前,在相關政策影響下,中國經濟結構正拾階而上,發生微妙而積極的變化。
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第三產業增速快于第二產業0.6個百分點,占經濟總量比重提升至45.5%。作為新經濟形態的網購呈爆發式增長,促進金融、物流、消費等領域發生連鎖變革。
在傳統制造領域,具有自主品牌、技術的出口產品近年來明顯增多,“中國制造”日益以品質贏得國際市場。摩根大通分析師安·杜伊格南指出,中國設備生產商質量改進速度驚人,對西方企業構成競爭壓力。
一些分析人士預計,今后一年,中國將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引領下,下大功夫轉變增長方式,優化產業結構,同時積極參與構建區域自貿區安排。在更好輸出“中國制造”、“中國資本”的同時,更多輸出“中國創造”、“中國理念”。
人們有理由相信,在一系列政策帶動下,中國必將實現穩中求進,贏得“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會帶來后遺癥的速度”。同時,中國改革紅利將通過落實“絲綢之路經濟帶”、“互聯互通”、“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等經濟外交戰略,為緩慢復蘇的全球經濟注入寶貴的積極力量。(完)(參與記者:吳心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