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篇
都江堰的“新土改”實驗
文前提要:通過土地確權,農民的自主意識得到了提高,農民自由處置的權利得到體現。隨之而來的是農民的收入渠道拓寬了,也更有了保障,農村迸發出新的活力。位于成都都江堰市柳街鎮的鶴鳴村,就是這樣一個村莊。
文、攝/本刊記者 甄愛軍(發自四川都江堰)
都江堰市柳街鎮的鶴鳴村,因為第一個完成土地確權而讓外界所熟知。
這一舉措,為未來即將出現的農村土地大規模流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它對中國農村土地的使用,以及未來作為生產要素的自由支配和流動,都有著深刻的影響。
距離鶴鳴村完成土地確權已經數年,這座村莊如今變成一種什么模樣,而圍繞土地確權發生之后又產生了哪些新的變化……帶著諸多疑問,本刊記者專程奔赴都江堰市,一探究竟。
一個村莊的改變
鶴鳴村原本是都江堰市最不起眼的一個村莊,正是因為這里率先試點土地確權,為土地流轉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如今這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一個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的自然村,發展成為集特色觀光農業、旅游休閑等多種產業于一體的現代化新農村,人均年收入接近萬元。
當地人告訴記者,鶴鳴村距離都江堰市有20多公里路。一路驅車過去,路上花了差不多半個小時。在鶴鳴村的入口,“鶴鳴村——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第一村”的紅字招牌,高高豎立在繁忙的成青快速旅游通道旁。進入村莊,洋氣的小樓房錯落有致地分布在綠樹掩映之間,會讓人產生錯覺,以為來到了一個別墅小區。
“鶴鳴村是中國第一個完成土地確權的村莊。”都江堰市委統籌城鄉工作局副局長于江洪介紹說。農民手里都有了“紅本本”,即《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解決了支配權的歸屬問題。農民的自主意識提高了,因此鶴鳴村相比周邊其他自然村來說,規模最大。據了解,目前鶴鳴村2700畝土地中,共有1000多畝土地已被村民自由流轉,引進“珍稀水果及農業旅游度假產業園”、“非洲菊種植基地”、“蔬菜種植基地”、“鶴鳴山莊”鄉村旅游等項目,最大的一個項目投資額超過億元。“目前流轉土地的租金以糧食來計算,每畝地至少850斤大米,然后按照當年大米的市場價來支付租金。”村支書劉文祥介紹說。
鶴鳴村土地確權給農民帶來的好處是實實在在的。通過土地流轉,不種地也能獲得收益,而自己則能抽身外出打工。六組村民羅安容家有3畝6分地,但她只保留了一小半,自己種些糧食和苗木,另外兩畝地已經流轉給了一家苗圃基地,每年可以收到近4000元的租金。羅易容的丈夫則已完全不必為種地而操心了,他帶著自己的裝修隊在附近搞裝修,每年有6萬多元純收入。劉文祥說,類似于羅安容家庭在鶴鳴村還有很多,目前鶴鳴村有80%以上的農民外地或者本村就業,人均收入達到萬元左右。
土地確權也使得投資商更愿意來這里投資。劉文祥介紹說,確權之后,使用權可以“長久”不變。而沒有確權之前,產權不清晰容易發生糾紛,并導致發生損害投資方利益的案例。而確權之后,土地歸屬明確了,投資方的擔心也就消失了。臺灣珍稀水果種植園的技術負責人許猛義告訴記者,他們來鶴鳴村投資,也正是看中確權之后所帶來的種種便利。
鶴鳴村還在積極探索土地確權帶來的其他好處。劉文祥介紹說,目前村里建了一座鄉村酒店,村民以土地入股,不日這座鄉村酒店便可投入運營。如果效益好,可能還會擴建。此外,他透露還有投資商準備來鶴鳴村發展鄉村養老產業,這能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帶來更加明顯的好處。
流轉激活農村活力
土地確權之后,農民的收入渠道拓寬了,農村的活力更強了。
目前鶴鳴村土地確權經驗已經推廣到了全都江堰市。記者從都江堰市農村發展局了解到的數據顯示,都江堰市土地確權組數為2068個,已全部完成確權工作。
完成土地確權,為農村土地流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整個都江堰市農用地面積約142萬畝,截至目前,累計土地流轉面積為34.18萬畝,流轉形式主要為租賃,占總體的96.55%。流轉用途涉及種植業(包括種植獼猴桃、蔬菜、茶葉、藥材等)、養殖業和觀光農業、家庭農場等,一、三產業都得到了發展。于江洪表示,土地流轉使得農民的收入結構出現變化,由以前靠賣糧、賣菜和外出打工,轉變為“流轉租金+(就地或外出)務工收入+鄉村旅游+自留地種植收入”的多元化收入模式。
此外,都江堰市還出現了其他流轉模式,如入股。如當地一家茶葉種植龍頭企業貢品堂茶葉公司,在峨鄉紅火、東林、鹿池、石碑等村流轉了2000余畝土地,與農戶協商采用了土地股份制模式,即農民出土地、勞力,公司提供種苗、技術,實行利益風險分擔,農戶和公司形成了利益共同體。據介紹,農戶將手中的土地入股之后,每年可持續穩定地從公司領取每畝1500元左右的分紅,相比自己種地戶均增收2600元。同時,農戶也可安心在外務工,減少了農忙時節往返開支。
投資者也因為土地的確權而獲得了更好的發展條件。都江堰市農村發展局農村土地流轉服務中心主任魏剛介紹說,2011年9月,成都出臺了《成都市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登記暫行辦法》和《成都市農村土地經營權證管理辦法(試行)》,為符合條件的規模流轉投資者頒發了土地經營權憑證,投資者可持該憑證和所在地設施、附屬物進行融資,以解決農業投資資金困難問題。魏剛說:“該措施的出臺,主要是考慮到農業投資周期較長,而且投資前期無法產生效益等因素,目前已有都江堰市本地的企業獲得了貸款支持。”2012年成都市青牛縣的一家農業發展公司,流轉了2500畝地用來發展獼猴桃種植,去年就獲得了500萬元的貸款。另外一家企業就是前文中提到的貢品堂茶葉公司,也獲得一定數額的貸款支持。
等待“破題”
都江堰市的土地流轉試點并未停止,目前在探索更加市場化的形式。
魏剛介紹說,近期準備開展探索轉讓、贈與、繼承等農場土地流轉模式,尤其是轉讓模式。“這種模式的探索,就是要讓農民手中的土地作為生產要素自由流動,使農場的土地資源真正轉變為資本。”魏剛說。
之所以要開展這樣的探索,主要是因為已經出現了這種訴求。記者了解到,目前都江堰市準備選擇紫坪鋪鎮作試點,準備在土地作為生產要求自由流動方面進行突破,也就是允許轉讓。之所以選擇在紫坪鋪鎮進行試點,因為這里是半山區,相對比較偏僻,即使產生矛盾,也容易解決。當然并非大面積展開,而是選擇一到兩戶作為試點對象,來觀察土地轉讓的可行性,以及有可能會出現的問題。
為了展開試點,有關部門已經制定了相關轉讓流程,比如需要提交申請,非常重要的一點是農戶必須具有穩定的收入來源。農戶和經營方都遞交了申請,但上級部門給出的答復是“可以探索,但不能進入實際操作階段”。“可能要等到政策進一步明確之后才會有結論。”魏剛如是說。
其實,都江堰市已經出現了土地私下轉讓的苗頭。但政府部門擔心土地賤賣后,一旦農民生活失去保障,會發生各種問題,并引發社會矛盾,因此并未給予官方的許可。
當然,都江堰市也在積極準備應對措施。2012年5月份前后,有關部門已經開始牽頭制定了《都江堰市農場土地轉讓管理辦法》,只等機會合適便會推出,草稿已經修改了十余次。這份草稿內容主要涉及到農場土地轉讓操作要點、流程等,以及規范轉讓交易方式;同時,考慮制訂土地交易指導價格,要求轉讓價格不能低于指導價的95%。
“農場土地產權改革終究會走到這一步的。”魏剛說。
相關銜接:土地流轉五大模式:
土地出租
這是一種最為常見的流轉形式。其主要操作模式是農民將其承包的土地經營權出租給大戶、業主或企業法人等承租方,出租的期限和租金支付方式由雙方自行約定,承租方獲得一定期限的土地經營權,出租方按年度以實物或貨幣的形式獲得土地經營權租金。
土地入股
在堅持承包戶自愿的基礎上,將承包土地經營權作價入股,建立股份公司。農民憑借土地承包權可擁有公司股份,并可按股分紅。當然,農民也可以參與經營。這種形式是最近才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流轉模式,既能把農戶的土地承包經營權長期確定下來,又能讓農民參與其中,從而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宅基地換住房
以重慶為例,去年被國家批準為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后,創造了土地流轉的九龍坡模式,即宅基地換住房、承包地換社保。也就是說,農民放棄農村宅基地,宅基地被置換為城市發展用地,農民在城里獲得一套住房。農民放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享受城市社保,建立城鄉統一的公共服務體制。
組建合作社
山東省寧陽縣探索“股份+合作”的土地流轉分配方式。這種模式是,農戶以土地經營權為股份共同組建合作社,按照民主原則對土地統一管理,不再由農民分散經營。合作社掛靠龍頭企業進行生產經營。合作社實行按土地保底和按效益分紅的方式。
土地互換
互換土地,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農戶,為方便耕種和各自的需要,對各自土地的承包經營權進行的簡單交換,讓土地集中連片,以實現農村規模化、產業化、集約化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