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三中全會決定最讓我欣賞和興奮的有兩點:一是明確提出了市場在配置資源方面的決定性作用,過去是講“基礎性作用”;二是全面深化改革有了一個機構保障,決定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這是兩個創新點、突破點。
第一,市場起決定性作用。
總結一下歷史,過去計劃經濟時代,通過行政手段來配置資源,從來沒有成功過。我在一機部工作時,記得沈陽有兩個相鄰的工廠,一個叫沈陽變壓器廠,一個叫沈陽冶煉廠。這兩個廠都是政府行政主導。變壓器廠需要大量的銅,便由主管的一機部從云南等地調到沈陽。而隔壁冶煉廠生產的銅,則由冶金部從沈陽調往全國各地。由于行政主導,一墻之隔的兩個廠沒有市場交換,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不僅中國,外國搞計劃經濟也是這樣的情況。捷克斯洛伐克有1600萬總人口,按每人兩雙皮鞋作計劃,總共需要生產3200萬雙皮鞋,然后把計劃指標分到各皮鞋廠。計劃執行結果,生產出來的皮鞋往往人家不要,而人家要的卻沒有生產,一方面大量積壓,一方面又大量短缺。為什么?因為皮鞋這樣的東西,其需求是個性化的,男人跟女人不一樣,城里人跟農村人不一樣,收入高的跟收入低的不一樣,大人跟小孩不一樣,你千篇一律按一人兩雙來做計劃,是對資源的極大浪費。
我們黨對市場配置資源的認識有一個過程。
第一階段,十四大明確了我們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怎么表述呢?就是要“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后來到了十四屆三中全會,簡化了一下,表述改成為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去掉了“社會主義”幾個字。
第二階段,到了十六屆三中全會,我覺得這個表述不科學,當時起草小組開大會時我就發言了,這個表述要創新,要完善。
我在參加起草《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時,覺得“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表述不科學,起草小組開大會時我就發言,認為這個表述要創新,要完善,并提出“要從源頭上完善宏觀調控體系”的建議。我當時提出要搞清五個問題。
(1)宏觀調控是資源配置的前提條件,還是市場經濟的重要內容?按照十四屆三中全會的表述,市場是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好像國家宏觀調控是個前提條件,你要搞市場經濟,先要國家來調控一下,這樣怎么搞市場經濟呢?
(2)是資源在市場配置的基礎上發揮政府的作用,還是資源配置在政府的調控下發揮市場的作用?
(3)政府的作用怎么發揮?資源配置的主體是政府還是市場?是政府行政主導型還是市場主導型?
(4)宏觀調控的含義是什么?應該主要是運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調節經濟的運行如果還強調必要時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的表述,好像又是政府主導了,弄不好是行政手段的翻版。
(5)誰代表國家進行宏觀調控?國務院當然是代表國家,但省市也說自己代表國家,所以各地都爭要宏觀調控權。大家都來調控,那不是亂套嗎?
起草小組經過認真討論研究并經中央同意,不再提“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只強調“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應該說這個表述是科學的、與時俱進的,但在實踐中還是過多地強調政府的作用。
第三階段,黨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廣范圍發揮市場的基礎性作用,有進步有突破,但還是不夠。這次三中全會提出來,使市場在配置資源當中起決定性作用,這樣就回歸了市場經濟的規律。市場經濟的本質是什么?所謂市場經濟就是市場配置資源,而不是政府宏觀調控。我認為這是個重大的突破。
現在我們提出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緊緊圍繞市場的基礎性作用來配置資源,這很明確了。我覺得這確實是一個突破的創新點,意義非常重大。
那么我們應該怎樣推進下一步的改革呢?我認為,要以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結合。問題導向是指針對短期出現的問題尋找改革的解決辦法。目標導向是指中長期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成現代化社會主義強國這兩個百年夢想。
這次三中全會決定強調問題導向,習近平同志說,問題倒推改革。我們問題很多,突出在兩個方面,一是產能的大量過剩,二是地方債務風險。而這兩個問題與過去的政府導向分不開。從存在的問題入手來推進改革,政府就要轉到為市場主體服務、營造公平競爭環境、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上面來。
目標導向上,如前所說,我們的目標是要實現兩個百年夢想目標,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這些都需要使市場在配置資源中起決定性作用。這之前還有人批判,說市場化改革是資本主義的,不是社會主義的,好像每句話加上“社會主義”才是社會主義。而這次三中全會讓市場起決定性作用的表述,不僅有利于短期改革,也有利于長期改革,對我們取得共識也有重大作用。這樣的表述過去是沒有過的,無疑是一個創新和突破。
第二,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
我一直呼吁,應該設立專門機構全面重啟改革。體改委降格為體改辦后,上級要求“不開會、不講話、不發文件”,后來又并入到發改委。發改委本來是兩個職能,一個是發展,一個是改革,通過改革來促進發展。
但是發改委權力很大,日常工作很忙,比如投資要審批呀,經濟運行當中出現的問題要管呀,價格方面的問題要管呀,所以改革這個問題它沒有精力通盤考慮。所以人家會覺得這個發改委是重發展而輕改革了,所以十八大以前呼聲很高,要求設立一個負責改革的機構。改革現在到了關鍵階段,沒有一個機構的話,怎么攻堅克難呢?
有人說你呼吁建立協調機制、專門機構,是不是說要改回體改委?我認為這不能等同。因為現在亟需全面深化改革,所以光有體改委還不行,體改委管不了政治體制改革,管不了文化體制改革。我建議中央應該成立一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5月初我給中央提了三條建議。
(1)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的主題是什么?我建議中央,三中全會的決定應該叫“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
(2)決定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我理解的是,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的不僅是經濟體制改革,而且包括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等五位一體的改革。在決定中對政治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社會體制改革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都要作出部署,有藍圖,有路線圖,還應該有突破口。
比如政治體制改革,可把建立官員財產公示制度作為突破口。為了減少阻力,我提出三個“率先”:一是新當選或新任命的官員率先公示;二是新任官員中領導干部率先公示;三是財產中不動產率先公示。流動資產不好評估,但你有多少房子,將來一聯網都知道,容易操作。
(3)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這個機構要能夠突破既得利益格局的羈絆。我建議由總書記任組長,國務院總理任副組長,成員由中央和國務院相關負責人組成。具體操作上,可以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的基礎上擴大職能、充實人員,一個機構,兩塊牌子,一塊是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另一塊是中央改革領導小組。但全面深化改革的名稱不能沒有,因為財經包含不了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改革。
如今三中全會決定設立這一領導機構,無疑又是一大突破。我認為,下一步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有這樣幾條:1.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和城鎮化相關改革;2.完善基本經濟制度;3.加快轉變政府職能;4.加快收入分配體制改革;5.健全現代市場體系,完善市場決定價格機制,推進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逐步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更大范圍更廣泛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6.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健全中央和地方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體制,完善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市場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的公共財政體制,形成有利于結構優化、社會公平的稅收體制;7.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的開放體系。
下面我提兩點建議。
一,充分發揮智庫的作用。我參加了中央六次文件的起草,起草小組成員除了中央領導以外主要是部門負責人,起草的過程中往往把部門利益充分考慮到文件里。而智庫是比較公正的。我國已建立了不少智庫,它們將在改革發展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參謀作用。為此,建議中央選擇四五個智庫,限期交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案。可以用購買服務的方式。這樣可以調動智庫的積極性,各智庫之間開展競爭,提高智庫的學術水平。方案起草小組和智庫兩條腿走路,可以豐富中央文件的內容。
二,發揮干部和群眾的作用。建議設立一個專門的電子郵箱或者網站,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可以通過這個電子郵箱或網站為改革獻計獻策,使中央文件起草的過程也成為廣大干部群眾參與的過程,我認為這是最大的群眾路線,也是形成共識的過程。
(高尚全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名譽會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