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出生,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全球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世界經濟預測與政策模擬實驗室首席專家。
研究領域是開放宏觀經濟學,近年來主要關注人民幣匯率、人民幣國際化、外匯儲備管理、中國經濟結構失衡以及全球宏觀經濟等領域的研究。
■ 個人作品
張斌曾在《中國社會科學》、《經濟研究》、《世界經濟》、《經濟學季刊》、《國際經濟評論》等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四十余篇論文,在國內外重要財經媒體發表百余篇評論文章。
【核心觀點】
原則上說,外匯儲備既然是政府用稅收買來的資產,是政府替民眾存的錢,可以把一部分外匯資產分給民眾。一個很靠譜的辦法是政府將一半的外匯儲備剝離出來,設立一家專注于海外投資的主權養老基金。
外匯管理機構是“超人”公司
新京報:近期你寫了一篇關于外匯儲備的文章。目前中國的外匯儲備超過3萬億美元,這些資產是如何管理的?
張斌:中國的外匯儲備管理機構是外匯儲備管理局儲備司,現在叫外匯儲備管理局中央外匯業務中心。這個中心不得了,是一家“超人”公司。編制也就二三百人,管理著價值3萬億美元的外匯資產,平均每個人管理一百多億美元,平均每個人管的錢就相當華爾街上一家響當當的外匯投資基金。
新京報:為什么說是“超人”公司?
張斌:兩三百人管理3萬億美元的外匯資產,而且還對所投的資產有高級別的安全性和流動性要求,投資的主要對象只能是寥寥幾種固定收益類產品了,主體是美國和歐元區的國債和機構債。管理當局在過去很多年不斷地在做各種分散投資、提高投資收益的嘗試,但是難以改變大的格局。
很顯然,即便不對中央外匯業務中心提出安全性和流動性的要求,以二三百人的人力,就算是各個都超人一樣地工作,也不可能對目前的投資結構帶來實質性的改變,除非是展開大規模的多元化委托理財。
新京報:3萬億美元外匯儲備目前的投資收益如何?
張斌:目前3萬億美元外匯資產的投資收益,基本上是靠天吃飯。主要看美聯儲和國際金融市場大環境的臉色。
靠天吃飯總不是個事。眼前的問題是美國國債和歐元區的國債能不能保值。美國和歐元區現在的國債都很成問題,歐元區的國債就不說了,美國國債的收益也很成問題。目前,美國和歐洲央行不斷地推行數量寬松的貨幣政策,這些政策的后果就是這些貨幣背后的購買力貶值,或者是通過貨幣貶值的方式喪失購買力,或者是以通貨膨脹的方式讓這些貨幣喪失購買力。總之,對中國的外匯儲備資產的真實購買力價值面臨著非常嚴峻的挑戰。
問題大家都看到了,學術界和官員都不斷地表示擔心。推進外匯儲備管理投資多元化已經成為共識,但是在具體操作的方式上,一直以來爭議不斷。產生這么多爭議,主要原因是外匯儲備是誰的錢,該誰管,怎么多元化有爭議。
外匯儲備取之于民
新京報:你認為外匯儲備是誰的錢?
張斌: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都是貨幣當局用人民幣在外匯市場上“買”來的。貨幣當局發出來的人民幣,學名叫鑄幣稅,是一種變相的稅收。貨幣當局每多發一塊錢的人民幣,我們手里原來持有人民幣的購買力就會縮水,因此貨幣當局發鈔票是變相的、隱蔽的稅收。外匯儲備的來源,可以理解為政府征稅,然后用征稅的錢買來的資產。
現實的情況比上面說的更復雜一些,但問題的實質沒有變化。央行通過發行人民幣購買外匯儲備的錢實在太多,多到超出了維持物價穩定的貨幣發行需要。因此貨幣當局在發行貨幣的同時,還通過發行央票的方式回收了一部分貨幣。也就是說,貨幣當局沒有發行那么多的貨幣買外匯,而是在既定的貨幣發行之余,還通過舉債的方式購買外匯。央行償還債務的途徑不外兩個,一是今后發行的貨幣,是未來的鑄幣稅;二是財政資金,最終的來源也是稅。
國外的情況與中國稍有不同,但實質也是一樣。多數國家是財政部用發國債和稅收的錢買外匯,央行買財政部發行的國債。與中國相比,國外的操作多一個國債的環節,但多了這個環節以后,央行身上的擔子輕了,外匯儲備的歸屬和管理更清楚了。
新京報:對于這筆3萬億美元的龐大資產,在生活中似乎體會不到,你怎么看?
張斌:生活中體會不到主要是由于幾個原因:一,鑄幣稅很隱蔽,是通過通貨膨脹的方式收走了尋常百姓手里的財富,不像是稅務局直接扣稅那么直接;二,貨幣當局收來的鑄幣稅沒有上繳財政,而是買了外匯,這意味著財政當局減少了相應的收入和支出,我們往往對政府少往自己身上花錢覺察不到;三,與央票對應的那部分債務,是透支了未來的鑄幣稅,還是覺察不到。
總之一句話,外匯儲備是政府用過去、現在和今后的稅收買來的國外資產,由政府保管,但最終是取之于民。也可以簡單地理解,外匯儲備是政府替民眾存的錢。
外匯儲備管理應受公眾監督
新京報:在你看來,外匯儲備怎么用才合理?
張斌:外匯儲備取之于民,自然也應該用之于民。投資從來都是有賺有賠,外匯儲備管理機構不能擔保一定賺錢。外匯儲備管理者至少要明確幾個問題。
首先,外匯儲備是公共資產,外匯儲備投資需以公共利益最大化為目標。這個目標可能是未來對進口商品和服務的購買力最大化,也可能是保護中國未來的貿易條件。
外匯儲備管理者需要綜合考慮未來中國人口年齡結構變化、經濟基本面變化以及外部環境的變化,制定符合公眾利益的中長期投資目標。外匯儲備管理目標不同于一般商業投資機構的投資目標,也不適用于商業機構投資的評價標準,這是外匯儲備管理者最迫切、最重要的研究工作。
其次,外匯儲備資產管理部門是一個代管部門,該部門需將外匯儲備投資策略和投資收益詳細向公眾交代清楚,接受公眾監督。
新京報:公眾怎樣監督?
張斌:有觀點認為公眾代表未必有足夠的專業知識,不能幫助形成更好的投資決策。但是,公眾代表可以通過成立專家委員會和召開專家聽證會的方式彌補專業知識缺陷。
更重要的是,公眾代表監督提高了外匯儲備管理部門的合法性,有了合法性,即便出現了損失也能交代,管理者才能放開手腳做投資;公眾代表監督還有助于防止外匯儲備資產服務于部門利益。
用外匯儲備資產充實養老金
新京報:你對外匯儲備的投資管理有什么建議?
張斌:外匯儲備管理機構和投資工具的多元化,都應該服務于外匯儲備用之于民的目標。技術性的問題是究竟什么樣的多元化才能更好地實現目標。是財政部管、央行代管,還是中投公司這樣的機構代管?從近些年的經驗看,投資能源和貴金屬很有吸引力,但是二十年以后中國是不是還需要進口這么多能源和金屬,這些投資二十年后的價值是不是一定比投資在印度孟買的地產或者是美國納斯達克(微博)高技術公司的股票更好?
這些問題都很難回答,雖然沒有準確答案,但還是有一些原則。
其一,外匯儲備最高管理機構不宜分散。外匯儲備管理需要有個大管家,大管家的任務是研究什么樣的投資戰略更符合未來中國公眾利益的最大化,這需要一個統籌的認識。在這個認識下,大管家把外匯資產分配給子基金和孫子基金,實現統一的投資目標。毫無疑問,競爭機制非常重要,是效率的根本保障,但競爭機制主要是在子基金和孫子基金層面上,而不是最高管理者層面。
最高管理者應該是一個研究型部門,主要考慮什么才是符合未來公眾利益的投資目標,如何根據環境變化調整目標,以及資金在不同大的板塊上的分配,不負責具體投資項目。就目前中國情況而言,應該專門成立一個傳統外匯儲備資產職能以外的外匯投資基金,一個理想的對象是成立一家專注于外匯儲備投資的養老基金,基金的投資目標很明確,就是未來中國人的養老金。
其二,盡可能借助私人金融機構力量,加速投資主體和投資品種多元化。需要這個原則的原因很簡單,以公共部門力量運營如此龐大的外匯資金,不可能實現投資品種多元化,而難以多元化的投資品種正是中國外匯儲備保值增值面臨的最大威脅。
新京報:外匯儲備取之于民,如何用之于民?
張斌:原則上說,外匯儲備既然是政府用稅收買來的資產,是政府替民眾存的錢,可以把一部分外匯資產分給民眾。過去曾經有過把外匯儲備分給民眾的提議。但是這個提議在操作中有困難。
因為外匯儲備分了之后,貨幣當局為了保持匯率目標,還會通過干預外匯市場的方式把相當大一部分分出去的外匯收回來,分出去的外匯又回到貨幣當局手里變成了外匯儲備,最終結果是貨幣當局給大家發人民幣,外匯儲備還是沒有分出去。雖然有這個問題,但還是有變通的方式把外匯儲備分給民眾。
新京報:你剛剛提到外匯儲備投資充實養老金,可否具體談下如何操作?
張斌:一個很靠譜的辦法是政府將一半的外匯儲備剝離出來,設立一家專注于海外投資的主權養老基金。同時法律明確規定,這只主權養老基金接受社會公眾的監督,未來的投資收益將通過充實養老金賬戶的方式最終分配給每個公民。這事實上也是把外匯儲備分配給社會公眾。
■ 同題問答 2012年沒有意外
新京報:對于中國的諸多經濟學人,你最為尊敬的是哪一位?
張斌:余永定教授,接觸很多,很了解,越來越敬佩。
新京報:2012年的經濟運行到現在,當前的狀況,是否有讓你很意外的地方?為什么?
張斌:沒有太意外的地方。2009年曾經寫過一篇宏觀經濟三部曲的文章,背景是全球金融危機和4萬億計劃出臺。當時的觀點是中國經濟結構在危機前面臨很大挑戰,危機后采取過度的刺激方案會進一步加劇國內經濟結構失衡、惡化財富分配,金融部門會面臨越來越大的困難,經濟增長面臨更大的壓力。回頭來看,大的判斷基本符合現實。
新京報:近期在市場層面,你認為哪一項改革最值得期待?
張斌:讓私人部門能夠在醫療、教育、金融、能源、交通、通訊等服務業部門與國有企業公平競爭。
新京報:未來10年,你認為哪一個行業具有投資前景?
張斌:中國還有很多機會。制造業當中的中高端機械設備制造會很有發展潛力,這是現階段中國經濟最容易取得生產率進步的行業。
B06-B07版采寫
新京報記者 李蕾
|
|
|